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鲁论学民国学术真的被高估了吗

《国学研究院》,陈丹青绘

民国学术真的被高估了吗?

从两位葛先生的民国学术之论谈起

文/周鲁

西历二〇一四年十月十七日的《文汇报》,刊载了葛剑雄先生的《被高估的民国学术》一文,在读到这篇文章之后,笔者有了不少的联想,其中第一时间的联想,是三本书和一篇文章。

这三本书,

一本是萧一山先生的《清代通史》(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版),

一本是全汉昇先生的《中国行会制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七年版),

还有一本是葛兆光先生选编的《学术薪火——三十年代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科毕业生论文选》(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另外的一篇文章,是葛兆光先生的《学术的薪火相传》,同时也是他选编之书的“代序”。

葛剑雄与葛兆光二位先生的文章,谈的都是民国学术的问题,这里不妨从二位葛先生的文章入手,来谈谈如何比较民国学术与当代学术。

葛剑雄先生像

在葛剑雄先生看来,民国时代的学术被今天的一些人高估了,如其《被高估的民国学术》一文所云:

“近年来,随着’民国热’的升温,一批‘民国范儿’的故事流传日广,更成为影视作品的新宠。与此同时,一批民国的‘学术大师’如出土文物般现身,或者被媒体重新加冕。于是在公众和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民国期间成了大师众多、高峰林立的学术黄金时代。”

针对所谓“民国学术被高估”的现象,经由若干之分析,葛剑雄先生得到了一个总体性的结论,谓:

“今天的总体学术水平,已经大大超越了民国时期。”

以笔者学识之浅陋,对于葛剑雄先生这样宏观结论,不敢说是,亦不敢说非,所以目前只能从一些小一些的角度,来谈谈比较方法的问题,恰好另一位葛先生为笔者提供了方便。

葛兆光先生像

葛兆光先生所选编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科毕业生的论文,对于选编中的取舍,葛先生在《学术的薪火相传》一文中有论云:

“论文很多,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我选的也未必能反映这些学生的真正水平。因为格式,我没有选择那些实际很有意义的文献与考据性的论文,像年中文系毕业生张秉新的《列仙传校补补》。又有红字正文,又有双行夹注,还有方框补字,还有低两格的校注补,排板也许实在很麻烦;因为篇幅,我没有办法把最好的论文选进来,像有几十篇论文几乎就是专著,年社会学系毕业生刘秉仁的《中国历代仓库制度》长达三百多页,足有15万字以上,年历史系毕业生卞慧新的《吕晚村年谱》分装了一寸多厚的两本,也超过10万字。”

《列仙传》

为了让今天的读者了解民国时代大学生的学术水准,葛兆光先生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些论文,其中论选题云:

“从选题上看,历史系的《中国历代仓库制度》、《中国总税务司十年史(~)》、《中越划界及通商之交涉》、《八旗兵制考》;

中文系的《说文声系》、《泰州方言正字》、《滦州影戏述要》;

社会学系的《北平市电影业调查》、《生育节制与中国》;

政治系的《保甲制度》、《中东铁路的概况及其由来》等等,放在今天仍是学者的首选课题。这些课题其实和国际







































哪里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gs/239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