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熊论考高三的焦虑兼谈文理分科
从择园到择校、择班,从中考到高考,从升学到选专业……中国的家长和学生鲜有不焦虑的。教育,承载了太多不堪承载的因素。教育的焦虑,正成为当今中国普遍的焦虑,而尤以高三为甚。
这篇文章是老熊的思考或者吐槽,不是广泛适用的鸡汤,也不可能成为广大考生、家长的解焦妙药。老熊家有老熊家的考量,大家有大家的特殊状况,故读者诸君也不宜将文中的观点奉为真理,盲目仿效。如果本文还有点参考价值,或者能启发一下迷茫的考生,缓解一下家长饱经焦虑的小心肝,那就善莫大焉了!
●不可盲目膨胀,层层加码——发条上紧了会断的!
身为教育行业中人,孩子也算争气,作为家长,老熊家理应少些焦虑吧?不然!
2年前,孩子保送进了四大名校之一的附中理实班,看到身边都是三湘四水的“大神”,很是惶惑,使得我们也跟着焦虑。为给她减压,我写了一封长信,其中说:“尽人事,听天命,坦然接受上天给你的结果。假如努力之后,你在班上排个30名左右、高考有个分上下,老爸老妈也会高兴死”。在我,至今都是真心话;于孩子她妈,当时认可,过后违心。好在孩子信以为真,班主任问她“父母有何要求”,她说“没什么,只要健康就好”,让老师一脸惊诧。
2年间,应该说孩子超额完成了既定任务,妻子的“野心”却随之膨胀,眼睛里渐渐只剩下几所顶级大学。看着孩子晚自习回来后就看闲书、玩手机、聊QQ,周末看美剧、一觉睡12个小时,并且还有闲心栽花种草爱臭美……妻子就不禁心里滴血、眼里冒火,强烈谴责我陪读不作为,并提出严正交涉:高三后必须从严从紧,否则将采取必要措施,一切后果由我单方面承担……谁知一向的乖乖女忽然情绪激烈:“再啰嗦,我就不读书了!”问邻家同学她妈,情同此境:“还说,还说,我就撞墙!”
对老婆的急功近利,我表示十分遗憾,并就此提出强烈抗议:
“你是进亦忧、退亦忧,贪心不足,庸人自扰!你能保证同样的环境下,你比孩子做得更出色?妈所不欲,勿施于女,知道不?
孩子又不是机器,机器还要保养呢!适度的玩乐就是必要的身心保养、动力蓄势,何况她又没有玩物丧志!能够周末酣睡,一方面说明孩子心态稳定,另外也说明她平时睡眠不足,需要补偿。莫非她一脸焦虑、吃不好、睡不安你才满意?难道她头悬梁、锥刺股就一定效果更好?
我们应从孩子的过激反应中汲取教训,切实遵守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经此一折腾,孩子争得了民主自由,我家重回“无为无治”的状态,“高压政策”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已宣告破产。“进清华、上北大”,暂且就让它成为一个梦想吧,还是顺其自然好。若为了圆这个家庭虚荣梦,把孩子逼出毛病,实在是得不偿失!
老熊以为,清华、北大的卓越,不代表它们在学术上对同类大学的辗压优势。清华、北大的超然地位,更多的还是因为国人心中作为一种图腾的存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图腾所带来的广告红利将逐渐弱化。一个人的成就,虽然有出身的加持,但最终还得凭今后的努力。我们可以仰望清、北,但不可迷信清、北。“进清华、上北大”固然可喜可贺,若失之交臂,也非世界末日。很显然,社会上“以清、北论英雄”的标准有失偏颇,某些学校死磕清、北的战略,实在有些过火。因此,我们也决定不以孩子的身心健康搏清、北。
●高考的锤炼,一生的财富!
