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中国社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原题: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京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和历史科学,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为当代中国历史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历史学发展状况如何?新时代中国历史学应该怎样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新成立的中国历史研究院将采取哪些重要举措,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在同历史的对话中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记者:“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历史和历史研究置于事关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请您谈谈,今天,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历史与历史学?如何理解“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高翔:“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到多远的未来。”作为一个拥有年悠久文明的国度,我们素有尊史、学史和治史、用史的优良传统。梁启超说:“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作为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民族精神传承的基本载体、治国安邦的经验宝库、启迪人生的智慧向导,历史是不容忽视和遗忘的,因此刘知几宣称其“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我们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忠实继承者、捍卫者和发展者,有学习、研究历史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和历史科学,多次就相关问题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的有关历史和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历史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历史的总结和传承。今天的中国既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又承载着开辟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审时度势,鉴往知来。中国历史蕴含着许多大智慧,也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性因素,如民本思想、民主观、公平正义观,边疆经营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等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也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文化自信要从深刻洞察过去、科学认识历史开始,从历史自觉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同“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一样,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学重要性的高度概括。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重视历史学,留下一句名言:“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对于任何一门学科,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如果研究者对其学科发展历史、渊源流变,特别是基本传统和学术理路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那么谈论学科发展、规划学术未来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从某种程度说,所有学科都必须从历史研究开始,只有明其渊源,知其得失,晓其分野,方能对学科发展方向做出准确判断,进而推动学术的进步。记者: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将“历史思维”列为领导干部需要提高的六种思维能力之一。怎样理解历史思维,如何用历史思维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高翔:“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人们研究历史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留恋往昔,“发思古之幽情”,也不单纯是为了弄清“历史的真相”,满足自己对过去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认识历史,更加清醒地观察当下,赢得未来,以史经世。当今世界,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世界,也是变化最快的世界。面对波涛汹涌、风云激荡的大变局,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的提升作出自己的贡献,必须具备历史眼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我看来,总书记是站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战略高度认识历史和历史科学,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体会。人类历史长河漫长、曲折,极富变化,气象万千。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文献、文物、著述,我们直观看到的,通常都是局部的东西,甚至是大量的资料碎片。如果不懂得历史思维,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极有可能迷失在资料与细节的汪洋大海中。在这种情况下,着力越多,离历史的本质与规律越远。因此,学习历史,研究历史,首先要学习方法论,掌握历史的辩证法,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探索变化原因,发现变化规律,洞察变化本质,把握变化方向。我理解,所谓历史思维,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长时段的眼光。也就是观察问题,目光要长远,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能基于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地做出长时段的历史结论,要坚持将研究对象置于较长的历史时期冷静观察,深入分析。二是整体的眼光。不能见孤木以为森林,不能用局部的考察代替对整体的把握,更不能用个别案例的结论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眼光。即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静止构不成历史,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发展变动状态,这是最基本的历史实际。这三个特点,是历史思维最基本的原则,不可动摇。掌握了历史思维,做事就会着眼长远,不斤斤计较于一时之得失;就会善谋全局,总揽八方,不因枝节而失大体;就会因时适变,善于引领潮流,不畏浮云遮望眼。历史思维在本质上和战略思维是相通的。一个真正懂得历史的政治家,一定是战略家;一个真正通晓历史的学问家,一定是推动时代精神塑造的思想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用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思维来引领,要求我们把历史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历史长河中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方位,发挥历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和智慧支撑。新时代要求中国历史学有新作为记者:如您所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史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看到,近年来我国历史学研究不断深化,成果丰硕,社会上悄然兴起一股“历史热”,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充斥荧屏,大话历史的作品颇为畅销……但是发展与繁荣的背后也有不足与隐忧,如一些作品胡编乱造、随意戏说,甚至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而史学界也存在“为学术而学术”“碎片化”等倾向。请您谈谈当前我国历史学发展的总体情况,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高翔:的确如此。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崭新面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冷静,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史学走了一些弯路,暴露出一些问题,离党和人民的要求与期望还有很大距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碎片化,“见孤木以为森林、拾芝麻以为珠玑”,过分纠缠纠结于历史的细枝末节,缺乏对全局的认识和把握;二是淡化理论,缺乏对本质和规律的探索;三是远离现实,缺乏对当下的关怀,不善于从服务现实中推动学术的提升和进步。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在任何时候,研究者对这些问题都不能绕着走。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是真正读懂历史的前提。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取决于对这些问题的掌握程度。真正成功的史学体系,不可能建筑在东拼西凑的资料碎片上,不可能满足于对历史细节的苛求,更不可能止步于对时代问题浮光掠影的考察。严肃的历史研究,必须从大处着眼,从本质着手,在经世中提升。还需看到,当前历史思潮中出现了一些噪音和杂音,如庸俗化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我们必须予以正视,要清晰而坚定地发出中国学术的“历史正声”。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那么,我们今天到底需要怎样的历史学,或者说,历史学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哪些功能?高翔:古人云:“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史学的真正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升华提供借鉴与参考。思考历史学的发展方向首先应该重温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主要包括:求是的传统,也就是追求真理的传统,探索历史规律的传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求真的传统,历史研究是科学活动,必须讲证据、讲规范、讲方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经世的传统,历史研究与其说是面对过去,不如说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经世不但是研究目的,而且是职业道德、科学精神,体现了知识分子以学问回报社会的高尚情操和庄严责任感,正如章学诚所指出的:“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在历史上,求是、求真、经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中国史学世代相承的学术精神,从不同的侧面赋予了中国史学理性而充满活力的学术特色。今天,新时代对史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历史研究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我们要深切理解时代需求,继承弘扬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在理论创新、经世致用、学科融合、服务公众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早在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就曾批评:“学问是拿来致用的,不单是为学问而学问而已。”真正的历史研究从来不是冰冷的学术过程,而是充满情怀、抱负、灵感的科学探索。诚如李大钊所言:“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城市史、心态史,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史学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当代中国史学,应该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气概和追求,在社会实践中激发灵感,在服务现实中寻找学术增长点,增强家国情怀,为人民做学问,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智慧。“述往事,思来者”。史学研究必须紧紧围绕长时段问题、全局性问题、本质性问题展开,
上一篇文章: 高考参考,北大学子谈中文专业和你想象中的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1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