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论文是如何炼成的
本文作者林宙辰博士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的主管研究员,现在是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客座教授、中科院计算所的客座研究员和IEEE的高级会员。
一些困惑
我的实验成果斐然,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写成论文呢?
我觉得自己的论文质量不错,为什么学术会议和期刊总是不收录呢?
做实验没日没夜,实验后的论文写作更是夜以继日,我如何能够从容地写作呢?
林宙辰研究员告诉实习生们:“要写出好论文,技巧只是锦上添花,当你理解了写论文的必要性,用心写作的意识便会油然而生。”
为什么要写论文——分享与提炼
要写出好论文,技巧只是锦上添花,当你理解了写论文的必要性,用心写作的意识便会油然而生,所谓正心诚意为先,而后才能齐家治国。我们为什么要写论文?许多学生回答是:老师要求写,或者写论文才能毕业。不幸的是,以上答案很少能催生出优秀的论文。
正解是:第一,研究者有优秀的研究成果要分享,并希望在学术圈内制造自己的影响。论文极大地提升了分享的效率,文章在手,重复宣讲的烦恼不再有。以前10个人向你咨询,你要讲10遍,现在只是一篇文章,轻轻点击,发予10人的简单操作。
第二,写论文可以极大地帮助自己提炼想法,把粗略的想法精细化。本来思路上也许有盲点,但当你必须考虑如何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几行论点的草稿自然是不够的,将所有材料重新进行有机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诗句也说明了写作对研究者的意义:听而后忘却(IhearandIforget)、看而后记忆(IseeandImemorize)、写而后理解(IwriteandIunderstand)。
何时开始写论文
对这个问题的错误答案是:现在必须写了,不写不能毕业,或会议的截稿日期将近。不幸的是,匆匆赶制的论文往往质量不佳。写文章颇耗时日,好文章不是3-5天赶出来的。正解是:当材料充分、思考清晰、实验结果齐备时,动笔时机才成熟。
什么是好文章:想法好、表达好、语言好
首先,文章要内容好、想法好,不能只靠包装。所谓内行看门道,论文最终要给同行看,他们自然会把你的想法和现有的想法进行比较,你的想法要经得起推敲。
其次,想法还要语句通顺、逻辑连贯地表达出来。好论文首先要结构清楚,逻辑性强,前后呼应。例如,文章靠后部分如果引用一些知识,可以先用文献综述在前方铺垫好,给读者一定的知识储备,避免造成理解困难。其次,解释要清晰。论文,尤其是工程类论文,要能够让读者重现自己的算法,就要求必须解释清楚每一个步骤。论证要充分翔实,要充分地向读者展现自己想法的价值。
在向读者展示的过程中,一些辅助手段可以让文章中的解释更加清晰,例如图表、直观的记号。例如我们学习物理学时使用的符号非常直观:用希腊字母来表示角度、小写字母表示矢量、大写字母表示矩阵。记号非常有助于思维过程,阿拉伯数字系统影响巨大,而其它计数法都消亡了,那是因为这种系统对记忆、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如果一定要用其它符号进行表示,对文章内容没有影响,但读者在阅读时已经对符号所代表意义有所假定,如果改变了现有假定,会造成阅读障碍。
第三,从语言上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一般是英文论文,我们用非母语很难做到文采飞扬,但至少可以语言平实而顺畅,杜绝语病和错别字。单词拼写、时态,甚至标点符号也要运用规范,尤其是数学公式里的标点符号。
写论文的几大误区:想法多、吹大牛、太复杂、过多引用自己的文章
有人认为“想法越多,论文越好”,但对于论文,特别是工程类论文,中心思想集中非常重要。一般地说,对于会议论文,由于篇幅和审稿时间的限制,一篇文章以讨论一个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为好。对于杂志论文,其篇幅可以很长,因此可以深入讨论一个方法在不同问题上的应用。如果有很多种方法,建议每种方法写一篇论文,而且后续投稿所讨论的方法,要和先前所投的方法进行比较。