有一种教育理论,曾经是素质教育的立论依据之一,即提倡“玩中学、学中玩”——如能顺利实施,无疑是学生的福音。前不久在贵州大数据峰会上,马云甚至豪言:“如果不让孩子去玩、去体验,将来他们有可能找不到工作!”理由是:机器可以取代人类学习知识,孩子不必花太多精力多去记、背、算,但从玩乐中得来的经验、智慧,却是不可被替代的,是将来工作必须的。
世事远没有这样理想化。马老板只强调了某一方面的道理,其实有失偏颇。当然,他的确有资格说这话,因为他可以让他的公子、千金尽情去玩,我们可没有试错的本钱——大概一般人都玩不了。孩子自制力弱,如果沉湎于玩,玩得天昏地暗,走火入魔,那高考不就泡汤了?普天之下,有几个真正是纯玩出来的人才?因此,我家的所谓“宽松政策”,并不是放任自流,应该叫“适度从紧的政策”更为贴切。
老熊在前面说了不要逼孩子太紧道理,现在要说说“适度从紧”的理由,不然就会流于褊狭。
在部分极端人群眼里,高考简直成了摧残青少年身心健康、拖累中华民族创新进取的罪魁祸首——老熊不敢苟同。
我对孩子说: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高强度练习,曾经锤炼了我的意志力,让我一生受益匪浅,每当我遇到困难、挫折,都能咬牙坚持下去,实在是得益于高考;高中阶段,不断地解题、刷题,除了使基础知识深入骨髓,还训练了我的思维严谨性,去掉了一些粗枝大叶的毛病。
有人说高三复习是没有效益的知识重复,刷题是不断的做无用功——老熊同样不敢完全苟同。高考的锤炼效果,有如专业训练之于运动员。譬如打乒乓球,老熊自忖还有几分天赋,玩了几十年球,却老是完败于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哪怕其中有些人不怎么有天赋。由此可见,基本功对于水平提升的重要性——而那一招一式,可都是日复一日通过不断重复才练就的。诚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能与技能、技巧的形成有所区别,但大体上同理。
温室里养大的独生子女,在成人之前,除了高考,到哪里去接受这么系统的知识学习、思维训练、意志磨练呢?
也许过度重复会让人生厌,严苛训练会冲淡兴趣。“适度”的“度”怎么把握?“适度从紧”紧到个神马程度?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不可能有一个定量的标准,只能笼统地说在孩子的可承受范围内施行,以不让孩子产生过激反应为度。如策马远征,急则松一松缰绳,缓则扬一扬鞭子——我们就是这样摸着石头过河的。
●学文还是学理?
我家千金的学科特点有些奇葩:语、外、化、生4科很突出,政、史、地也还不错,数、物2科却常常徘徊在全校中游——也许多数女生都有这个特点。学文还是学理?从进校到高三,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我们——虽然孩子一直呆在理试班。尤其当孩子考得不太满意,而文科成绩曾经比她差的同学又在文科生中考了全校前几名,她就越发忿忿不平。一旦真让她去转文科,她又下不了决心。
从短期来看,孩子学文科,高考成绩有可能更好;但从知识体系的完善、个人的长远发展以及就业来看,似乎学理科更有必要。经过反复权衡,我们还是决定她学理科。
老熊以为,相对现在去学文科,先学理科更有利于科学认识世界。比如理科中,“X+Y”有多种答案,可以有大于、等于、小于X,可以为正、为负、为零;而文科却常常只允许有“大于X”一种标准答案,并且欠缺质疑的空间——我担心如此文科会把孩子的“三观”学废。
没有选择文科、没考上更好的大学,并不影响人生幸福,但“三观”若毁,基本上等于毁了一生,即便有可能暂时占些便宜,也是得不偿失。
假如孩子将来的兴趣真正在文史哲方面,等她上了大学或者大学之后,对世界有了一个科学的认知之后,那时再学可能效果更好。学文科,若有自然科学底蕴,再加上缜密的逻辑,可能更有优势。大量的实例证明:在本科之后,理转文容易,文转理则非常困难。
以上就是我们选理不选文的考量——个人偏见,家庭个案,不足为训。
●重学校还是重专业?学什么好?
