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诞辰122年,其实毛泽东始祖源于陕
毛泽东始祖源于陕西岐山
——兼论中华毛姓之起源
詹生杰
导言
一代历史伟人毛泽东的远祖是何地人?近 十年来,人民群众怀着对开国 的崇敬和缅怀,不断探究这个问题,见诸媒体的文章有陕西、河南、江西、浙江、云南、湖南等省之说。不可否认,不少地方是以探究挖掘这一无形的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为目的的。但这是个较为复杂的学术问题,必须以严谨的态度慎重对待。
笔者认为这既属于姓氏文化的范畴,更是博大精深的周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在研究方法上是以姓氏文化为切入点,将毛氏祖亲划分为始祖、远祖、近祖、亲祖四个层次,抓两头(始祖、亲祖)带中间(远祖、近祖)。两头宜细,中间宜粗,在远祖、近祖中,只概括了解毛姓宗族在中华大地上的繁衍迁徙情况即可。因为对跨越余年的一个家族谱系的排列是无法办到的,我们只能将尽可能多的历史碎片拼接起来,看到一个基本轮廓。
一、从姓氏说起
姓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于北宋初年问世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其中记载姓氏个。随着社会发展,姓氏不断变化增多,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统计已发现的中国人姓氏(包括少数民族和元、清时代蒙、满两族译改的姓氏)多达个,汉族人现在使用的姓氏约个。[1]毛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位,为当今中国第76大姓。[18]
在中华民族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毛姓是如何起源的?谁是华夏大地毛姓 人?他在哪里获得此姓?他的后裔的迁徙路线如何?繁衍分布如何?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弄清了开国 毛泽东及韶山毛氏宗族的始祖即原始之根在哪里。由于是对开国 毛泽东这样一位历史伟人宗族姓氏的探源,笔者抱着十分谨慎负责的态度,广泛收集了相关资料,并深入岐山农村作了调查研究,对这一跨越多年历史时空的重大课题进行了试探性研究。
二、华夏毛姓 人
周文王姬昌,娶妻太姒,传生百子,无从考证。但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周文王与太姒所生共有10人,依次为长子伯邑考,被纣王所杀;次子姬发是为武王,伐纣灭商,迁都于镐,为西周政权建立后 位王;三子管叔鲜;四子姬旦是为周公;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以上十位为文王与正妻太姒所生,其余包括召公姬奭、毛叔郑在内的儿子为庶子,史料未见一一记载至百名。[2]周文王姬昌继父位,任周族 ,在任50年励精图治,礼贤下士,积善累德,深得国人拥戴,周围小国纷纷来归,恰如百鸟朝凤,留下了“凤鸣岐山”的千古绝唱。10子中三子管叔鲜、五子蔡叔度、八子霍叔处作为“三监”曾与纣王之子武庚串通在东夷煽动叛乱,被四子周公率军镇压,史称“三叔之乱。”
这里我们讨论文王庶子毛叔郑,《姓源》有载:“毛叔郑原名姬叔郑,系圣人周文王子”;《辞海》载:“毛叔郑所建毛国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
姬姓之来源与黄帝有关,黄帝有熊氏,原姓公孙,因居轩辕之丘称轩辕氏,因长居姬水,因地而以姬姓。《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说文?女部》亦谓“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黄帝之后裔帝喾与炎帝部落女首领有邰氏之女姜嫄婚配后生后稷,经10余代至文王,一直至东周亡,王室天子皆以姬姓。
文王之子姬叔郑何以毛姓?这得从叔郑所建之毛国说起。
晚商时期周文王姬昌继承祖父周太王古公亶父及父季历之业在岐山建邦立业,在此期间文王根据自己儿子们的作为与德行配给不同的封地作为采邑。如对四子周公旦封地在岐水之东;对庶子召公奭封地在岐水之西(今岐山刘家塬含风翔东南一带);而对庶子叔郑封地在毛(今京当乡周城遗址以南含青化镇及东邻扶风黄堆乡少部)。[3]
