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刘

刘基(--)字伯温,号犁眉,谥文成,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年原为青田县辖区的南田武阳村被划入新析置的文成县,县名即以刘基的谥“文成”命名,以示纪念.)。

刘基“三不朽”伟人“立德”、“立功”、“立言”

刘基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代表,中国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在刘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成为读书人的人生楷模。刘基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易学和天文学家,是举世齐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千古人豪!(1)

世人将刘基与汉初张良,蜀汉诸葛亮并称中古三大谋略宗师。三位历史伟人在立功方面的共同点都在于"善谋略",为主人出谋策划,建立了旷世奇功。在立德方面,张良竭尽忠诚,心胸坦荡,不贪名利,堪称楷模;诸葛亮忠心耿耿、廉洁自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德行也为后人景仰;刘基一生爱祖国,凡事以国事为重,一切以万民福祉为依归,为官清廉正直、不贪爵禄、严于执法、不畏强御、发奸擿伏、直言敢谏、公而忘私,为人光明磊落,一生坚持凡是违背天理与人性的决不盲从的道德准则,口不言功、身不及利、生前既无田产、又无豪宅、两袖清风、居茅屋、食粗粮、多阴德、死后土坟一丘,更为世人赞颂。但在立言方面,张良并无巨著传世;诸葛亮除两表一对极具特色,亦未遗巨著;刘基是三宗师中唯一被世人誉为一代文宗,即是明清八巨子之一、明清散文八大家之首。“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主编钱仲联在总序中说:“刘基政治、道德、文章,在明初首屈一指,较之同时之宋濂,实为过之;故取以冠明代。”显见刘基不愧为既立德,又立功,还留下大量著作(立言)的"三不朽"伟人。

首先说立德

一、爱祖国。1、以国家为重,为国为民在《忧怀》:“群盗纵横半九州,干戈满目几时休?官曹各有营身计,将帅何曾为国谋?猛虎封狼安荐食,农夫田父困诛求。抑强扶弱须天讨,可怪无人借箸筹。”初入仕即作官箴強调,为官一切以国家为重:“邦本弗固,庶事咸堕。受寄匪輏,敢不肃祇?”在《郁离子·灵邱丈人之八》中警示:“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并在拟连珠提出:“盖闻国不自富,民足则富;君不自强,士多则强。故娼嫉之人庸,则士隐而君独;掊克之吏进,则民夷而国伤。”君臣论相,以国家为重,不挟私报复。明初朱元璋以事责丞相李善长,意欲罢相。刘基力挺: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为合适人选。当时又连朱元璋都奇怪地说:“李善长他多次想害你,你还为他说话。”刘基认为国家易相,犹如房子换柱,没有合适的大木,房子就会倒塌。《明史·刘基传》载:“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来朱元璋撤掉李善长,先后任杨、汪、胡三人相继为相,结果个个不堪相职,任用不久皆受惩处。刘基为国选相才,不以恶己者为恶,好己者为好,而是以国家为重,着重人才,曲直分明,大公无私。刘基一生的爱国情操在其言行及诗词中表现举不胜举,具体可参阅《明史》与《诚意伯刘先生文集》。(2)

2、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观点和报国济世之志。认为保国与治国如保养身体:“一指之寒弗噢,则及于其手足;一手足之寒弗燠,则周于其四体。气脉之相贯也,忽于微而至大。故疾病之中人也,始于一腠理之不知,或知而忽也,遂至于不可救以死,不亦悲夫?天下之大,亡一邑不足以为损,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病不救,以及一州,由一州以及一郡,及其甚也,然后倾天下之力以救之,无及于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是故天下一身也,一身之肌肉腠理,血脉之所至,举不可遗也,”强调为国为民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顾全大局,防微杜渐。而且明确将国土比作人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国疆寸土必保的爱国思想。并在《苦热行》之二中发出:“人生惜死非男儿,但有马革可裹尸。”的报国济世之志,和保家卫国不怕牺性的大无畏精神。(3)

3、坚定国家要统一,不稿分裂;人民要团结,社会要和谐。年,刘基虽与腐败的元廷决裂,辞官归隐著书立传以企后世文明之治。《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载:“客或说公曰:‘今天下扰扰,以公才略,据括苍,并金华,明越可折简而定,方氏将浮海避公矣。因画江守之,此勾践之业也。舎此不为,欲悠悠安之乎?’公笑曰:‘吾平生忿方国珍、张士诚之辈所为,今用子计,与彼何殊耶?’”毅然拒绝立勾践之业分裂国家的计议。仍埋首潜心著《郁离子》,以期望于天下后世兴文明之治。明隆庆时人李濂称:“《郁离子》何为而作也?青田刘文成公隐居而发言,发愤以明志,自伤其莫用于世,而期兴文明之治于异时也。”刘基在《郁离子·千里马之十七》曰:“民犹沙也,有天下者惟能抟而聚之耳。尧、舜之民,犹似漆抟沙,无时而解。”希明君要学尧、舜施德政疑聚团结子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认为:“夫琴大弦为君,小弦为臣,大小异能,合而成声,无相夺伦,阴阳乃和。”大众齐心配合一致,为一个目标,共同发声,这样君臣、官民协调,社会才能和谐。并提出:“是以天下贵大同也!”提倡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和谐社会理念。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4)

4、倡导爱国思想。尽管元廷腐败,但刘基初期的治国平天下理念认为,爱国需忠君。曾在《春秋明经》曰:“然而上虽失政,下不可以不奉其令。”初入仕即作《官箴》:“慈匪予爱,帝命溥时。威匪予憎。国有恒规。”自勉自励,仍抱着“是皆以天下为已忧,而卒遂其志。”在《前江淮都转运盐使宗公政绩记》赞扬:“知为国而不顾其身者,真可谓大丈夫哉!故石可转也,而吾志不可回;水可遏也,而吾之气不可沮。”并又企盼:“安得廉循吏,与国共欣戚。清心罢苞苴,养民疗国脉。”致力为元廷捕剿各种反元力量;并“殷勤治安策,”且“敷陈草茅情’”以期“启迪帝王心。”奈由于元帝昏庸,屡屡忠而见弃,深深意识到腐败元廷的不可救葯,和自己报国无门,遂愤而投劾归隐。临走拜敕曰:“臣不敢负国,今无所宣力矣。”居家著书立传,以期后世兴文明之治。当朱元璋遣使三邀,而在西湖望云,洞察玄机,虽乘酒兴宣泄:“我当辅之。”但是否应摧枯拉朽,佐建新政权?仍左右为难,迟疑不决。在家慈的提示下;面对元廷腐败不顾民生,蒙古贵族官吏肆意掠夺百姓财富,民不聊生;各地义军蜂起,战火纷飞。早就积愤:“农家劫掠尽,何人种禾桼?盗贼有根源,厥咎由官府。”最后为扶明主进行国家的统一,救黎民百姓于战乱的水深火热之中,才应邀出山辅佐朱元璋推翻腐败的元政权。入明后倡导对圣明天子专一的爱国忠君思想,如:《拟连珠·二十二》曰:“盖闻制万变者在乎专,察万微者在乎定。故众辐寄身于一毂,而众物纳形于一镜。是以人心无贰,而鬼神不违;王言如纶,而兆民悉听。”并为自家立《祖训族规》首先笫一条就是“爱祖国”。(5)

