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微更新的时空路径与实践
重庆城市微更新的时空路径与实践Spatio-temporalPathsandCharacteristicsofPracticeofMicro-RegenerationinChongqing褚冬竹阳蕊CHUDongzhuYANGRui经济转型背景下,微更新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要求。以重庆城市空间演进历史过程切入,梳理相关城市建设发展政策与时间路径,分析在山地与两江夹峙自然条件中历史遗产、传统街区等城市更新实践所串联而成的空间路径,以厘清重庆城市微更新脉络中的“线”与“索”。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实践案例进一步提炼重庆城市微更新特征并对重庆城市微更新的未来发展提出初步预判和建议。“作为一种形式,都市负有这样的名义:同时性(simultanéité)。[1]”列斐伏尔一语道出了现代“都市”区别于“城邑”的基本表征。资本高度聚集和资源存量的持续积叠共同推进着城市前进。承续自“有机更新”的微更新理念成为回归本质的“新”思路,并逐渐进入推进城市建设发展的正面梯队。无论是格迪斯的“保守型手术”[2],还是被西方不断借喻的中国“针灸”,均倾向以更为温和、渐进及精准的方式改善城市脉络乃至整体的运行质量。更新之“微”,只有建立在尊重与理解城市内在秩序和规律基础上,才能“在生产新空间秩序的同时生产相应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规范体系”[3],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正义及派生方式。图1重庆东水门,高处为文星阁(SidneyD.Gamble摄于20世纪初,图中景象已消失)重庆主城核心位于两江(长江、嘉陵江)夹峙的渝中半岛(亦被视为重庆“母城”)之上,直接与城市交织一体的山水岭谷既赋予了重庆清晰的组团生长格局、疏密起落的城市肌理和变幻多端的空间体验,又制造了高差复杂、用地狭小、地质安全等多样挑战。(图1)同时,相较于部分更发达城市,重庆在经济发展水平、基建成熟程度、更新发展时序及近代历史影响等多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或差异,也对近年来蓬勃开展的城市微更新产生了自然而显著的投射。因此,沿历史与地理的双重路径切入,成为通读重庆城市更新及微更新的基本视角。
上一篇文章: 论警察便衣暗访执法 下一篇文章: 谨以此文献给奔七的你hellip我连
01
从“构型”到“研磨”:
重庆城市微更新的时间路径
渝中半岛历史上便有“上半城”与“下半城”之分。下半城曾经“商贾云集,百物萃聚”1)。直至抗战时期,重庆基础建设重心逐步向上半城转移(图2)。至本世纪初,因长期疏于管理、制度缺失以及经费匮乏,下半城内已老态不堪,甚至有众多历史遗产被随意占用、杂居破败、隐患严重(图3)。年设立重庆直辖市至今,与微更新紧密相关的背景时间路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拆建整治阶段(-)、2)环境提升阶段(-)、3)有机更新与微更新相结合阶段(年至今)。图2建设重心向上半城转移时期的“马路分期修筑路线图”()(图片提供:重庆市设计院)图3下半城历史建筑的生存窘境(修缮前,褚冬竹摄)左上:湖广会馆(摄于)左下:药材公会旧址(摄于)右:巴县衙门(摄于)02
“上下通达”与“纵横联系”:
重庆城市微更新的空间路径
山地城市意味着更频繁、更复杂的竖向联系,也意味着对水平使用基面更强的敏感和需求。重庆城市地名中频繁出现的山、岩、坡、坎、梯、岭、岗、坝、梁、堡、崖、洞、沟、沱、湾、溪……描述着这座城市的“山水骨架”,也意味着任何一处关键节点上的变动调整,都可能牵扯出一片脉络的“伤筋动骨”(图4)。图4重庆渝中半岛城市更新空间脉络(作者团队自绘)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西南军政大会堂”(即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为彰显人民新政权地位,选址于原陪都时代临时“总统府”对面一处名为“马鞍山”的高地上,横向展开、气势恢宏(图5)。严格对称的礼仪性轴线布局对场地的要求显然是苛刻的,大礼堂施工共处理土石方30余万立方米,开挖高处场地后再填平北侧数百米外的大型冲沟“大溪沟”,以获得大型会议厅堂必须的平整基面。图5“西南军政大会堂”手绘渲染图(建筑师:张家德,尺寸:mm×mm)图5礼堂修建过程照片(图片来源:《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甲子纪》,陈荣华等著,)“上下”既意味着重庆特有的“上”“下”半城间的空间联系,也指向局部地势高低间的垂直竖向关联。