常有人说选大学重要,又有人说定专业更重要,“学校派”与“专业派”争了若干年,至今也没争出个明确的结果。对此,老熊常常笑而不语。
我有这么几个基本判断:
大多数的考生并不清楚自己的天赋、兴趣所在,大多数的家长同样不清楚孩子的天赋、兴趣所在;
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了解大学形形色色的专业;
对自身天赋、兴趣清楚且目标明确的考生少之又少;
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从功利角度揣测专业前景的人比比皆是。
既然如此,那么叫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专业就是个难题,或者是个伪命题。可是年复一年,家长、考生还是把一道道糊涂题糊里糊涂做下去了,也没见社会一塌糊涂。由此可见,考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专业选择具有相当大的容错性,那些没有录到“理想”专业的考生,大可不必如丧考妣。
社会的发展变幻莫测,行业的兴衰波诡云谲,而世界对人才的需求又是全方位多方面的,行行都需要人做,行行都可出状元,而行行都必须有几把刷子才能立足。老熊以为,只要于个人不是天赋短板的专业,只要不是真心反感排斥的专业,什么专业都可学。
在专业选择上,本人采访过一个反差极大的实例。师大有个博导,是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上大学之前是个典型文艺青年,画画、写诗是他最热衷的事业,当艺术家是他最崇高的理想,可是阴差阳错,他被“推荐选拔”到历史专业,一个当时公认的冷门专业,并且还有政治风险。但偏偏是这个冷门成就了他的事业:中国慈善史的奠基人、慈善理论的开拓者。难道这不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然,这是个案,不宜当做普遍真理,但至少能证明人的可塑性和专业的容错性之大。
我们的作法是:把专业选择、职业选择交给今后,还给孩子——“孩子的人生孩子做主”。作为父母,我们自认没能力、没必要现在就大包大揽。这不是我们偷懒,而是有自知之明:父母的个人经验局限性、世界发展的日新月异、孩子的天赋兴趣不可捉摸,导致孩子的人生不可精准设计。若要霸蛮,便会像曾经以为无限美好的计划经济,最终弄得一塌糊涂。
当然,我们也不会现在就完全依着孩子幼稚的想法。比如说她一时想学编剧,一时又想搞艺术设计,做主持人——目前明显不太靠谱,只能等她读了本科之后视情况再说。我记得鲁迅似乎说过,在艺术方面,若没有特别的天赋,最好不要去凑热闹。现实中那么多人去挤艺术的捷径,这条路已经越来越窄了。
说一千道一万,明年夏天,所有高考上线考生,都必须在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方面做出明确的选择。世事纷纭、考情不明,带来了普遍的高三焦虑。我家民主商议的结果是:尽量让孩子上注重通识教育的综合类大学,学文理兼招学科,报适应性宽泛些的专业,考研时再确定职业方向——按目前的就业行情,我们不敢自信,孩子大学一毕业就能获得理想的就业,便只好先让她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本科阶段,接受良好的通识教育,将来读硕、考博都方便。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通识教育是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潮流。
至于最终是否如愿,是否有相对大的选择自由,还得看考分说话,看孩子的自身造化。
●自主招生有什么捷径可走、便宜可沾?
家长群中,经常传出消息:有人通过竞赛一本线签约清、北,有人是少数民族或者成了少数民族,有人发了论文,有人作文获奖、外语获奖、机器人或科技创新获奖,有人擅跳舞、有人会打球……他们都在自主招生、招生方面挣到优惠。一些民间机构大肆宣传,家长传得沸沸扬扬。妻子开始沉不住气了,生怕我们失掉某些机遇或者吃了暗亏。
要不要参加自主招生?我的原则是:常规学习、凭本事硬考是大道。如果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可以参与几所心仪的大学自招,但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去整论文、争评奖,更不会去培训机构恶补偏、怪、难的自招试题,也不相信某些机构怎么操纵自招的宣传。花太多的精力挣得一二十分的自招优惠,焉知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何况,这点优惠分能否最终发生作用还是两说。如果现在就现身说法引导孩子投机取巧,是否合适?
关于特殊招生(高水平艺术团、运动队),我们自忖孩子没有技压群芳的技能,不想去凑热闹,也不做“临时抱佛脚”的准备。此外,生为汉族,又住在城里,也不好意思摇身一变、当了“少数民族”,或者占农村专项计划的便宜。
当下,高校特别热衷争取招生自主权。老熊断言:在整个社会系统没有根本优化的情况下,超然于大环境的自主招生只是书生们的乌托邦幻想。如果自主招生还是远离教学大纲搞脑筋急转弯,或者对浑水摸鱼、私相授受、权力寻租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可控机制,高校就不必一厢情愿地幻想什么更大的自主权了,自主招生只怕离夭折也为时不远——那么多被取缔的优惠加分政策,都是起于冠冕堂皇,死于失控和疯狂。因为不受监督的权力肯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常识,教育行业也不例外。
结语
早上七点,送女上学。楼下的大妈,弯腰驼背,早浇了一片花草;门口的大叔,溜狗归来,热汗淋漓。辛苦吗?不辛苦,乐在其中。
为人父母,管一个高三孩子,能言辛苦?其意义岂可与浇花溜狗同日而语?
作者简介:熊松林,媒体人,教育工作者,多年从事招生考试业务工作。
作者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对政策的理解,并不代表平台或者教育主管部门的观点;如有不当之处,当文责自负。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