“周文王之子叔郑,受封于毛(今陕西省岐山县、扶风县一带),建毛国,为伯爵,史称毛伯郑或毛叔郑,在成王时任司空,因司空是三公之一,所以又被称为毛公。毛公的后代世袭伯爵位,并以国名为氏,称毛氏。”[4]
叔郑在其采邑内建立毛国遂因地而姓,子孙皆以国为氏,形成了姬姓别支毛氏家族,史称毛叔郑、毛伯、毛伯郑、毛公等。《史记?周本纪》载:武王灭商后次日(断代工程确定武王伐纣灭商之日为公元前年1月20日,应在此日之后)在社坛祭祀土地神时“毛叔郑捧明水”(明水一即明月之夜以蚌壳所凝集之露水,[5]谓之圣水用以祭祀神灵)。试想如此神圣之物,绝非身份地位卑微者所能捧之,以此足见毛叔郑在武王时在王室身份之尊贵。武王在位封周公旦于鲁,封叔郑铎于曹,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康叔封、冉季载因年幼尚未受封(见《史记?管蔡世家第五》)。毛叔郑在成王时官居司空,成王姬诵临终托咐国家大事所召见的六卿中就有毛叔郑,可见毛叔郑在统治集团内部一直是举足轻重的显要人物,由伯已跃升为公(王以下依次为公、侯、伯、子、男),其政治地位仅在王之下。[3]
这就是文王庶子叔郑从姬姓而至毛姓的转变过程,不难看出,毛国之君毛叔郑应该是华夏大地整个毛姓宗族的开山鼻祖。而他的“因地而姓”的地就在陕西岐山周城以南以东一带。简言之,文王庶子毛叔郑当为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全部毛姓华人的始祖。年冬,北京大学文博学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岐山周公庙地区联合考古发掘中出土卜甲片,其中有字者片,共约字。目前可辨认的甲骨文中除了有“王季”、“文王”、“周公”、“毕公”、“召公”等外,还发现一枚“叔郑”甲骨文片。这是年前周王室内确有“叔郑”其人的实物证据。(岐山周公庙考古发掘工作被评为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第四名,出土西周甲骨文之多居全国之最。)
还有一说是西周初期文王除封叔郑在岐山建立毛国外,在文王迁丰去世及至武王伐纣灭商之后由武王封文王另一庶子姬明在今河南省宜阳东北建立毛国,子孙亦以国为氏均以毛姓,繁衍生息。即便如此,这也较岐山之毛国至少晚20余年,因为这一说发生在文王自西岐周城迁至沣河以西及去世和武王灭商之后。灭商之前,文王为倾商自顾不暇,绝无可能在商都朝歌(淇县)附近的宜阳为姬明封地,因此,此地之毛国只能是武王所封。
三、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毛叔郑后裔及迁徙路线
①穆王时的毛公与其子毛班
西周社会从武王姬发起(公元前年)到了第5位王穆王姬满时期,毛叔郑玄孙辈毛公时任王室军队高级将领,其子毛班随其父率领大军东进征伐东方由殷顽民作祟的各暴乱小国,取得辉煌胜利,史载“三年静东园而归”。因战功卓著,毛班后来成为穆王王室重臣而载入史册。[6]曾经出土一件西周青铜器重器——班簋,造型十分精美,专家据该器铭文判定,此器正是毛班父子为纪念征战胜利而作。班簋现藏首都博物馆。
②宣王时的毛公与其子毛尚书
到了西周宣王姬静时期(公元前年一前年),由于宣王勤于政务,振作有为,在位46年时间里使西周王朝出现了“宣王中兴”的转机,这种“中兴”与忠心辅佐他的一位重臣毛公有关。毛叔郑后裔毛公深得宣王依赖和器重,并尊称毛公为“父”,委毛公以治理王室和国家之重任,并重赏其金车良马,香酒玉器。毛公为报答天子恩德,让世代永远记住天子重托教诲,特专门铸造了“毛公鼎”这一青铜礼器,将宣王对自己的策命辞直铭其上。“毛公鼎”在地下埋藏了多年后於清道光末年在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西出土,现存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商周展厅。[7]
宣王晚期毛公之子时任王室尚书,宣王卒后幽王立之子继任尚书之职。可能因任此职时间达数十年之久,遂因职务名曰毛尚书。西周 一位即第12位王周幽王姬宫涅在位仅11年即被杀,这是一位昏暴无能却玩世不恭的天子。很可能是身为尚书之职的毛尚书耳濡目染对幽王的人品、作为非常失望又无可奈何,在自身病重之时就向子孙下属早早立下遗言,他死后一定不在镐京之地,必须要安葬他於西岐周祖之地。[8]
③毛尚书葬于岐山青化镇毛家庄,毛家庄曾有毛家祠堂,后改为佛教寺院毛毛寺至今