上下半城的地势差异,不仅形成空间上的阻隔与不便,也曾在历史上造成了社会关系割裂与资源配置不均;寻求“通达”则更蕴含着资源公平发展和湮没价值的重新登场。“纵横”体现了渝中半岛缘地理发展的城市脉络:从年修筑“三大马路”起步,横向沿山势朝半岛尖端汇聚,纵向则穿越半岛连接两江。年《渝中半岛步行系统规划及示范段设计》提出“5横12纵1环”18条城市步行系统(图6)。年渝中区以多个示范区为城市有机更新突破口,提出建设十个传统风貌区、十个山城老街区和十个特色老街区的“三个十”计划(图7),寻求区域联动。年《重庆市主城区“山城步道”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规划布局60条“山城步道”以构建城市各单元结构间的慢行联系,进一步建立实用高效的城市空间及联系网络,完善重庆发展必须依存的“基底”。图6渝中区步行系统规划图(规划设计: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图7重庆市渝中区“三个十”建设计划分布示意图(图片提供: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渝中区分局)03
实践及特征
3.1限定求生渝中半岛从鹅岭降至朝天门沙嘴高差达米,区中有斜坡、陡崖、悬崖,李子坝、菜园坝、临江门等地曾有滑坡危岩区段达50余处2)。与山水博弈,于限定求生,是重庆微更新中频繁遭遇的基本问题。图8山城巷及金汤门传统风貌区鸟瞰效果图(规划设计: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图9山城巷历史保护建筑“厚庐”(褚冬竹摄于)渝中区山城巷及金汤门传统风貌区位于下半城南纪门至金汤门城墙段的崖壁之上,路陡崖险,曾是郭沫若笔下的“天上的街市”。在延续传统街巷原始空间、场景基础上,梳理打通街巷空间脉络(图8、9)。年6月,以“匠筑山城——山城巷微更新”活动为代表,多名青年建筑师正通过不同手法进行高度空间限定下的创新与探索(图10)。▽图10山城巷微更新部分设计方案(预计年实施完成)a.雷家坡26号咖啡屋(设计:陈俊)b.“时空明灯”(设计:叶青慜,郭彧)c.金马小学改造(设计:薛皓)d.山城巷造书店(设计:朱航)3.2基础先行限于其复杂性及多方面原因,时至今日,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虽已大为改观但仍远未成熟。基础设施的率先建设或优化为微更新工作捕获、创造了更多新机会,使原先条件较差的城市空间节点得以重新显现,再次具有更新的意义,重庆基础设施建设随其城市更新同步持续进行。年启动建设的解放碑-朝天门步行大道品质提升综合整治工程,连接解放碑和朝天门两个重要城市地标性节点,对街道空间、城市交通、市政设施、建筑界面、景观景点等方面进行综合更新优化,激活多个微更新空间节点,串联成新的城市文化链(图11)。另外典型的实例还有大化步道、鹅公岩大桥桥头立交、三胜车渡码头的服务站等(图12、图13、图14)。▽图11解放碑-朝天门步行大道品质提升综合整治工程(设计:重庆市设计院/徐千里工作室)a.总平面图b.小什字街心公园效果图▽图12渝中区大化步道(褚冬竹摄于年)a.从步道远眺化龙桥轨道站与嘉陵江嘉华大桥b.顺崖壁而上的步道系统c.步道内部图13九龙坡区鹅公岩立交桥下漫步公园(褚冬竹摄于年)图14北碚区三胜车渡码头服务站(设计:悦集建筑设计事务所/田琦)3.3双向联动双向联动指在微更新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政策主导或体系开发与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自然生长相结合的方式,以若干已严重衰败的老旧社区更新为典型,如嘉陵桥西村社区从空间、文化、组织三条与民生紧密关联的路径出发[4],探索了有机渐进、上下联动的更新方式。渝中区戴家巷社区则在初步空间整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的江景、古城墙资源,居民进一步通过租售、自营等方式将临江住宅底层通过微更新方式改造成咖啡馆、图书室等,已进入具有持续动力的自然生长方式(图15)。图15渝中区戴家巷社区微更新后的场景(阳蕊摄于年)根据重庆市政府发布的《利用主城建成区边角地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实施方案》(),在龙湖地产等作为工程总承包及运营(EPC+O)单位的参与下建成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将零星闲置土地激活融入市民生活。