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贫富差距的原因竟然是它
——探析中国特性的城乡收入差距原因
马云在《开讲啦》中曾经说过以下名句:
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表示“钱不要可以捐给需要的人。”者有之,恰柠檬者有之,羡慕嫉妒恨者亦有之。充分展现出广大人民群众与马云的巨大的收入差距。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无处不在,追求财富的道路永无止境。在中国,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制的结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更为明显,成为了社会主义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只有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才能使我们能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需要追根溯源。究竟什么才是导致贫富差距的原因?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否有在中国国情下的特殊特点?这些问题都亟需解答。
关于贫富差距的原因,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假说——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假说。该假说认为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根据该假说我们可以画出下面的曲线——库兹涅茨曲线。
库茨涅茨曲线受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的检验,似乎也能说明我国贫富差距的原因: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仍处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贫富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扩大在该假说下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此,我们应该将我们与马云之间的收入差距看成我国发展的正常现象,停止恰柠檬与羡慕嫉妒恨的弟弟行为。
//////////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么?下文的研究将告诉我们我国的贫富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并不能用库茨涅茨曲线简单解释,城市偏向的政府政策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才是收入差距快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1.研究前的准备对政府政策的精准度量一直是研究其与贫富差距关系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设置以下变量技术选择指数(TCI),t时期i地区的技术选择指数定义如下:
(AVMit指t时期i地区工业增加值;GDPit指t时期i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LMit指t时期i地区工业就业人数;Lit是指t时期i地区总就业人数)
一国的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国的最优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的扭曲程度可以作为发展战略的一个合理度量指标,换言之TCL是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与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占比的比值,TCL的值越大说明该地区在某一时期用更少的工人占比创造出了更多的工业产值,说明该地区该时期的工业生产更加的资本密集。在TCL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用技术选择指数(TCLit)对最优技术选择指数(TCLit*)的偏离作为一个地区重工业优先发展程度的度量:
DSit的绝对值衡量了实际的产业或技术选择与符合比较优势的最优产业或技术选择之间的偏离。当DSit=0时,经济体遵循其比较优势。考虑到在中国,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政府保护或补贴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工业,所以DSit0为典型情形,故可以将DSit演化为:
在现实数据中,我们只能观察到实际技术选择指数,无法观察到最优技术选择指数。则假设最优技术选择指数为常数,进入回归方程的常数项。
鉴于在某些情形下,TCLit*为常数的假设条件偏强。鉴于此,我们对该假设进行放松,以考察估计结果对模型假设的稳健性。具体地,我们分别考虑以下三个假设:
假设1:最优的技术选择指数TCLit*,为一个正常数。
假设2:最优的技术选择指数TCLit*,在给定时间点上,为一个正常数。
假设3:最优的技术选择指数TCLit*,在给定时间点和给定区域上,为一个正常数。
假设1指所有样本的最优技术选择相同。假设2允许TCLit*在不同时点上取不同的值,即样本在同一时点上的最优技术选择相同。假设3允许TCLit*在同一时点和不同区域上取不同的值,即样本在同一时点和同一区域内的最优技术选择相同。
//////////
2.计量分析(一)设置计量模型
其中inc_ratioit为城乡收入差距,DSit为重工业优先发展程度的度量,α是待估计系数。X为其他控制变量,β是这些变量的系数。
我们引入以下可能对贫富差距产生影响的变量作为其他控制变量:
1.经济发展程度: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库茨涅茨曲线便是这一理论下的产物。我们在模型中引入人均真实GDP(realpergdp)及其平方项(gdp2),用于检验库茨涅茨假说在中国数据下是否呈现其应有的倒U型的样态。
2.国有企业比重:所有制结构变迁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净影响,要通过实证结果来估计。我们以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比重来度量该地区经济国有化程度,记为soe_ratio。
3.经济开放程度:由于贸易相关产业集中在城镇地区,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经济开放程度可能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我们使用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度量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记为openness。
4.政府行为:政府不仅是实行收入再分配的主体,同时也直接影响初次分配。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的地方政府可能因将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我们使用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政府在地方经济中的重要程度,记为govexp_ratio。
5.初始的不平等程度:我们将各地区的年初始的不平等程度记为inc_ratio。
(二)三种不同的假设下DSit的区别与对系数α的影响