5、辅助国家统一大业。当眼看群雄争霸割据,国家四分五裂,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为不让国家分裂,拯救人民于战乱之苦,即不顾个人名节得失,以“救天下之纷纷者,不拘细故;”的大节,才应邀出山辅佐朱元璋,陈时务十八策,定统一国家的征讨大计。不到十年就统一了中国。《诏书》载:“‘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括苍之士,少有英名,海内闻之。及元末群雄鼎峙,熟辨真伪者谁?岁在戊戌,天下正当扰乱之秋,朕亲帅六军下双溪而有浙左,独尓括苍未附,惟知尔名耳。吾将谓白面书生,不识时务,不久而括苍附,朕已还京。何期仰观俯察,独断无疑,千里之余,兼程而至,谒朕陈情,百无不当。至如用征四方,摧坚抚顺,尔亦助焉。不数年间,天下一统。”(6)

6、重视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仕元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本系行政官员“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事,及考校呈进著述文字。”之责,但刘基为国家培育人才,日常尽量抽时间为各地贡生及落笫举子披阅文章,经常到杭州各儒学为学子讲经论策。据《送谢教授序》载:“谢君仲连,教授于杭,期未及三年,计余月无所用,即飞书趣代。”可见刘基当时认为“夫以仲连之才,固宜取科第,”故为国输送人才,乐为代下属兼教授代课,亦不耽误学子授课。辞官后,仍关心兴教、重教。相继为:杭州富阳重修文庙学宫、季氏湖山义塾、沙班子中兴义塾、诸暨州重修州学、山阴县孔子庙、嘉兴路重修陆宣公书院,作记、碑、铭。并一再强调:“夫教,政之本,知本,斯知政矣。”和教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尚教者的目的是为民者“圣人之教行,则人伦明矣,人伦既明,则民者莫不爱其亲,而不敢为不义以自暴,为士者莫不知敬其君,而不敢自私以偾国事,盗贼何由而生?”并强调“学成而措诸用,”反对学而不用的迂阔书生,曰:“读书不可迂,检身不可疏。劝子慎勿学世儒,顾言耻行名为愚。”入明后,辅佐朱元璋推行教育经世论的教育制度,办学校,兴科举。《明史》卷七十《选举二》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和刘基所定。”(7)

二、以民为本,一切以万民福祉为依归的政治理念。

1、以民为本,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诚意伯刘公行状》中称刘基是:“以天下公议辅人主者,观纶綍之文、考成效之绩可见矣,”刘基日常“以天下苍生忧戚为忧喜。”的爱民情怀在此仅举一二:刘基《北上感怀》为民叹:“虽非济时具,颇识素餐耻。既怀黎民忧,妄意古人企。”《感时述事》中曰:“惟民食为命,王政之所先。”在《感兴七首》忧战乱:“清时不乐道干戈,鼯鼠其如虎豹何!淮海风云连鼓角,湖山花木怨笙歌。紫微画省青烟入,细桞空营白骨多。惆怅无人奏丹扆,侧身长望涕滂沱。”《雨雪曲》盼清明政治为黎民:“北风吹尘沙,雨雪日夜深。三足之乌毛氄飞不远。白昼惨淡成幽阴。青天冥冥不可睹。水有罔象路有虎。平民避乱入山谷,编蓬作屋无环堵。回看故里尽荆榛,野鸟争食声怒嗔。盗贼官军齐劫掠,去住无所容其身。鸣呼!彼苍何日回春阳,北风雨雪断人肠。”刘基一生皆以民本思想贯穿始终,一切以万民福祉为依归,立志学习圣贤:“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伊尹思天下有一夫之不获,则心愧耻若挞于市。”《故诚意伯刘公行状》称:告老还乡居家“每天象有大变,则累日不乐。凡公以天下苍生忧戚为忧者,即此可知矣。”在《送海宁尹知州之官序》曰:“故守令谓之民牧。夫牧也者,受人之牛羊而牧之,必为之丰其水草,适其寝讹,去其瘯蠡,驱其豺狼,然后物生遂而牧之道得矣。”告诫大守县令等地方官吏执行政务,要抱着为民放牧牛羊的仆人一样,认真做好放牧的本职工作。告老还乡,深入民群,与贫民百姓打成一片,照样住茅屋,吃粗粮。拒绝与官方及豪坤往来,只与平民百姓交往。日常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不留姓名,作无名英雄,道德高尚。《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载:“廷臣或有过失得遣者,公密为救解而免。其人或知而诣公谢者,则拒不纳;其人不知,亦未尝为人言也。其居乡里,守礼义,尚节俭,多阴德,不以富贵骄人。”《明史·刘基传》载:“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8)

2、体恤民情。为滯狱冤情,及降兵俘卒的安置等请命,甚至不顾个人安危,不惜犯颜直谏,极力劝阻朱元璋修德省刑,平反冤狱。《明史·刘基传》载:“吴元年……熒惑守心,请下诏罪己。大旱,请决滯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洪武元年()天又大旱,刘基又以天人感应奏准:抚恤阵亡的将士家属;安抚、安葬工役;优待俘虏;平反冤狱。奈天公不作美,十几天仍不下雨,朱元璋大怒。刘基乘妻亡故,遂请告回籍。《明史·刘基传》载:“会以旱求言,基奏:‘士卒物故者,其妻悉处别营,凡数万人,阴气郁结。工匠死,胔骸暴露,吴将吏降者皆编军户,足干和气。’帝纳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9)

