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沉默代替事实,沉默即是谎言纪念叶夫
撰文:洪子诚
《东方历史评论》
编者按:年4月1日,俄罗斯著名诗人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Евгений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Евтушенко)因癌症在美国克拉何马州塔尔萨逝世,享年84岁。作为苏联六十年代诗人群体的最后一位诗人,他的离去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今日东评编辑部特刊发洪子诚先生这篇写于年的文章,纪念这位最早打破苏联社会对纳粹大屠杀的沉默、曾在“解冻”时期用自己的诗歌给苏联年轻一代带来巨大冲击以及对中国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大诗人。
《〈娘子谷〉及其它—苏联青年诗人诗选》,诗歌合集。(苏)叶夫图申科、(苏)沃兹涅辛斯基、(苏)阿赫马杜林娜著。作家出版社年版,内部发行。
1苏联“第四代诗人”叶夫图申科
《〈娘子谷〉及其它——苏联青年诗人诗选》,作家出版社年版,标明“供内部参考”,属于后来说的“黄皮书”的一种。只有页,定价人民币三角四分,收入30年代出生的苏联诗人叶夫杜申科(-—,现在通译为叶夫图申科,或叶甫图申科)、沃兹涅辛斯基(—)[1]、阿赫马杜林娜(—)[2]的作品三十余首。60年代中后期我读过的“黄皮书”有这样几种: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艾特马托夫小说集》,西蒙诺夫的《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收入阿克肖诺夫、马克西诺夫、卡扎科夫等八人的短篇的《苏联青年作家小说集》(两册),现在不大有人提起的姆拉登·奥里亚查(南斯拉夫)的长篇《娜嘉》,还有就是《〈娘子谷〉及其它》。
黄皮书
《〈娘子谷〉及其它》收叶夫图申科诗14首,前面有批判性的简介。说他年7月出生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旁的济马站[3]。年随母亲迁至莫斯科。说他成为诗人之前,在农村、伐木场、地质勘探队工作过。15岁开始发表作品。年进入苏联作协主办的高尔基文学院学习,年,由于为“反动”小说《不是单靠面包》辩护,被学院和共青团开除;但后来又重新加入,并成为学院共青团书记处书记。年斯大林死后,大写政治诗。从50年代中期开始,他的作品紧密联系并直接触及苏联和世界的重要政治事件,包括对斯大林的批判,反对个人迷信,古巴革命,世界和平运动与裁军,以及苏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的反斯大林的诗《斯大林的继承者们》,原先许多报刊都拒绝刊登,指责他是“反苏主义者”,他将诗直接寄给赫鲁晓夫,得以在年10月21日的《真理报》刊出。除诗外,也写小说,电影剧本,也翻译。叶夫图申科自己说,他和他的年青同行是“出生在30年代,而道德的形成却是在斯大林死后和党20大以后的一代人”。[4]
在60年代到文革,中国曾掀起批判苏联修正主义的热潮。对叶夫图申科等“第四代作家”的批判,属其中的一个部分。记得《文艺报》批判文章的题目是《垮掉的一代,何止美国有》。中共北京市委主办的“内部参考”的理论刊物《前线·未定稿》年第3期刊登了徐时广、孙坤荣撰写的《叶夫杜申科和所谓“第四代作家”》,说他们的作品“在涣散苏联人民的革命意志,瓦解苏联青年一代革命精神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年12月,叶夫图申科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厅朗诵自己的诗歌
由于江青《纪要》指示批判苏联修正主义要抓大人物(诸如肖洛霍夫),叶夫图申科等就不大有人提起,我也忘了这个名字。再次想起“娘子谷”这个诗集,要到80年代初;却不是由于重读,而是“朦胧诗”引起的联想。那时,读到舒婷那么多首诗写窗子,写窗前和窗下,祈请“用你宽宽的手掌/覆盖我吧/现在我可以做梦了吗”,就想起《〈娘子谷〉及其它》中阿赫马杜林娜的《深夜》:穿过沉睡的城市走到“你的窗前”,我“要用手掌遮住街头的喧闹”,“要守护你的美梦,直到天明”。从她们那里,后悔要没有早一点懂得窗子和爱情的关系。而江河《纪念碑》中“我就是纪念碑/我的身体里垒满了石头/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沉重/我就有多少重量/中华民族有多少伤口/我就流过多少血液”,更让我直接“跳转”到《娘子谷》:
娘子谷没有纪念碑,
悬崖绝壁像一面简陋的墓碑。
我恐惧。
犹太民族多大年岁,
今天我也多大年岁。
……
我也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如今身上还有钉子的痕迹[5]
这当然不是在讲诗人之间的“影响”,而是一个读者的阅读联想。也许叶夫图申科曾为江河、杨炼当年政治诗的创作提供过部分支援,但总体而言,80年代青年诗歌群体即使是对于俄国诗歌,北京治白癜风的地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皮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