毛尚书死后,王室及家族后裔遵其遗嘱才为其选择了当年的毛国腹地安葬,这就是现在的岐山县青化镇毛家庄所在地,这应该在幽王被杀之前(即公元前年之前)。可能是毛尚书的部份后裔并未随平王东迁而在这里为祖守墓,一代又一代守墓人为陵位标志堆起了墓冢并繁衍生息形成了毛家庄村。至宋、元、明、清时毛家庄族人又为毛尚书墓葬培土,并增附石碑、石人、石马、香坊等,总面积约5亩有余,这便是当年的毛家祠堂,也使得从这里远迁至甘肃天水毛家庄及周至县毛家西沟之毛姓族人断续前来岐山毛家庄为祖宗上香祭拜。
岐山毛家庄现分为毛东、毛西两个自然村,共约余人。毛尚书陵墓位于毛西村北,而在毛东村又有个佛教寺院毛毛寺。据寺院内遗存的两通石碑考证,早在佛教兴盛的北魏时期毛家庄就建有佛教寺院,随村名曰毛毛寺,据现今村民口传,后来的毛毛寺是在原来的毛家祠堂基础上拓建而成的。可见毛家祠堂在这里历史上确实长期存在,只是后来改成佛教寺院。
明万历年间的《岐山县志》载:“毛家庄,以居民姓氏得名。”[9]显然毛家庄的形成是由毛尚书大墓的守墓后裔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今之毛家庄红楼绿树,田园叠翠,一派祥和平安太平盛世景象。毛尚书大墓早己於50年前夷为平地,非经本村乡老指点,年轻人不知西东。在毛家庄流传着周原博物馆 专家贺世民先生编创的这样一句民谣:“先有尚书墓,后有毛家庄,千年毛毛寺,姬周毛氏裔”。这也向我们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和印证。[10]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思索,既然古人依毛家祠堂为基础拓建成一佛教寺院,为何不起名叫毛家庄寺或毛家寺而要连续重叠两个毛字称毛毛寺呢?起此名的良苦用心是什么?笔者大胆揣度是否 个毛字代表始祖毛叔郑及寺院所在地当年的毛国,而第二个毛字代表毛尚书和他的守陵后裔所形成的村落毛家庄,也许这样的命名本身就是一种寓意深刻而大智若愚的体现。
在毛尚书大墓所在的毛家庄周边已经勘明的西周文化遗存就多达11处(吕家、丁童、纸庄、翟家、赵家、孙家二号、乔家3处、宫里、流龙咀等);先周文化遗存多达7处。[11]足以说明这里就是年前毛尚书所指的周祖之地。
在岐山至今仍有毛姓村民的自然村落还有3处:蒲村镇景家村毛家、凤鸣镇四崖头毛家台、曹家镇毛家湾。另外,岐山西邻凤翔县糜杆桥乡下寺头村民中亦多毛姓,周至县竹峪乡毛家西沟毛姓族人达千余户,而且该村世代先祖坟莹面向西北,面向岐山(据该村籍 老战士毛友春老人提供)。岐山县青化毛家庄虽明万历县志载“毛家庄,以居民姓氏得名”,而现今却概以杨姓。在调查中有人讲,听说是在清初这里的毛姓族人中有人因“官府犯事”而被全部驱逐流散。但流落异地的族人世代对旧地念念不忘,后世有心切胆大者便统一口径,假以杨姓而回归毛家庄居住繁衍,与周边村寨一直和睦相处。有人听上辈人讲,他们是口杨心毛,要不然天水、周至毛姓族人为什么还来这里祭拜祖先。该村姓氏变迁的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破译。
④毛叔郑后裔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的迁徙路线
先周时周文王继古公、王季之业,在岐山之下的周城建邦立业,但是“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群臣皆恐,请移城。”[12]这次人类历史上 次有文字记载的岐山大地震,使本来为伐纣灭商而有意东迁的周文王终于下定了决心将周室迁至沣河西岸,这便成了毛叔郑家族 次东迁至丰。
公元前年,武王翦商成功。周室由丰迁镐,毛叔郑自然随王室迁镐。后在成王时毛叔郑任司空,位已及公。
公元前年,周幽王被杀,西周亡。战火使镐京西安成了一片废墟,被诸侯拥立为王的太子姬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将国都迁往洛阳,颛顼帝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于泰亭,赐姓为秦,名秦嬴)之后代秦襄公仍以养马为业,因护驾平王东迁有功,被平王赐封岐山(箭括岭)以西之地建秦国历30余世至秦始皇。平王东迁,从此东周开始。在平王东迁过程中,由姬姓派生出来包括毛在内的7个大宗族均随王东迂。随着岁月沧桑,毛姓宗族生息繁衍渐增,除王室一部分外,也散居中原各处。[13]
据《左传?鲁昭公二十六年》所载:公元前年,周景王姬贵卒,三个王子明争暗斗激烈争夺王位,终被姬匄所得,是为敬王。王子姬朝费尽心机,王位终未得手,愤然带领召氏、毛氏、尹氏、南宫氏等旧宗族南奔楚国,随着当时楚国吞并的45国使楚之疆域不断扩张,以毛伯得为首的毛氏家族已经向江西、浙江等长江以南地区渗透和发展。以上就是历史上所说毛叔郑后裔东迁和南迁的情况。
