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微信截图就能刷光你银行卡,真相其实是

骗子根本盗不走你的支付码,更不会刷光你的银行卡!

真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最近,一篇名为《紧急通知!一张截图足够把你的银行卡刷光》的文章在网络广泛流传。

不明真相的网友抱着“总有刁民要害朕”的想法纷纷转发,以“造福人类”,仿佛胸前的红领巾也变得更加鲜艳。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其实早在年,就已经通过技术手段,把将付款截图发给他人被盗刷的可能性给阻断了。

网页搜索显示消息来源时间为年6月份

所以,骗子根本盗不走你的付款。那么整件乌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先来了解谣言内文。

邓女士看到朋友圈有人在发“集赞满28就可以换儿童推车一辆,集满58赞就可获得儿童豪华遥控跑车一辆”的消息。

活动力度如此之大,邓女士想都没想就转发了朋友圈。

集满赞之后,她在挑选什么款式的跑车时,却听说一个好友杨某被骗了块。

谣言当事人朋友圈截图

央视财经

邓女士联系上杨姓好友后,得知,好友添加了领奖品的负责人后,负责人想方设法的让杨某发付款码。

谣言当事人朋友圈截图

央视财经

并声称不用付款,只需截图以方便对方核实杨某是否重复领取。

谣言当事人朋友圈截图

央视财经

杨某连发了三次,手机随即收到了三张支付凭证,每一笔都是元,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

谣言当事人朋友圈截图

央视财经

杨某根据支付凭证的收款方,联系上该公司后,相关工作人员告知她是骗子拿支付码在该公司消费,建议立即报警。

谣言当事人朋友圈截图

央视财经

整篇故事一气呵成,站在受害人的立场上,提醒大众严防受骗,有图有真相。

文章末尾还有权威分析,让人想不信都难。

谣言传播源头在哪

其实这则信息源是“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年8月3日的文章。

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发文截图

而规避支付码截图诈骗风险的iOS6.3.22版更新时间为年6月底;安卓6.3.23版更新时间为年8月中上旬。

更新后,但凡使用者对付款码进行截屏操作,都将收到安全提醒,付款码也随即失效。

支付码安全提醒

电脑报

也就是说,早在年,这则消息就不太准确。

至少更新了iOS6.3.22版的用户没什么风险。

从文章发布的8月3号到推出安卓规避风险版本的8月中上旬,时间差较小。

虽已规避风险,可文章依旧在传播。

时隔两年,这则消息再度蔓延,来源是某权威网站年2月21日的文章。

同时,该网站于两天后再次刊登文章辟谣,原谣言文章当时并未删除。

虽官方已经出来辟谣,可依旧有不少大号、蓝V转发。

不少蓝V账号仍在散播谣言

微博截图

不少蓝V账号仍在散播谣言

微博截图

自媒体时代,大众所阅读信息准确性并不能得到审核,文章可信度令人堪忧。

而如果权威平台未经核实就散布谣言,也就不能一味责备大众没有辨别力,仅仅宣传“谣言止于智者”了。

为追求流量,不少个人媒体会不假思索进行转发,进一步扩大了谣言的传播。

谣言为何有人信

类似开篇的谣言还有很多,例如前不久的“支付宝扫码领红包会被修改密码”、“信用卡不设密码被盗刷会获得赔偿”等。

这些谣言内容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会儿是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一会儿是“不能不知道”的健康问题等。

谣言主题主要分为以上9大类

年度谣言分析报告()

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安全团队发布的《年度谣言分析报告()》显示:

谣言比例最高的是失实类报道(31.4%),含括了政策、经济等内容;

排名第二的是健康养生类(15.1%),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疾病等内容。

谣言主题迎合公众恐惧心理

年度谣言分析报告()

谣言之所以有这么强的传播力,一方面与它们契合公众的恐惧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人们对食品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缺乏信任感。

谁都会担心自己的血汗钱被骗,担心吃下去的东西不安全。

而当谣言披上“科学”的外衣,就更难辨真假。所以伪科学的相关谣言经常席卷朋友圈。

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

也就是说,在中国,不具备科学素养的人超过90%。

山西多地出现地震谣言市民恐慌半夜躲避街头

视觉中国

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就会相信“你还敢吃螃蟹吗?封前速看!”、“寿命长短居然取决于退休时间的早晚!”、“吃大蒜可以防癌”这类荒谬的谣言。

再加上层出不穷的电信诈骗案,相关谣言常引起人们的恐慌。

“万一是真的呢?”、“就算是假的,提高警惕也没错!”是他们常用的句式。

喜剧小品《等你回家》视频截图

贾玲和魏大勋主演的小品《等你回家》中,贾玲扮演的姥姥就对一些保健品爱不释手,什么引力波抗癌秋裤、磁感切割手套……见着就买,可没浪费不少钱。

但小年轻也别太得意,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对美国12个州的学生进行相关测试。

测试要求学生分辨美国某新闻网站上哪些内容属于新闻报道,哪些属于广告。

结果,在个被试者当中,80多人将原生广告当成了真实新闻的报道,将近40%的比例。

如何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力

1、切莫听信一家之言

当我们获取到可疑信息点时,应多方查证,注意消息源,一般,权威网站释出的信息更加可靠。

35岁妈妈散布谣言被拘留5天

视觉中国

2、小心“有利可图”

天上不会掉馅饼,朋友圈的集赞兑换物品活动,如果门槛较低、奖品又比较丰厚,那就要小心为妙了。

3、谨防亲朋好友

对于亲朋好友传播的信息,人们会不自觉降低辨别意识,从而上当受骗。

只有3名学生的小学被传撤销校方澄清是谣言

视觉中国

4、切勿从众

从众心理可以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但我们要学会去克制。当我们看到一些刷屏式的信息时,切勿盲目传播,核查信息的准确性很重要。

5、注意信息时效性

近些年,不乏一些“换汤不换药”的文章,有些虽是事实,却被改换时间地点,二次炒作。这时,文章早已过了时效性。

6、对于老人,要有耐心

而对于更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目标的父母们,不妨多一些耐心。

他们转发的谣言文章,也是他们想要学习新知识,想要和子女的世界对接。

年轻人应该予以父母引导,选择更可靠的信息渠道。

参考文献:

[1]谭忠毅.如何提高青年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的网络鉴别能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5):98-99.

[2]卢延旭,谭兴邦.与相关犯罪的现状与防控对策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30(3):10-16.

[3]周凯,唐苹."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诈骗犯罪新形势及防范探讨[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18(3):22-27

[4]肖谢,黄江英.大学生网络受骗的类型、原因及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5):67-72

[5]张冠男.诈骗犯罪的类型及侦防对策研究[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8(4):96-

[6]韧秋.中山大学发布《年度谣言分析报告》[J].高中生学习:作文素材,(6):2-2.

[7]李家鼎.谣言奔你软肋而来[J].晚霞,(10):21-21.

[8]王辉,韩江洪?,邓林,等.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谣言传播动力学研究*[J].物理学报,,62(11):96-.

[9]王靖元,张鹏,刘立文,等.网络谣言传播效能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35(1):-.

[10]年度谣言分析报告五大谣言点击均超万[EB/OL].人民网.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网易哒哒聚焦科普话题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北京中科白殿疯眞棒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1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