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教授为什么叫龙虾教授他揭示了人和龙虾
为什么叫龙虾教授?
加拿大学者、思想家和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被誉为龙虾教授,是近年美国的网红教授。
他在网络上最被人熟知,是和BBC主持人凯西·纽曼的一次针对性别平等话题,非常戏剧化的30分钟对话视频。
视频里面凯西问了很多带有性别歧视倾向性的问题,几乎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坑,想让这位教授落入性别歧视的圈套。
这可就乐坏了观众,观众时刻时刻指望着乔丹彼得森入坑,可他就是不跳。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另外找资料了解下,指尖君却想到另外一个问题。
明明是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的学者、思想家和心理学家,为什么大家会叫乔丹彼得森是龙虾教授呢?
真研究过龙虾?
乔丹彼得森写的《12条人生规则》里,还真的有说到他对龙虾的研究,主要是公龙虾,而且发现了龙虾和人类身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原来龙虾的世界,和哺乳动物的世界一样,有领地意识,甚至有等级意识。
每个公龙虾有自己的领地,各霸一方,拥有领地内所有的食物资源和雌龙虾,所以公龙虾之间通过相互厮杀打架,争取地盘。
而且龙虾战斗剧烈程度一点也不输哺乳动物,甚至人类,其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研究人员发现一旦一只龙虾战斗胜利,它下一次战斗胜利的概率会大很多。
换句话说,龙虾的世界,更倾向于是一个胜者通吃的世界,胜利的人不断胜利,而失败的人很可能就会一直失败下去,最终惨遭自然选择淘汰。
为什么会这样呢?
研究人员发现,龙虾战斗输赢,很大程度上跟龙虾身上的血清素有关。
简单来说,血液中血清素浓度越高,龙虾越具有攻击性,打架的时候越自信,打架的成功率也越高。
如果打完架之后,血清素会回复到一个稳定状态,那可能每一场打架的结果都很难预料。
可是龙虾打完架后,血清素仍然会维持在一个高水平。
也就是说,龙虾打架胜利一场,血清素就会提高一次,胜利越多,血清素浓度就越高。
最终导致越是胜利的龙虾,血清素浓度越高,战斗越容易胜利,从此形成胜者通吃的局面。
而乔丹彼得森认为,这种情况不单只在公龙虾身上有,在人类身上也有,这就是人类社会的马太效应。
乔丹彼得森也因为这个研究结论,而被称为龙虾教授。
可是细品“龙虾教授”这个名字,又总觉得哪里不对。
研究龙虾就叫龙虾教授?
往往我们称呼一个领域的教授,会尊称为某个领域的教授。
例如研究心脏病的,我们会叫他心脏病学教授,或者心血管领域教授,不会叫心脏病教授;
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的教授,我们叫神经学教授,而不是叫神经教授。
按照这个逻辑,乔丹彼得森应该称为龙虾研究教授才对。
而龙虾教授这个称呼,似乎就等于直接称呼研究心脏病的教授,叫心脏病教授;研究脑神经的教授,叫神经教授。
这样看,“龙虾教授”这个称呼,确实是带有调侃。
“龙虾理论”可能是错的?
万维钢认为乔丹彼得森的“龙虾理论”在人类身上,可能是错的。
血清素在龙虾身上确实有增加攻击性,提高战斗成功率的作用,但是在人类身上,可能作用刚好相反。
血清素在人类身上,只是其中一个神经传导物质。
它更多的作用,是大脑的边缘系统和前额皮质细胞之间传导信号。
而研究发现,人类血清素浓度越高,人并不是更具有攻击性,而是变得更加有自控力。
从这一点来看,“龙虾理论”并不能直接运用到人类身上。
在人类身上,类似龙虾“血清素”,使人更加具有攻击性的,是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越高,人越具有攻击性。
但人体的糖皮质激素,又并不能完全类比为龙虾的血清素。
人体糖皮质激素越高,越具有攻击性,但是并不意味着打架的成功率就越高,这一点跟龙虾有本质区别。
“龙虾理论”可以看出来,乔丹彼得森的理论以及研究的角度,仍然充满争议。
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调侃乔丹彼得森是“龙虾教授”的原因,而乔丹彼得森本身似乎对这个调侃的名称并不反感。
参考文献:
01.《12条人生规则》乔丹彼得森
02.《丛林法则和人类智慧》万维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nr/12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