3、爱民如子。早期在《通天台赋》曾提倡:“将天以民为子,而王者代天以理。苟能以天心为心,天胡何而不喜?往者南征北伐,东狩西巡,虽曰顺天以行道,能不动众而劳民?乃命谒者省四方,赈贫穷,察饥荒。寒者与之衣,馁者周其粮。六官罢文绣之饰,上林闭射猎之场。老羸无负戴之劳,幼稚绝夭殈之伤。亘天所覆,莫不熙熙嗥嗥,戴帝德于虞唐也。”在《春秋明经》即提出:“夫国以民为本,君子之爱民也,如保赤子。”,“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固国莫大于保民,而保民莫切于备患也。”并责庄公“劳民以自乐,使百姓见其车马羽旄,皆疾首蹙頞而相告,其何以为国乎?”为使百姓丰衣足食,不受灾祸影响,提倡官府促导生产“三年耕,必余一年粮;九年耕,则余三年之食。”初赴任即作《官箴》:“治民奚先?字之以慈。有顽弗迪,警之以威。振惰奖勤,拯艰息疲。疾病颠连,我扶我持。……”和“视民如儿。”以及告诫自己:为官要像农民培植幼苗一样,早晚勤勉不怠地呵护着,涝时要排水,旱时给灌溉,绝不允许苗圃存有杂草。真正做到对百姓以仁爱为先,黎民百姓有疾病、贫困的,应当照顾扶助,对欺圧百姓的土豪劣绅绳之以法,制止残暴和奸佞。尤其在那封建皇朝就在官箴中提出:“弱不可凌,愚不可欺。”暨“德不可偏,威不可烦。无谓彼富,我必极之;无谓彼贫,我必直之。”的“不分富贵贫贱人人平等。”的超世纪“人权”政治理念。故在江西高安县丞任内以廉直恤民著称。《行状》载:“以廉节著名,发奸擿伏,不避强御。为政严而有惠爱,小民自以为得慈父”《明史》载:“除高安丞,有廉直声。”《高安县志》卷八“名宦”载:“为政严而有惠,百姓安之。”(10)

4、以德养民的政治观点。在元明鼎革,烽烟四起,黎民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平民困厄的社会状况,即在《郁离子·公孙无人之一》提出:“太上以德,其次以政,其下以财。德久则怀,政驰则散,财尽则离。”出山辅佐朱元璋就在《拟连珠》提出一系例政治主张:“国不自富,民足则富。君不自强,士多则强。故娼嫉之人庸,则士隐而君独;掊克之吏进,则民夷而国伤。”并提出“推余补不足,兹实王政始。”的超世纪的“均平财富”和“德不可偏,威不可烦。无谓彼富,我必极之;无谓彼贫,我必直之。持心如衡,以理为平。”的“真理面平前人人平等。”的警世骇俗之政治理念。钟惺对六十八首《拟连珠》的评述:“居身涉世之理,用贤治人之道,与天阴阳祸福,盛衰治乱无不具备于六十八首,寝食其中有无穷受用处,公真教敷一时,泽被千古者也。文情蒸蔚,又其余耳。”且一贯倡导:“生息之道在于宽仁。”并一再奏谏:“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明史·刘基传》载,临终仍不忘属次子璟密奏:“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11)

5、维护妇女的权益。在那封建年代,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七出”之条,是三纲中套在妇女脖子上的夫纲枷锁。尤其是,“无子”与“恶疾”两条非女子所愿而出之,加深妇女的痛苦是不人道的。(12)

6、心系百姓安危。在羁管绍兴时仍心系黎民百姓,在《二鬼》长诗中祀天帝:“檄召皇地示,部署岳渎神,受约天皇墀。生鸟必凤凰,勿生枭与鸱。生兽必麒麟,勿生豺与狸。生鳞必龙鲤,勿生蛇与蝎。生甲必龟贝。勿生蝓与蜞。生木必松楠,生草必荠葵,勿生钩吻含毒断人肠,勿生枳棘覃利伤人肌。螟蝗害禾稼,必绝其蝝蚔。虎狼妨畜牧,必遏其孕孳。启迪天下蠢蠢氓,悉蹈礼仪尊父师。”告退居家,闻悉浙闽界谈详,元末顽民贩私盐及挟方国珍等海寇作乱扰民,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刘基退休后仍奏请淡洋应设巡检司。朱元璋准奏设立。《太祖实录·刘基传》载:“瓯括间有隙地,号谈洋,抵福建界之三魁,元末顽民负贩私盐,因挟方寇致乱,累年民受其害,至今遗俗未革,宜设巡捡司以镇其地。““上从之。”(13)

三、为官清廉正直、不畏权贵、不贪赃枉法、执法如山、直言敢谏。

1、不畏权贵,为民伸冤。刘基在元朝任高安县丞时,当时江西瑞州一宗命案,一审判定自杀,被害方鸣冤上诉。瑞州路总管将此案交敢为民请命的高安县丞刘基复审。刘基明察暗访,查明系蓄谋杀人案。原审相涉官员贪赃枉法情知不妙,即托人多次向刘基行贿,均被刘拒绝。他们见利诱不成就采取威胁,刘基不畏权势、不惧强暴、不贪赃枉法,秉公为民平反昭雪。原审相涉官员因受贿渎职被撤职罢官,从而豪强恶霸恨刘入骨,联名诬告屡欲陷害。但从平民至官方素知刘清正,后同级调任江西行省辟为官椽史。由于理念不合,刘基毅然辞官。但当地百姓呼称:"刘青天"!《高安县志》卷八“名宦”载:“丞高安,以廉节著,发奸擿伏,不避强御,”。(14)

2、不避強御,反腐倡廉。元时曾作反腐倡廉名篇《卖柑者言》,托柑以讽元廷那些坐高堂,骑大马,俸高禄,饱食终日,不但不作为,而且反而欺诈百姓的当世权贵。揭露他们“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败丑恶本质。年(至正八年)元廷又启用刘基,授其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兼行省考试官时,他了解到监察御史的几件渎职的事,刘基不顾利害,大胆上书揭发。监察御史有权监察弹劾行省百官,而刘基一个从七品的儒学副提举竟敢太岁头上动土,反过来反腐倡廉,以下犯上弹劾比自己级别高的监察御史,这本身就触犯了官场尊严,即被宪臣所阻。于是刘基又辞职回乡。明初,刘基主司御史台事,致力于奏立法定制,纠劾百司,整肃纪纲,严明吏治,劾除贪囊诸政绩出色。《明史·刘基传》载:“帝辛汴梁,基与左丞相善长居守。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令御吏纠劾无所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启皇太子置之法,人惮其严。”(15)

3、不贪赃枉法,拒绝受贿。在元时刘基为国家社会安宁,欲严惩首恶方国珍,方国珍心虚懼怕,备厚礼贿赂刘基,被刘拒绝。方国珍转而贿赂京都高官得以招安。《明史·刘基传》载:“及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论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国珍懼,厚赂基。基不受。国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贿用事者。遂招抚国珍,授以官,而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方氏遂愈横。”入明后,任御史时拒絕一切致谢。《行状》载:“廷臣或有过失得遣者,公密为救解而免。其人或知而诣公谢者,则拒不纳;”(16)