战国时期的毛遂是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救,门客毛遂挺身而出自告奋勇推荐自己同往。平原君与楚王谈判不得要领,毛遂按剑上前直陈利害终于说服了楚王出兵与赵国军队合纵,解了邯郸之围。[14]这就是“毛遂自荐”的千古美谈。
四、西汉以后的毛氏后裔名流及近代毛姓在各地的分布
西汉时的毛亨,一说鲁人(山东曲阜),一说河间人(河北献县),曾作《毛诗故训传》,是古文诗学“毛诗学”的开创者,世称“大毛公”。西汉时赵(赵都邯郸)人毛苌是“毛诗学”的传授者,世称“小毛公”。
西汉元帝时的毛延寿,汉杜陵人,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宫廷画像大师,曾为王昭君出塞前画像留下一些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
东汉时的毛义,庐江(今属安徽)人,《后汉书?刘平传序》中载:毛义家贫,以孝行称,被南阳张奉赞之日“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毛义也。”[15]
唐代画家毛婆罗、毛嵩;五代时的前蜀词人毛文锡;宋代画家毛松、毛益、毛政等;明代的毛太华,毛世济及藏书家毛晋,藏书达84万余册,曾校刻《十三经》、《十七史》,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者;清代的毛庚、毛奇龄、毛先舒、毛际可、毛宗岗等等都是为当时的社会进步作出过贡献的可圈可点的毛姓宗族历史人物。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广韵》、《元和姓纂》载,远至唐代的河南荥阳、孟县,河北钜鹿(今平乡),甘肃北地(今宁县)都是毛姓的郡望所在;唐末五代以后毛姓除居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以外,主要称盛于江南,自北宋至今多年间毛姓的 人物大多出自长江两岸,其分布地为今浙江的杭州、余姚、江山、温州、诸暨、遂安、松阳、宁波、衢县、箫山、吴兴、遂昌;江苏的武进、昆山、常熟、宜兴、吴县、嘉兴、阳湖、太仓、上海;江西的南昌、吉水、丰城、新昌、鄱阳;湖南的长沙、湘潭、平江;湖北的公安、麻城;福建的长泰、建安;广西的富川,云南的昆明,四川的成都,洪雅、夹江、仁寿等地。从清雍正年起,毛氏宗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和海外定居。
五、从毛太华到毛泽东的迁徙路线和传承关系
元代末期居住於江西吉水县毛氏家族的一位青年毛太华投奔于朱元璋的军队中打拼,由于英勇善战军功显赫,朱元璋即位建立大明王朝后,毛太华被分配于云南澜沧江一带领军驻防,并在这里娶妻生子,生四子曰清一、清二、清三、清四,这些都是明洪武年间(公元年~年)的事。
毛太华老年因军功被拨入湖南湘乡县城北绯紫桥定居。太华公去世后,他的儿子清一、清二携妻迁至湘潭七都七甲,即今之韶山冲居住,并世代为农勤劳耕作。韶山毛氏家族自毛太华第7代孙开始修族谱,此年为清乾隆二年(公元年),这个族谱中规定了从此开始20代子孙名字的族牒为:
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
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
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
按此顺序毛家氏族世代遵守。如:毛泽东太爷爷名毛祖人,爷爷毛恩普,父亲毛贻昌;下来为泽字辈: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等;儿子这一族辈名为“远”,毛泽东长子毛远仁(即毛岸英),次子毛远义(即毛岸青)三子毛远智(即毛岸龙)等。
清乾隆二年编修的毛氏族谱还有这样的记载:“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弟(应为文王子,此处将子误写为弟——笔者注)毛伯郑之后,世为国卿,因国为氏。自毛亨,毛苌注诗训诂,西河遗派,固源且远矣。汉、晋、唐、宋迄明,莫不代有伟人,光炳青史,考其根源,历历可据,承其年代,派衍如珠之串,如蝉之联,不惟震惊一时,实足赫耀千古矣!”
