胡陈尧许钧翻译批评的历史反思现实问题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摘要:在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翻译批评的功能与价值日益得到重视,翻译批评研究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批评之批评:翻译批评理论建构与反思》一书梳理了翻译批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批评者的目光检视翻译批评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的进程,以期在总结经验、反思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翻译批评的发展路径加以展望。

关键词:翻译批评;建构;介入

1.引言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翻译在社会发展与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和对象领域也不断拓宽,取得积极进展。然而,翻译领域仍面临众多问题与挑战,亟待翻译批评发挥其监督、规范与引导作用。近半个世纪以来,翻译批评在理论建构和实践介入层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在学界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翻译学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应看到,翻译批评的基础理论建设在总体上仍处起步阶段,其于翻译实践中的介入也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翻译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仍是译学研究的薄弱环节。

为切实推进翻译批评理论建设,提升翻译批评的科学性,翻译学界有必要对现有研究予以回顾和检视,在肯定相关成果价值的同时就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展开反思。刘云虹教授主编的《批评之批评:翻译批评理论建构与反思》(后文简称《批评之批评》)正是对翻译批评研究的一次阶段性回望:该书辑录了我国译学界40余篇具有代表性的评介文章,这些文章或对国内外翻译批评研究的重要理论著述进行系统评介,或对部分代表译论家的翻译批评思想进行综合阐发,既有针对研究本身的价值评判,也有围绕问题与不足的剖析反思。正如编者在导言中指出的,该书编纂的目的是“在批评的建构性力量中,对翻译批评未来的发展做出积极探索”(刘云虹,:9)。本文立足《批评之批评》一书呈现的研究视域,在反思历史经验、总结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路径予以展望,以期对翻译批评的理论建构和实践介入有更为明晰、深入的认识。

2.从隐形到显形:翻译批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自有翻译活动以来,围绕翻译过程和结果展开的评论便未有间断,但此类评论真正发展成为一种批评却应追溯至当代。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翻译实践的日趋丰富及翻译研究的逐步深化,西方学界开始认识到翻译批评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在将其理论化、系统化的同时建立起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翻译批评模式。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瑟琳娜·赖斯(KatharinaReiss)基于文本类型及制约因素分析的功能主义批评,安托万·贝尔曼(AntoineBerman)基于现代诠释学的建设性批评,亨利·梅肖尼克(HenriMeschonnic)基于翻译诗学的介入式批评,特拉维夫学派基于规范分析的社会批评,朱莉安·豪斯(JulianeHouse)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语用学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等。这些研究视野广阔,论证有力,注重多学科理论的借鉴与运用,极大地推进了翻译批评理论建设。相较之下,国内翻译批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后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翻译批评的理论视野和活动空间不断拓宽,翻译批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自年出版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以来,国内已陆续有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吕俊和侯向群《翻译批评学引论》()、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刘云虹《翻译批评研究》()等十余部翻译批评论著问世,这些论著从各自不同的理论视域出发,就翻译批评的本质、方法、标准、功能、价值等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推进了我国翻译批评的系统化建设。跟随《批评之批评》上编各篇论文的批评目光,可以发现,我国翻译批评研究就总体而言具有以下特征:“①着力构建翻译批评的理论体系,推动翻译批评从经验走向科学;②积极拓展翻译批评研究视野,注重跨学科研究路径的探索及西学与国学的融会贯通;③立足翻译本质与价值,结合理论与实际,力求构建翻译批评的多元模式;④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853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