4、清廉正直。刘基在《春秋明经》提示:“诸候徇利而失国,乃其自取也。夫有国家而以利侚人,未有不失之矣。”“灭人之国其罪易见,而贪利以失国其罪难明。”著《郁离子·神仙之二》中警示:“匹夫贪以亡其身,卿大夫贪以亡其家,邦君贪以亡其国与天下,”并提倡学圣贤:“文王视民如伤,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周公思廉三王以施四事,以夜继日,坐而待旦;”明朝立国初,臣子张昶欲献媚奉承,使人上书称颂功德,劝朱元璋及时行乐。刘基当即指出:"是欲为赵高也。"劝朱元璋"居安思危。"《太祖实录·刘基传》载:“张昶欲乱政,乃使人上书,称颂功德,劝上宜及时为娱乐。上以示公,公曰:‘是欲为赵高也。”上颔之,昶色动,知公得其情也,乃使齐翼岩等伺察公阴事,欲陷之。未及发而昶先事受诛。”(17)

5、执法如山。刘基在《感时述事》曰:虞刑论小故,夏誓殄渠魁。好生虽大德,纵恶非圣裁。官吏逞贪婪,树怨结祸胎。法当究其源,翦助去根荄。”认为司法应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任御史中丞时,中书省都事李彬犯贪纵罪,李彬系当朝宰相李善长的亲信,李丞相曾多次说情:“请缓其狱。”但刘基不畏权贵、不徇私枉法、执法如山,仍奏立斩。《明史·刘基传》载:“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罪,善长素暱之,请缓其狱。基不听,驰奏。报可。方祈雨,即斩之。由是与善长忤。”(18)

6、直言敢谏。为阻止朱元璋滥杀无辜,借以天人感应不惜忏怒帝王。《明史·刘基传》载:“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朱元璋曾欲在家乡凤阳营造中都,群臣均称善,惟刘基在被冷遇回乡时,仍犯颜直谏,《明史·刘基传》载:“时帝方营中都,又锐意灭扩廓。基频行,奏曰:‘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轻也。’已而定西失利,扩廓竟走沙漠,迄为边患。”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百姓安宁,不顾个人安危直谏。洪武五年,又为谈洋设巡检司后,司官不力,茗洋亡卒作乱扰民,地方官置若罔闻,隐匿不报,刘基闻悉,虽退隐,但为国为民,即致书遣子直奏,致引诬陷。《明史·刘基传》载:“请设巡检司守之,奸民弗便也。会茗洋逃军反,吏匿不以闻。基令长子琏奏其事,不先白中书省。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载:“上天威严重,惟公抗言直议,不以利害怵其中,上亦甚礼公,”刘基刚正不阿,为国为民敢作、敢为、敢谏。(19)

四.为人光明磊落,不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一生坚持凡是违背天理与人性的决不盲从的原则。

1、坚持天理与人道准则。作为儒者本应以孔子的言行为依据,可是刘基一生坚持凡是违背天理与人性的决不盲从的道德准则,为真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对赵穿杀晋灵公,孔子认为已触犯三纲以君纲为首的弑君之大逆不道。而刘基则辩证地认为:"晋灵公好狗而不尚贤,滥杀臣民,赵穿因众怒而杀之,罪有应得,死有余辜。并认为“七出”之条中“无子”与“恶疾”而出,是不人道的。极力维护人间正道。(20)

2、光明磊落,不拉邦结派,不结党营私。明朝建立后,淮人筦领枢要,朋党比周,权倾朝野。左相李善长为淮人官僚集团的中心人物,以致将浙东的朝官例为另派,并传浙东官僚集团以刘基为首。但事实上刘基没有参与任何派别,素来刚直不阿,光明磊落,决不拉邦结派。考诸史书并未发现刘基有结党营私的派别活动。而刘基逝世后,朱元璋对刘基次子刘璟曰:“刘伯温他在这里时,满朝有党,只是他一个不从,吃他毎蛊了。”的史实为据。《诚意伯刘公行状》载:“公生平刚毅,慷慨有大节。每论天下安危,则义形于色。然与人交游,开心见诚,坦然无间阻。至于义所不直,无少假借,虽亲之者以此,而忌之者亦以此。惟上察其至诚,任以心膂。”(21)

五.有功不贪爵禄,口不言功,身不及利,功成急流勇退。

1、有功不贪赏;龙江首战告捷,俘虏二万余将士,缴茯舰船数百艘,战马二千余匹,粮食数十万斤。朱元璋意欲赏赐刘基,但被刘婉言谢辞。《明史·刘基传》载:“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22)

2、功高不贪爵禄。刘基辅佐朱元璋统一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论功应以一武一文的徐达、刘基为首。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朱元璋曾几度请他为相,而刘基一再婉言谢辞,仅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等职。《明史·刘基传》载论相后:“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可也。”洪武三年()朱元璋为功臣封爵。明史·刘基传载:“上手诏叙公勋伐,且召公赴京师,同盟勋册。”“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后朱元璋感欠妥,又补封刘基为诚意伯。朱元璋在诚意伯诰中曰:“能识朕于初年,秉心坚贞,怀才助朕,屡献忠谋,驱驰多难。其先见之明,比之古人,不过如此。"又曰:“今天下已定,尔应有封爵,"朱元璋“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由于刘基一再谦让,而年俸仅石。比同级伯爵汪广洋的石少三分之一,是公爵李善长石的十六分之一还不到。朱元璋在《御史中丞诰》中赞:“永绥福履,光佐不图。”但刘基不贪爵禄,口不言功,身不及利,为明王朝建国立政竭尽全力。(23)

3、功成身退,口不言功。年刘基年逾花甲,已感心力憔悴,且国事已定,天下升平,即功成身退,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但正如《御书有序》载:“若公,所谓不可一日无者也,而可使一日去左右哉?”以致隐退仍秘密约定撰著《百战奇法》、《观象玩占》等兵法与天文书无私奉献朱王朝应用。为朱皇朝効力,不为名不为利,均以无名氏献朱元璋隐匿。直至明清后经验证,才逐书恢复著作权,相继出版。正如朱元璋赠诗曰:“不居凤阁调金鼎,却入云山炼玉炉。”《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载:“惟上察其诚,任以心膂,公亦以为不世之遇,知无不言,每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就,外人莫能测其机,累赞上成大功。上尝临朝称之,公辄逡巡不敢当。家居惟饮酒奕棋,未尝自言其功。”《明史·刘基传》载:“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24)

4、身不及利。刘基曾授御史中丞等职(相当于现时的中央部级),而刘基婉辞厚禄,两袖清风,生前既无田产,又无豪宅,告老回乡居茅舍,食黍饭,死后土坟一丘。《太祖实录·刘基传》载:“上察其诚,任以心膂,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言无不用,急难之时,计画立就,外人莫能察,累赞成大功。上临朝称之,基辄逡巡退避。”《明史·刘基传》载“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射去,终不复见。”《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载:“其居乡里,守礼义,尚节俭,多阴德,不以富贵骄人。”(25)