(图16)。▽图16利用建成区边角地建设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实景(图片提供:龙湖地产重庆公司)a.九龙坡区华岩社区b.两江新区云竹社区c.江北区赵家山社区3.4遗产再生结合年发布的《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庆市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历史遗产微更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更新活化方式,重构与当代城市生活、文化与经济的密切联系(图17)。十八梯街区内历史建筑火柴原料厂因损毁严重,以“落架大修”尽力复原外观后,在内部置入展览、体验等全新功能(图18)。由张永和率非常建筑团队承担改造设计的“重庆故宫学院”,基于故宫文物南迁库存于此的历史事件,针对不同等级历史建筑,分别采用落架重修、原基底重建、原址新建等多种方式实现场所的更新,同时引入新的胶合木桁架结构,以尊重、含蓄又保持创造的态度实现新旧对话与有机更新。(图19)图17上半城的林立高楼和下半城的历史遗存共存(褚冬竹摄于年)近景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内的法国领事馆旧址▽图18渝中区十八梯街区内火柴原料厂更新改造(设计:重庆惠庭都市建筑设计事务所)a.建筑原貌b.更新后整体效果c.更新后剖面分析图图19重庆故宫学院(安达森洋行改造)上:建筑分解轴测左下:鸟瞰右下:新建木桁架结构室内设计(设计:非常建筑/张永和)客观地讲,限于既有建筑破败条件和市场经济规则,部分区域更新项目中出现了较大比例的完全新建重修,严格说来并不能在整体上被视为“更新”,但在法规控制更为精细的背景下,从整体上依然尽力延续了应有的城市肌理。如在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首先保留原始街巷的基本脉络和名称(图20),并保留近多米长的十八梯老石梯主道,为避免施工损坏,原石梯道全部用木板覆盖保护。图20渝中区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开发更新项目(模型提供:新加坡国浩地产,褚冬竹摄于年)工业遗存微更新方面,重庆也正在积极探索。年率先启动更新的原重庆印制二厂,以增补的方式在园区各厂房之间设置艺术化人行天桥,形成公共走廊体系,而立面仅去除存在安全隐患的部分后用新材料替换(图21、图22)。年启动更新的重庆印制一厂,抓住一厂临江山地、工业遗产的地理与历史双重优势,用建筑手段创造多种业态共同激活建筑单体与周边社区的发展(图23)。由重庆江北纺织仓库改造而成的北仓文创街区是民间自下而上针对工业类遗存的另一处实例。年,仓库启动更新改造,以城市文化图书馆、互联网+体验店为主题,以渐进式微更新方式逐渐成型,同时积极融入当代消费新需求,与原社区生活有机融合的同时孕育出新的城市文化生态(图24)。图21重庆印制二厂更新改造上:更新后外立面局部左下:更新后沿街立面右下:更新后园区外景(设计:aLLDesign/WillAlsop、李未韬等)图22混沌大学教学中心上:入口外景中:室内下:剖面(设计:VARY几里设计/齐帆)图23渝中区枇杷山印制一厂更新/山鬼酒店效果图上:鸟瞰下:入口(设计:寻常设计/林经锐)▽图24江北区江北纺织仓库更新(更新运营:重庆中复文创)a.更新前的闲置旧仓库b.更新后的建筑鸟瞰c.更新后的户外集市“三线建设”时期,大量军工企业落子重庆,其中相当数量已停产转型,形成了与中心城区有着显著区别的郊区工业遗存。位于涪陵区的绝密级核工程是年开建的全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年该工程停建,围绕工程周边配套厂区、住宿区开始了新一轮蜕变转型。年,在经费极为紧张的现实下,以微更新方式实现主要配套厂房功能与形象转型,生产了全新空间体验与使用方式(图25)。▽图25涪陵区地下核工程配套厂房微更新(小镇军工陈列馆等)(设计:Lab.C.[architecture]/褚冬竹、百仓文创/李传波)a.原厂区轴测b.改造后分解轴测c.改造后开敞厅中轴照片04
讨论:重庆的下一步
更新之“微”,不仅是空间尺度、改造程度之微,更应是问题辨析、循证求解之微。在政府主导、市场合作、基础先行的基本方式下,重庆正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路径,在未来需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7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