有人认为“吹得越牛,论文越好”,实际上要对自己的论文有正确认识,审稿人作为你的同行可以辨识出作者是否过分拔高自己。另一方面,过分的自谦也没有必要,因为审稿人不会比作者更愿意费心去挖掘论文的创新之处和贡献。
有人认为“越复杂,越显得我水平高”,但事实上一眼就能看懂,甚至简单到“愚蠢”的文章反而更好,太复杂的论文很容易被拒掉(后面分析审稿人时,会仔细论述这一点)。
有人认为“引用自己越多,越说明自己是该领域的专家”,但恰恰相反,过多引用自己的文章,说服力比较差。
了解审稿人:志愿服务、工作繁忙、潜在对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们要了解审稿人,写论文才能有的放矢,因为是审稿人决定我们的论文的接收与否。
首先,他们是志愿者,在学术圈里做志愿服务,并不因审稿而产生任何经济收入。他们不一定与你来自同一领域,或研究相同问题,所以,不要直接进入主题,而是要讲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相当于让他在读你的文章时,也学到了知识。大家愿意做审稿人,是因为审稿是拓展视野的简便途径,而且有机会比其他人更早了解到最新的思想。如果审稿人在读你的文章时感到有收获,你的文章会因此得分。
第二,审稿人工作繁忙,他们用业余时间进行服务,常常服务于多种期刊与学术会议,手头经常会积累很多论文待审,并不是只拜读你的一篇文章。所以,文章一定要简明易读,节省他们的时间与精力。
第三,审稿人经常是会议的领域主席(areachair)或杂志的副主编(associateeditor)从你引用的论文的作者里挑出来的。他们一般做相关领域的研究,但是经常不会和你做完全一样的问题。所以,不要在文章中对现有工作进行过于苛刻的批评。写论文相当于和读者面对面地对话,你可以提出意见并进行评论,但一定要有礼貌,否则审稿人可能会相当地恼火。
了解了审稿人,我们来看看他们如何审稿。会议和杂志一般会给审稿人提供评审表,提醒审稿人需要考察哪些事项,比较典型的有:第一,论文是否在本会议或杂志的讨论范围之内,如果风马牛不相及,论文会被立即排除。第二,实验结果是否能被重现。第三,论文是否写得好,一般读者是否能读懂。另外,引用的文献是否太多或太少。当你们的工作和审稿人的工作相关时,审稿人很自然地会关心自己的研究是否被引用,如果不加引用,你的文章将被减分。有些人觉得不引用或少引用会显示出文章的新颖性,但是审稿人能看出是否有未引之处。如果被指出重要的文献有缺失,文章将很难被收录,因此不要故意隐瞒你所知道的文献。另外,这也是一种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
关于审稿人,我们的认识常常存在一些误区。有人认为审稿人会认真拜读所审的论文。其实由于审稿人经常同时审多篇论文,如果审稿人能在一篇文章完整地花上2小时,就算非常负责了。审稿的典型的顺序是:题目→作者→摘要→结论→参考文献→导言。审稿人看参考文献经常是看他/她的论文是否被引用。至此,正文还没看,审稿人就已经有了是否收录的倾向性,后续的阅读只是为了找正面/负面的证据来支持他/她的决定。所以,要把所有重点在前面提到的几个环节中强有力地展示清楚,使得审稿人能够尽快正确理解你的论文的创新之处和贡献。
论文的组成部分
论文的组成部分,大致来讲,由以下构成:题目——摘要——导言——相关工作——正文——实验结果——结论/讨论/未来研究——参考文献——附录。
以下所列的论文组成部分,要视具体的情况取舍,比如附录,如果没有数学公式可推导,就可以没有。次序也可以视具体情况调整,比如“相关工作”有时会放在最后,因为有时评论前人工作时先需要理解当前论文的工作,如果放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审稿人很难读懂,而如果放在后面,审稿人读懂评论和比较就会比较容易。
“题目”就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文章。好的题目有两个要素。首先,不能有歧义,要能让审稿人正确联想出文章做了什么。其次,要便于记忆,否则读者日后要写论文时,你的论文早已经不知丢在何处,如果有容易记忆的题目,他会优先想到你的文章。要做到这点,题目要短、要有关键的字眼。
“摘要”就是给出论文的概况,吸引读者。在这里要给一些适当的细节,简略描述你的方法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组成部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