其次说立功

一.引君当道称王佐。在政治上开导朱元璋,力劝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小明王系早期红巾军首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在刘福通的拥戴下在毫州建国称帝,号小明王,国号宋,建元龙凤。朱元璋本是另一支义军首领郭子兴的部将,郭死后,朱元璋成为该部统帅,在安徽东部建立割据政权,但名义上仍受小明王节制。朱元璋攻克应天府(今南京)后,奉为吴国公,但在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对韩遥奉之,而惟刘基不拜。刘看出韩林儿没有统一中国的气魄,即力劝朱元璋废小明王,自立新王朝。朱元璋采纳了这一方略,树立起统一天下,创立新王朝的雄心壮志。明正德年间进土叶式即云朱元璋“自谓初无取天下之志”,“启其衷者”并非别人,而是刘基;正德皇帝御题《赠赐太师文成诰》赞刘基:“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清康熙时人张汝湖在《刘文成先生集序》则称刘基“引君当道,勤勤恳恳”乃“孔明、子房所未有也”。朱元璋在《御讳书》曰:“盖以先生一二年间,以天道发愚,所向无敌,今不敢违教。”并又在《御宝诏书》曰:“从朕于群雄未定之秋。居则每匡治道”。(26)

二.定征讨大计成帝业。帮助朱元璋制定西讨陈友谅,东征张仕诚,翦灭众雄,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朱元璋占领应天后,势力范围局限于江浙一带,而且东有张仕诚,西有陈友谅的割据政权,均为劲敌。当时朱元璋的部将认为应先征服东边势力较弱的张仕诚,又能占据富饶的苏州、湖州地区。而只有刘基持相反意见,他力劝朱元璋,并对当时形势作透彻的分析:张仕诚胸无大志,贪图安逸,只想保住现有地盘,对我不构成威胁;而陈友谅野心勃勃,兵强船坚,地据上游,是主要危险。如先取张仕诚,陈友谅必乘机袭我,那时张、陈结盟,腹背受敌,不堪设想。我们应集中兵力先除掉陈友谅。陈氏既灭,张氏一举可定,然后北上中原,帝业可成。朱元璋采纳这一战略方针,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从而奠定帝业的基础。诚意伯刘公行状载:“上还京定计取张士诚,因定中原拓土西北公(刘基)密谋居多。”“上或时至公所,屏人语,移时乃去。”又曰:“每召基,屏人密语移时。”(27)

三、习儒明理为帝师。刘基不但辅助朱元璋制定征伐大计,而且不时教导朱元璋习儒明理,敷陈王道。《弘文馆学士诰》载:“节次随朕征行,每于闲暇,数以孔子之言开导我心,故颇知古意。”《明史·刘基传》载:“暇则敷陈王道。帝毎恭己以听,常呼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又曰:“数以孔子之言导予。”(28)

四.开国勋功,在重大战役中,屡用奇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辅佐朱元璋一统冮山。

1.龙江首战告捷。1年,陈友谅率精兵30万,战舰5千艘直逼金陵。朱元璋金陵守军仅10万,由于力量悬殊,军中文武大臣都主张投降或逃往钟山避之,惟刘基主战。朱元璋问计,刘基即陈:Ⅰ、稳定军心,宣示主战决心:斩主降者、逃避者;Ⅱ、鼓舞土气: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Ⅲ、拒敌之策:遣人作降诱敌深入,伏击之,以逸待劳,取奇之策。结果全歼陈友谅主力。尔后,朱元璋率军乘胜攻克太平、安庆、信州、袁州。共俘虏二万余将士,缴获“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鰲”等巨舰百余艘。《明史·刘基传》载:“会陈友琼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续通鉴卷25中载:“刘基竭力主战曰: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侍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诚意伯刘公行状载曰:“上逐用公策,乘东风发伏兵击之,斩荻若干万。”(29)

2、围困安庆,挥师江州。双管齐下,相继取胜。年7月陈友谅不甘示弱,遣大将张定边攻安庆;李明道战信州。朱元璋命胡大海弛援信州,内外夹击生擒李明道。张定边则攻克安庆。守将败逃回应天被斩。八月,朱元璋遂命徐达、常遇春等为先头部队进攻安庆,朱元璋与刘基乘龙骧巨舰亲率舟师并进。安庆守军紧闭城门,固守不战。朱军虽曾以陆兵佯攻,舟师袭击水寨,破敌舟八十余艘,即水陆猛攻安庆,但自旦及暮不拔。刘基见状进言:安庆“弹丸地,何足久劳哉?友谅胆破矣,急进薄江州,彼必遁。江州下,皖城焉往?”朱元璋从计,遂以偏师围安庆,自率大军西上直捣江州倾其巢穴,分舟师为两翼夹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陈友谅措手不及,以为神兵从天而降,慌乱中亲自率军应战不迭大败。陈友谅穷蹙,夜半,挈妻、儿女弃城奔武昌。朱元璋入江州,获战舟百余艘,战马二千余匹,粮食数万石。江州一克,安庆即复。继而遣徐达率舟师追击陈友谅,乘胜沿途拔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等州,而后久围陈友谅于武昌。《明史·刘基传》载:“遂出师攻安庆。自旦及暮不下,基请径趋江州,捣友谅巢穴,遂悉军西上。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30)

3、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刘基运用天文、地理知识在战斗中起了很大作用。如朱元璋说“天将雨”、须臾大雨即至;陈犮谅登舟撤逃,正好潮水退去,巨舰搁浅等就是刘基运用天文、地理知识准确推算的结果。朱元璋攻克江州后,令都督冯胜领兵攻某城,命刘基授计。刘基当时授于锦囊妙计。《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载:江州平。上使都督冯胜将兵攻某城,命公授方略,公书纸授之,使夜半出兵,云:‘至某所,见某方青云起,即伏兵,顷有黑云起者,是贼伏也,慎勿妄动;日中后黑云渐薄,回与青云接者,此贼归也,即衔枚蹑其后击之,可尽擒也。’众初莫肯信,至夜半,诣所指地,果有云起如公言,众以为神,莫敢违,竟拨城擒贼而还。”(31)

4.广施仁德,极大地分化瓦解敌对势力,收到以敌敌敌的效果。洪都守将胡廷瑞派郑任杰约降,并提原旧部不收编的条件。当时朱元璋脸有难色,刘基在旁即踢朱元璋坐椅,朱元璋才领悟答应条件,即由刘基起招书慰谕,胡见书即献城纳降。接着余干、建昌、吉安、南康等郡县守将相继献城投诚。《明史·刘基传》载:“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下。”(32)

