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中的党史故事从ldquo俄文

编者按:黑龙江大学伴随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一路走来,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值此建党百年和建校八十周年之际,我们将在校史的脉络中探寻党史的红色印记,在党史的学习中讲述校史的沿革历程,以期在感悟历史中接受精神洗礼,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前行力量。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以纪念航天人为祖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在黑龙江大学的校史馆,有一架“长二捆”火箭的仿真模型,每次参观,我都会在模型面前驻足肃立,向它的捐赠者——著名的火箭专家、“长二捆”火箭总指挥于龙淮校友表达敬意。这位从黑龙江大学走出来的航天英杰,献身航天,献身科学,用行动对“航天精神”进行了最好的诠释。

他,曾担任“东风二号”发动机主任设计师,曾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

他,曾担任“长二捆”火箭的技术总指挥,在18个月内将其研制成功,创造了中外火箭史上的奇迹。

他,曾担任第一颗“澳星”发射的副总指挥,“澳星”入轨精度最高,创造了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他,曾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曾获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奖章、航天部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老专家”等光荣称号。

他就是著名的火箭专家、黑龙江大学老校友于龙淮。

奔波跋涉中长大

于龙淮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曾参加早期的抗联活动。由于受到日本当局的缉捕,于龙淮一家在其舅舅的带领下,开始了流亡生活。年到年,全家一路艰难跋涉,最终流亡到了北京。年,他们与党的地下组织取得联系,恰巧此时有人在组织东北进步青年奔赴延安。一家人又经过了两年的跋涉,一路辗转来到了延安。在延安,于龙淮终于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相继在保育院小学、延安中学读书。

拽着毛驴尾巴回东北抗战胜利后,作为东北人的于龙淮一家特别高兴,随着第二批北上的队伍开始了返乡路。返程中,每家配两头小毛驴,其中一头毛驴载着两个筐子,里面装着两个弟妹,于龙淮拽着毛驴尾巴跟在后面,直到年底才到达哈尔滨,后又辗转到了牡丹江。当时的东北土匪非常猖獗,土匪打家劫舍都是常事儿,于龙淮的姐姐就在一次土匪的袭击中牺牲。在战乱中,于龙淮艰难地完成了中学学业。到外国语学校学俄语年,随着北满局势日趋稳定,于龙淮一家也逐渐稳定下来。大哥在中长铁路工作,二哥在赤峰任县长。在哥哥的介绍下,年10月,于龙淮来到了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后陆续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学习俄语。虽然当时仍处在不稳定的战争环境,学校的教学工作却开展的非常扎实。学校聘请苏俄教师、苏侨家庭和国内著名的俄语专家给学生授课,外语学习的氛围十分浓厚。于龙淮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俄语翻译。事业从翻译工作起步凭借着扎实的俄语基础,年,于龙淮毕业后被分配到空军沈阳第四航校做翻译。当时我国的空军力量还很薄弱,苏联派了大批专家来华支援。年,空军筹备成立第一空军师,主要任务是要保卫大上海,于龙淮被抽调到了南京。9月,上海正式成立空军一师,他又从南京来到了上海,继续担任翻译,当时的师长还是一个苏联人。年下半年,于龙淮又从空一师调到空十六师,从上海来到了青岛做翻译。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于龙淮随大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投身祖国航天事业俄语翻译的基础加上空军工作的经历,年从朝鲜回来的于龙淮被选中到苏联学习,进了著名的苏联莫斯科航空军事学院。他选的是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从年入学,到年归国,整整学了7年的时间,而这时,他已经从一名空军翻译,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技术设计人员。回国时正赶上建设老五院一分院,于龙淮被分配到研究室开展工作。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后,他作为政治上和技术上的骨干力量,在发动机室主任任新民的带领下,从设计员干起,先后担任涡轮泵组长、火箭发动机主任设计师等职务,并最终成为了著名的火箭专家。忠心如丹百折不挠在那个百废待兴、百夜待举的年代,在那个科学技术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时代,发展祖国的航天事业可谓是白手起家、从零起步。但是广大航天工作者无畏无惧、迎难而上,硬是凭借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骄人成绩。作为航天人的一员,于龙淮把自己的青春韶华都奉献给了航天事业。他参加过我国第一枚火箭仿制型号的发动机总体设计和技术领导工作,顺利完成仿制和自行设计型号的研制任务,在液体发动机研制上做出突出贡献。他担任发动机主任设计师的“东风二号”在经历短暂的失败之后,最终取得了发发成功的喜人成绩。那是年3月21日,时任试验队发动机处处长的于龙淮带队去发射场执行地对地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导弹发射几十米后落地失败。但于龙淮没有因失败而气馁,擦干眼泪又继续投入到研制工作,查找原因、总结经验,修改设计、反复试验。正是凭借这种坚持不懈的韧劲儿,从年到年,“东风二号”取得了发发成功喜人成绩。后来他回忆说:“年的那次失败,是奠基。第一次要是打成了,可能就麻烦了,就轻敌了”。航天领域战功卓著在于龙淮的眼中,航天事业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火箭研发是他生活的最大乐趣。他与老专家一起,见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他担任技术总指挥的“长二捆”火箭,使中国的火箭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把澳大利亚通信卫星送入苍穹。年11月,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首次用国家贷款承揽外星发射业务,而且合同要求,要在年6月30日前有一次成功的飞行试验。当时火箭发射的许多技术对我们来说都是全新的,而且从合同签订到有关部门批准,离澳星的发射时间只有18个月的时间。在18个月的时间里研制一款大推力捆绑火箭,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于龙淮每天都工作到很晚,1年多的时间里竟然没有在9点前吃过晚饭,他精神高度集中,生怕一点点的瑕疵而影响火箭的成功发射。接着,他又在卫星发射现场苦战了一百多天,在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之后,终于将一颗科学实验卫星送上预定轨道。但通往成功的道路依然荆棘密布,年3月22日“长二捆”火箭在托举第一颗澳星上天的时候,却因为一根头发丝粗细的铝质多余物而失败。抢险队不顾发射塔现场浓烟和火箭随时爆炸的风险,迅速合拢固定塔平台,切断电源,取下引爆器,经过39个小时的紧张抢险,保住了澳星,保住了火箭,保住了发射塔。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长期的积劳,61岁的于龙淮病倒在回京的列车上。失败没有压垮意志坚定的于龙淮,又经过了多个日夜的奋战,8月14日,“长二捆”火箭终于腾空而起,将澳星高精度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后记:年夏,趁着北京出差的机会,想要拜访、采访一下于龙淮校友。在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家属区,很顺利地打听到了老校友的家庭住址。欣喜地敲开门,却得知他已搬走。后几经辗转,联系到了他的家人,遗憾地得知于龙淮校友已经离世。谨以此文,向为中国航天事业付出心与灵、血与汗的航天工作者致敬!向离开学校奋战在祖国各条战线的校友们致敬!1.胡士弘著《航天英杰》人民出版社年出版2.价值中国百科文章:于龙淮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853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