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业amp代理商如何选择产品

从企业层面讲,自从第二轮国采以后,似乎一夜之间“创新”成为药企必谈的一件事,似乎不“创新”就没有未来,不创新就失去中国医药行业,不创新就一定没有未来。

也许,那一天会到来,但是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必须“活下去”,在没创新之前,你还先必须做几年或者十几年仿制药。

从代理商角度讲,一大部分产品进入集采、从年开始又来一大波省带量采;能操作的产品越来越少。

在这种现状下,药企和代理商如何选择仿制药?选择哪一类产品?如何选择?这是风云药谈今天聊的主要话题。

药品创新之难

我们来看两个数据

1、美国FDA每年新批准医药数量

(数据来源:风云药谈整理)

通过美国FDA每年审批的新药数量是不是心里“拔凉拔凉”的,本来“新药研发”就已经被恒瑞、天晴、“海归派药企”抢了先机,回头看看美国一年也就批下来30来个。

2、全球近50年新药上市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医药工业协会同写意风云药谈整理)

通过上面第二个数据是不是看出来一些苗头,就是全球创新药的上市速度进入了一个“低数量”通道,何况美国还占了50%,中国的“创新药”任重而道远。

现在,中国有多家医药企业,做一致性评价的企业多一点,换句话说如果你连一致性评价都做不了,那么“创新”对你来讲就是个名词而已。

3、年全球新药审批数量比重

中国的创新药是在近几年才爆发,年全年中国上市的全新药品一共是48个,其中进口38个,国产有10个;由此可见创新是任重道远的事情,可以做但是不能期待明天就开花结果。

4、日本开展一致性评价之后企业数量变化

几乎所有的中国医药人心里都清楚一件事情,就是未来中国的医药企业也一定会高度集中化,基本上不太会超过家(非常保守的预计),甚至有可能只剩下不到家,不过在这之前谁都想成为那个“剩者”

(数据来源:INSIGHT风云药谈整理)

中国仿制药市场机会

(数据来源:INSIGHT风云药谈整理)

中国市场仿制药销售的主要逻辑,有空间、有政策、有学术,疗效一定要有一些,不过接下来没什么疗效的产品日子会不好过,甚至是很不好过。

问题是,从年开始,就算是创新,有多少企业能等到那一天?

现在在中国搞创新药,钱也许不是问题,但是选题、立项、基础数据研究、药物化合物数据库、研发积累这不是简简单单用钱可以解决的;砸大钱也许可以解决,但有几个老板和企业愿意这么下血本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仿制药的机会

机会一:高端仿制

在欧、美、日上市,但是在中国还在上市申请、临床阶段、未在中国申请的类型产品

表1,FDA批准且为参比,中国临床阶段产品

(数据来源:风云药谈整理)

表2、FDA上市批准且为参比、中国上市申请

(数据来源:风云药谈整理)

机会二、存量批文

昨天发了一篇文章、主要梳理了中国化药独家批文的情况,给了很多朋友启示;今天梳理一下有2家、3家的化药产品。

独家化药数据再回顾

(数据来源:风云药谈整理)

只有两个批文的化药数据

(数据来源:风云药谈整理)

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来,化药有2个批文的有个,涉及到的厂家有将近家,这里面没有梳理产品的后续申请厂家,但是说明一个问题,机会还是有的,还是有很多机会。

批文数有三家的化药数据

(数据来源:风云药谈整理)

通过上面数据可以看到,化药有3个批文的产品有个,涉及到的厂家有个。

独家+2家+3家=共计约个

机会三:原料领域

在“4+7”国采的大背景下,不论是否对自己的批文做过评,原料都是必须重视、非常重视的一件事。

在国采—最终拼的就是原料成本和生产成本

不在国采—原料是最基本的保障,也是一道墙

就不举例说明了,情况大家都比较了解。

机会四:国采

“4+7”国采已经成为每个企业、代理商都十分重视的大事,因为只要目录里的产品有自己家的,过评还好一些,能搏个机会,不在的就使出浑身解数来做市场吧。

我们看一下到年04月22日的过评情况

(数据来源:药智网)

主动迎接国采:

个受理号/个申报品种=3.67个厂家申报;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个药品平均下来也就是一个品种有三个半厂家去申报。

根据国采的大规则,只要能进去就能搏一个不错的机会,然后继续投入一致性评价,继续进国采能形成“理想中、逻辑计算”的理论化情况发生。比如,齐鲁申报数量第一,理论上可行是起码的。

张廷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6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