5.国事为重,奔丧推迟。年间,噩耗传来,刘基不幸母亲病逝,按古礼即应回家奔丧。但时值陈友谅来犯,战况紧急,怎能脱身。而朱元璋即《御制慰书》挽留:“先生当以宽容加餐,以养怀才抱道之体,助我成功,那时必当遣官与先生一同回乡里荐母之劬劳。”刘基以国事为重,毅然忍痛推迟治丧,协助朱元璋出谋划策击败陈友谅,攻克安庆、江州等郡。《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载:“初公闻母富氏丧,悲恸欲即归。上以书慰留之,期以成功。”次年朱元璋委派礼官送刘基回家葬母。期间朱元璋仍不断写信咨询军国要事。明史·刘基传载:“太祖以书及家访军国事,基条答悉中机宜。”(33)

6.定方国珍,致方氏遂纳土入贡。《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载:“方氏虽据温、台、明三郡,其士大夫皆仰公如景星庆云,其小民亦未尝不怀公之旧德也。方氏素畏公名,时遣人致书奉礼。公不敢受,使人白于上。上因令公与通问,公因宣国家威德,方氏遂纳土入贡。”《明史·刘基传》载:“国珍素畏基,致书唁。基答书,宣示太祖威德,国珍遂入贡。(34)

7.归途略施计,一夕定浙东。年3月,洪都降将祝宗、康泰反叛,苗军又反金华、括苍,杀行枢密院判耿再成,都事孙炎。浙东局势动荡,人心惶惶。刘基又搁下回家办丧事,秉夜拟写告谕,命人分头往金华、括苍等各州县张贴告示称:"徐达、邵荣大军业已来征,百姓人等各安生计"等。总共只花了一天一夜,叛军闻风丧胆,浙东诸县的军心民心得以安定。遂又与平章邵荣率军克复,擒苗帅贺、李。平定浙东当时曾被称为"一夕定之”《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载:“时苗军反金华、栝苍,杀守将胡大海、耽某、孙炎等,衢州或谋翻城应之,守将夏毅惧,无所措。公会至,即迎入城,一夕定之。公即发书金、处属县,谕以固守所部。遂同邵平章诸军克复处城,擒苗帅贺某、李某,处州平。”(35)

8.施巧计以逸待劳,全歼入侵之敌。年刘基办完丧事返京途经建德,适张仕诚部来犯。当时守将曹国公欲集中兵力开城奋力击之。刘基认为正面战争伤亡太大,令其勿出,并授计:“不出三日,贼兵当自撤,以逸待劳,追而击之此贼擒也。”三日后,观敌营壁叠旗帜整齐,且闻严鼓阵阵。刘基料其早已撤退,此乃疑兵之计,令岀兵追击。后果不出所料,直追至东阳全歼敌军。《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载:“公赴京,道经建德,今严州也,适张氏入寇。时曹国公守建德,欲奋击之,公乃使勿击,曰:‘不出三日,贼当自走,追而击之,此贼擒也。’比三日黎明,公登城望之,曰;‘贼走矣。’众见其壁叠旗帜皆如故,且闻严鼓声。疑,莫敢轻动。公趣,使疾进兵。至则皆空垒;击鼓者,乃所掠老弱耳。遂穷追贼,进走至东阳,悉擒之以还。”(36)

9、运筹帷幄,鄱阳水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歼灭陈友谅。年7月陈友谅重整旗鼓,率60万水军与朱元璋20万水军在鄱阳湖决战。当时朱元璋见汉军,舰巨樯高,阵势庞大,心中不免惊惧。刘基鼓励:“我兵必胜之气,当力战。”于是发挥船小灵活机动的优势,利用火器,弓弩远攻笨拙的巨舰战术;并借东风火攻汉军水寨之策。战役自始至终刘基和朱元璋都在一艘船上指挥作战,双方相持多日,刘基定计移军湖口,截其粮道,断其退路;并又调兵攻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粮尽弹绝冒死突围中矢身亡。全军大溃。陈友谅长子被俘,次日,平章陈荣等率残部五万余兵马归降。《太祖实录·刘基传》载:“大战于鄱阳,胜负未决,基请移军湖口,期以金木相犯日决胜,上从基言,遂克之。”鄱阳湖之战历时三十六天,又打出以二十万兵力战胜六十万大军,以小船战败巨舰的战绩。彻底消灭汉军,典定一统江山的基础。鄱阳湖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37)

10、鄱阳湖更舟救主。七月二十四日两军对阵,陈友谅为挽回二十三日晚水寨遭朱军敢死队七艘装满火葯旳小船,乘东北风驶向水寨,顺风纵火,水寨巨舰遭火攻死伤惨重,欲以炮击指挥舰出奇制胜挽回败局。但早被刘基料定,只是军机不可泄漏,又不能提早更换指挥舰,以免动摇军心。故提高警惕注视观察,当预测敌舰驶近火炮射程范围,说时迟那时快,不由分说,大呼“难星过!”果断地拉着朱元璋更舟。朱元璋援过神来回首见原舟被敌炮击碎。陈友谅见状大喜。而朱元璋更舟仍指挥出击,汉军大惊失色;我军士气大振。更舟救主在战略上不但起到振胁敌军;而且鼓舞了我军士气,提升了战斗力。神机炒算恰到好处。朱元璋当时赞:“天下文臣第一,渡江策士元双。”这一赞誉直到年后,正德皇帝才追赐:“渡冮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笫一。”《明史·刘基传》载:“太祖坐胡床督战,基待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徒别舸,坐未定,飞炮击旧所御舟,立碎。友谅乘高见之,大喜。而太祖舟更进,汉军皆失色。(38)

11、东征吴越。消灭陈友谅后,次年定计挥军东征张士诚。年10月至次年4月,朱元璋发兵夺取张士诚所占淮水流域诸城。年8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师20万攻取湖州、杭州、绍兴、嘉兴等州府。11月,对张首府平江形成包围圈。整整围困了十个月,终于攻破平江。张士诚上吊自杀未果被俘;但没几天,乘人不备又自杀身亡。吴会即定。《明史·刘基传》载:“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39)