上述资料来源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任馆长马玉卿教授。[16]
毛清一家族经过繁衍,到了清道光年间清一之后世孙为毛祖人(毛四端)(~年),这是毛泽东主席的太爷爷。毛祖人之子名日毛恩普(毛翼臣)(~),这便是毛泽东主席的爷爷,这位老人於年又将家自韶山冲东茅塘搬迁至韶山冲上屋场定居,即今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所在之地。[17]
毛恩普之子名曰毛贻昌(毛顺生),生於年,毛贻昌之妻文七妹系湘乡唐家墟文家之女。上屋场至唐家墟并不遥远,只需翻两道山梁而己。值得说明的是年美国人斯诺在延安与湖南口音的毛泽东谈话后写了《西行漫记》一书,在翻译成中文时却将文七妹音译成了“文其美”,其实是一人而已。毛贻昌、文七妹生长子毛泽东、次子毛泽民、三子毛泽覃、女毛泽健。
毛泽东乳名石山,学名泽东,字润之,这位历史伟人就是我国各族人民永远敬仰和缅怀的伟大 毛主席。
六、结论
①我中华民族中海内外毛姓的共同始祖就是公元前11世纪生活在陕西岐山的周文王子毛叔郑,他是毛姓的开山鼻祖。
②自毛叔郑以下,穆王重臣毛班,宣王重臣毛公,卒后安葬于岐山青化毛家庄的宣王后期及幽王时期王室尚书毛尚书,东周敬王时期南迁首领毛伯得及西汉直至大明王朝初期毛太华之前,均可称为毛姓宗族的远祖。
③自明洪武永乐年间毛太华直至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之毛祖人这约近年内居于湖南湘乡、韶山一带的毛姓祖先均可称为包括毛泽东主席在内的韶山毛氏家族的近祖。
④从年毛泽东的爷爷毛恩普将家自韶山东茅塘搬迁至韶山冲上屋场居住到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母亲文七妹应该称作毛泽东主席的亲祖。
⑤年来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所有毛姓华人的始祖均源于陕西岐山,亦即中华毛姓的最早起源地就在陕西岐山,其开山鼻祖即为毛叔郑。
(凤鸣岐山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参考资料:
[1]《传世贤文万年历》金传达著气象出版社年6月 版
[2]《周文化与周公庙》郭周礼主编陕西旅游出版社年4月 版
[3]《周文化系列丛书》之一之二贺世民主编年4月
[4]《周都寻根》贺世民主编年4月
[5]《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年
[6]《中国古代史》涂万松等编河南美术出版社年8月 版
[7]《岐山文史资料》第二辑庞怀靖文年4月
[8]《中国人史纲》柏杨著同心出版社年9月 版
[9]《岐山县志》明?万历年本《岐山地名志》岐山民政局编
[10]《宝鸡日报》贺世民杨银海文:“杨虎城与岐山毛毛寺”。年11月18日“西部周末”版
[11]《岐山文史资料》第九辑庞文龙文年3月
[12]《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上卷,王国维著
[13]《中华姓氏大全集》章辉主编外文出版社年5月版
[14]《白话廿四史》王冠英等著哈尔滨出版社年10月
[15]《中国历史典故辞典》阙勋吾主编三秦出版社年2月
[16]《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主编夏征农上海辞书出版社年9月
[17]《毛泽东远祖是陕西人》刘延玲文载年2月6日《陕西日报》
[18]《黄帝后裔五千姓》姬传东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年3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