上文中假设一到假设三对DSit的数据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已知
计量模型可以写为:
在假设一的条件下,αTCLit*为常数,可以与常数项C合并。计量模型可以写为:
(模型1)
在假设2的条件下,αTCLit*为时间的函数,我们引入时间虚拟变量Dτ,将计量模型写为:
(模型2)
其中;
若τ=t,则Dτ=1,否则Dτ=0
在假设3的条件下,αTCLit*为时间和区域的函数,我们将中国依照其资源禀赋的差距分为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并假设在该区域内在特定时间点上的最优技术指数相同。我们引入区域虚拟变量Ds,将计量模型写为:
(模型3)
其中
若τ=t,则Dτ=1,否则Dτ=0;若s=j,则Ds=1,否则Ds=0(j=1,2,3分别代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
以上的三个函数是我们接下来要做ols回归的计量模型。各位读者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模型2考虑了时间对最优技术选择指数的影响,其经过回归解出的系数α体现了考虑到这一影响的情况下,在其他控制变量不变的情况下,TCLit与DSit每变化一个单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模型3也是同理。
(三)ols回归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人均真实GDP及其平方项系数都与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预测相反(除模型1外),说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呈现U型规律,即城乡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先下降后上升。从模型3的回归系数中可以计算出U型曲线的顶点为人均GDP达4.85万元/年,在所有样本中,只有3个样本点超过这个点,绝大部分样本点都位于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
换而言之,目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基本都处于随着经济发展而下降的阶段。从此可见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是由另外的原因的,并且其影响足以抵消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缩减作用。
从回归结果中我们还能看出除了各地的初始不平等禀赋外,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程度与政府支出占当地的比重均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在1%显著性上的高度正向关系,并且这二者与收入差距在三个不同假设的情形下均是正相关,最优技术选择指数的假设对两者与城乡收入的关系并没有根本性的影响。在不同假设条件下,TCI系数存在明显差异,不考虑最优技术选择指数时间和区域差异前提下(模型1)的回归系数最大,而同时考虑其时间和区域差异前提下(模型3)的回归系数最小,说明各地区最优技术选择指数与真实技术选择指数可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理,各地区最优技术选择指数与政府的支出占比存在着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考虑到政府支出更加具有城市导向性,所以这两个正相关关系是符合我们的直觉的。
(四)稳健性检验
以下稳健性检验均基于假设3(最为严密的假设),首先政府投入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均可能存在滞后效应,故下表对滞后一期和滞后三期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其次,鉴于经济周期会产生影响,对进行五年平均的数据进行了回归;模型设定本身有可能影响回归结果,故分别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估计。
在中国就业统计中,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就业是统计误差的重要来源,一般认为,这种统计误差在2000年以后趋于缩小,故使用2000年以后样本进行回归检验;由于城乡之间在生产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以及政府对工农业产品相对价格一直存在扭曲性干预,收入差距未必能真实反映城乡之间生活水平间的差异,故采用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水平和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作为城乡差距的度量进行回归检验。结果如下:
由此可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收入差距扩大的正向影响具有高度的稳健性;同样具有一定稳健性的还有经济发展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与政府干预,这说明对外开放与政府干预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在中国并不适用。
3.结语从以上的计量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并非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无法自动弥合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政府干预与对外开放程度对收入差距的加大也具有正向的影响。
考虑到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于当时的中国能够强起来,屹立于世界之林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应将之看作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必要牺牲。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分配公平的呼声也越来越强,考虑到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强国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现在的中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制造能力,成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政府在接下来的政策制定与政府投资的倾向上应该作出一定的改变以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随着我们逐步接近U形曲线的最低点,我们的收入分配与政策倾向应该更加倾向于共同发展。
可喜的是,我们能够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扶贫攻坚的政策导向中看到我们政府顺应中国实际情况的改变。愿我们能够一直保持与时俱进,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进!
参考文献: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
小组分工:
素材收集、数据资料整理与文章撰写:周宸
文章撰写与修订:吕晓蓉
排版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9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