12.北伐中原,统一全国。佐朱元璋西平陈友谅,东定吴会后,按照“征讨大计”这一既定方针,筹划乘胜南征北战。年9月,朱元璋遣朱亮祖、汤和、廖永忠诸将讨伐方国珍。10月,任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师25万,北伐中原。又命胡庭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取福建。并令杨璟、周德兴、张彬诸将领军取广西。各路兵马与北伐军所向披靡,攻无不克。年闰7月28日夜,元顺帝携三宫后妃、文武百官仓皇北逃。8月2日,徐达大军进驻大都(今北京)。元王朝终告灭亡。《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载:“上还京,定计取张士诚,因定中原,拓土西北,公密谋居多。上或时至公所,屏人语,移时乃去,虽至亲密,莫知其由。”洪武九年《祭诚意伯文》曰:“应聘命以效忠兮,驩契合于诺唯。神筹祕计不可以言喻兮,恒决胜于千里。彼伪汉之抢攘兮,舳舻肆其横江。陈我师于彭蠡兮,殪封豕于庄浪。长驱直抵其巢穴兮,循豫章而东之。蕲黄与鄂岳兮,固风靡而无遗。先声詟兹两浙兮,复擒张而系方。操破竹之形势兮,七闽惴其敢当?闻西北鄙之人兮,曰奚为而后。我征不庭而抚顺兮,不再鼓而俱下。虽天道之助佑兮,亦将军之用力也。发踪迹以指示兮,允先生之成绩也。”(40)

五.敷陈王道。辅助朱元璋建国立政,为攻固大明政权作出巨大贡献。建国后,帮助朱元璋制定相对开明的治国方针政策:

1.明代兵制的首倡者,奏立军卫法,倡立卫所,确定卫所制:在重要的城镇、交通枢纽设卫;以军隶卫,以屯养军;军户世袭。以巩固国防。卫所制在明初百废待兴,生产衰弊之时,兵源、粮饷得到保障,成为终明一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卫所制的军事方略,对于建立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大作用。《明史·刘基传》载:“太祖即帝位,基奏立军卫法。”(41)

2.拟定律、令,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定律绳顽,以维护社会秩序。吴元年朱元璋即命定律、令,以丞相李善长为总裁官,参知政事杨宪、傅谳、御史中丞刘基、翰林学士陶安等人为议律官。又专门召台宪官刘基、章溢、周祯等人商论法律,认为纪纲法度为治国之本,而振纪纲、明法度由御史台主司其责,百司庶职都取法于台宪。故此,刘基是吴元年拟律、令的关键人物之一。刘基等人仅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就将律、令制定完毕,这是有明一代法典的雏形,其中的“律”,史称《吴元年律》;其中的“令”即为《大明令》。这部令典是唯一一部保存至今的古代令典,也是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而《大明律》丶是在《吴元年律》、《大明令》的基础上,于洪武六年()制成,后又几经修订,于洪式三十年()正式颁行。《大明律》是一部凌越前古,启迪后世的重要法律文献。杨鸿烈在《中国法律发达史》一书中推赞道:“《大明律》比较唐代的《永徽律》更为复杂,……很有科学的律学的楷模,后来的《大清律》也都是大部分沿袭这部更定的《大明律》,可见出于律、令的《大明律》实在算得中国法系最成熟时期的难得产物。(《明史》卷九三,[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八十五《文部··浙三大功臣传》)载:“诸大典制,封赏册封,皆基与左丞李善长、学士宋濂计定。”(42)

3.倡兴教育,提出“教为政本”的教育理念。刘基一贯认为“惟国家以武定九有而守以文。”“教,政之本也。知本始知政矣。”“政教并举,治民之道备矣。”,在刘基教为政本思想的敷陈下,朱元璋于年10月旨谕中书省曰:“朕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大学,而天下学挍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致明初大建学校。并协助复兴科举,为国选拔人才。《明史》载:“科目者盖太祖与刘基所定。”(43)

4.拓建南京城,保障京都防御。由于朱元璋拓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东白下门之外二里许。故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迥凡五十余里。整座都城充分利用山脉、堤坝、湖珀、河流的走向而建,其形状非方非圆,极尽自然之势。且又利用宽阔的秦淮河与玄武湖连接,作为护城河。城高、厚度因地势而异,最高地段达40米,一般约9·3米,最宽处达16·5米,一般于2·7米至6·7米许。“东尽钟山之南岗,北据山控湖,西阻石头,南临聚宝,贯秦淮于内”,全长33多公里。共设十三个城门,所有城门之上都建有城楼(又称敌楼)。毎门设有木门、千斤闸(又称闸门)各一道。重要城门都建有一至三道瓮城与数个至数十个不等的藏兵洞(兵营)。城上建雉堞6个,窝棚座,使其“高、坚甲于海内”,成了据可守,进可攻的坚固城池。明朝的南京城不愧为华夏奇观,堪称世界第一大古城(44)

5.肃纪纲,严吏治。明洪武元年即奏:“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纲纪振肃,而后惠政可施也。”于是振肃纪纲,纠察百司,整吏治、惩贪枉、治国安民。《明史·刘基传》载:“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令御吏纠劾无所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启皇太子置之法,人惮其严。”(45)

6.敷陈王道。以德养民的民本理念。明杒朱元璋与刘基议定治国之策时,据《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载:“朱元璋问刘基:‘今国势已定天下次第而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刘对曰:‘生息之道,在于宽仁’。”于是,朱元璋提倡节用以富民之财,减少劳役以省民力,严惩贪暴之徒,以保全百姓。并釆取组织生产、劭农垦辟、兴修水利等惠民政策,以安定社会。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久便百姓充实,府库衍溢。刘基赞:“以仁心行仁政,实在今日,天下之幸也。”(46)

7.为政宽猛,修德省刑。反对滥杀无辜,主张明初建,先革除弊政,后复宽政。《行状》载:“或言有杀运三十年,公慨然曰:“使我任其责者,扫除弊俗,一二年后宽政可复也。”《明史·刘基传》载:“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所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47)

8.勘修戊申大统历。刘基任大史令后,即着手为未来的新王朝定历法,至吴元年()十一月冬至日,《大统历》成,刘基上《大统历》四卷。朱元璋遂定明年即帝位刋行。洪武元年()岁次戊申,故名曰《戊申大统历》。《明史·刘基传》载:“吴元年以基为太吏令,上《戊申大统历》。”刘基精天文、通历法之学,以致《大统历》明近三百间沿用,并未改历,为明朝后期的稳定繁荣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刘基不仅是杰出的开国功臣,而且也是难得的治国良臣。确不负"开国文臣笫一"的赞赐。(48)

9.卜地择建新宫。原金陵(南京)旧城西北直达江岸,东至白下门,距钟山尚有一段距离。但传说金陵王气出自钟山,朱元璋为自己及子孙后代永沾王气,于是,年8月,命刘基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后《剪烟丛编》中曾记载:“筑前湖为正殿,基业已植桩水中,上嫌其逼,少徒于后,诚意见之,默然。上问之,对曰:‘如此亦好,但后不免迁都之举’。”12月,“命有司营建宫社,立宫室。”年9月,新宫落成。为朱元璋次年正月即帝位创造了必备要件。(49)

10.精准的气象;文明的国号。吴元年金陵城内皇宫、祭坛、方坵等重要建筑业己落成,改朝換代的事务皆己准备就诸。可是,朱元璋却要借刘基精准的气象预测,为证明自己乃“正名天子”。故还得问问天意,如果明年正月初四日这天,倘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则表明上帝认可为“天子”;如果有异常天象出现,则说明天意不允。遂制择吉日良辰祭告上帝,祭文曰:“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争。惟臣,帝赐英贤为臣之辅,遂戡定诸雄,息民于田野,今地周回二万里广。诸臣下皆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亦不敢不告上帝皇祇。是用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眧告帝衹,惟简在帝心;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衹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虽然,朱元璋有十足的把握,自信刘基对天文地理学问的高深造诣;而刘基又忠心不二;所以他坚信刘基定然能为他挑选好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从而,名正言顺地以“正名天子”的名份登上皇位。但是,在设有先进仪器设备的时代,要预测几周后的精准天气,这确实不易,然而刘基不负厚望,实现了朱元璋的“正名天子”之愿。并为新王朝定国号“明”。“明”的内涵为日、月,日月光辉普照天下,天下昇平。明是火,象征光明,应《郁离子》文明之治。传说中的金陵是火神祝融氏的故乡,火为赤色,赤者朱也,“朱明皇”一词,正好把皇帝的姓氏与国号连在一起,明朝初兴即定“万子万孙”之玄机。(50)

笫三再说立言

刘基的学术著作丰硕,文学成就杰出,军事才能显著。刘基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他自幼勤奋苦学,颖悟绝群,少年即在青田石门洞自学,酷爱读书,且能过目不忘,凡诸子百家、兵法战策、天文地理、阴阳卜筮之书,无所不读,无所不通。刘基并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过较深刻的研究,而在政治、军事、文学、天文地理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现留存刘基的传世著作有郁离子十卷、覆瓿集二十四卷、写情集四卷、犁眉公集五卷、春秋明经四卷、多能鄙事十二卷、灵棋经解二卷、天文秘录一卷、地理漫兴三卷、百战奇略(法)十卷、火龙神器阵法、《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二十四卷、《观象玩占》十卷、《注灵棋经》二卷、《解皇极经世稽览图》十八卷、《三命奇谈滴天髄》一卷、《演禽图诀》、《金弹子》三卷、《披肝露胆经》一卷、《一粒粟》一卷、《灵城精义》二卷、《注玉尺经》四卷、《佐元直指图解》十卷、《效颦集》、《白猿经风雨占候》一卷等,还有记载菜谱,风水及预测天下兴亡,从明、清至民国多年来朝代更迭之世事预言书烧饼歌等杂文。刘基的诗有首,词首,并还有序、记、跋、赋等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堪舆、阴阳卜筮、管理、法律、建筑、书法、历法、六壬遁甲及医、农等体裁之全,著作之多慰为壮观。诚如杨守陈说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是千古人豪也!”明洪武九年九月十六日,承事郎、前工部员外郎刘彬,承事郎、水部主事、兼吴相府录事吴公愿,从仕郎、前常州府武进县丞赵嗣泰等官员在《祭诚意伯文》曰:“古之人图夫不朽兮,惟立功与立言。建茂勋于开国兮,况著述之必传。秉二美而并载兮,流芳蔼于青史。永鸿名于无斁兮,亘万古其犹不死。”(51)

刘基的论著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智慧结晶,就思想而言,其著作中闪耀出哲学观、人才观、和谐社会观,和经世治国的思想等都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富有现实意义。在刘基的诸多著作中,流传最广最为人称道的是寓言体散文郁离子和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卖柑者言等。郁离子是刘基继承先秦诸子以寓言比喻政事,阐发哲理的传统,用生动的寓言故事反映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表达自己为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所作的种种政治设想。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吴从善在郁离子序中说:“刘公的学说,阐明天地万物之道理,探究世故人情之变幻,言简意赅,包罗万象,评论古今确实中肯,而不流于世俗,和圣贤之道正好相符。”并被历代政治家誉为:“明乎吉凶祸福之机,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52)

刘基的文学成就。《明史·刘基传》载,刘基“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九中评刘基:“文神锋四出,如千金骏足,飞腾飘瞥,蓦涧注坡。”但《四库全书总目》的作者,由于局限于清代兴文字狱之时弊,则认为刘基擅经世之略之作,有悖“醇儒”规范。以致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九《诚意伯文集》提要曰:“其诗沈郁顿挫,自成一家,足与高启相抗。其文闳深肃括,亦宋濂主祎之亚。”为何四库馆臣的评价与《明史·刘基传》有异?主要还是刘基居然以凡是违背天理与人性的做法,决不肓从为准则,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竟对儒圣孔子曾对“赵穿杀晋灵公”认为:任相的赵盾是赵穿的哥哥应负主要之责,故直书“赵盾杀其君”为大逆不道。和孟子特别推崇的:“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定论动笔谓:“晋灵公好狗而不尚贤,滥杀臣民,赵穿因众怒而杀之,罪有应得,死有余辜。并又“七出”之条,是三纲中套在妇女脖子上的夫纲枷锁,“无子”与“恶疾”两条非女子所愿而出之,更加增加妇女的痛苦,是不人道的。的评论。这不但冒犯了儒圣的尊严;而且触犯了统治阶级皇权的威严和地位。故四厍馆臣的庸儒自然要趋炎附势,在所难免。周群教授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刘基评传》〉笫十二章中评述:“难称“醇儒”,“经世之略”不及刘基则是事实。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屡兴文字狱,在文网森严的情况下,知识分子以在古书中寻章摘句为务,治学的目的在于避世。因此,生活在乾隆年间的《总目》作者,则认为经世是有悖于醇儒规范的。这种判断显然是今人不能苟同的。宋濂、刘基的散文在元末明初各逞风釆当是实情。”并称:“他和宋濂等人的作品代表着明代雅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明代文坛具有骅骝开道之功。”吕立汉教授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千古人豪——刘基传》〉《诗文成就》中评述:“然以今之眼光去审视两家成就,恐刘基当在宋濂之上。”(53)

反腐倡廉的散文名篇卖柑者言,通过卖柑小贩之口,有力地抨击了那些坐高堂,骑大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当世腐败权贵,揭露他们"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败丑恶本质。该文不但早已被清朝收编进古文观止,而且成为当代中学语文课本的重点课文。其名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已编入常用成语。

七百多年来,由于刘基"三不朽"的崇高品德在我国社会各层面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以致成为独特的文化---刘基文化。

刘基文化的内涵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历史、哲学、美学、建筑、书法、民俗、堪舆学等等。本于儒学而以入世致用为旨归的刘基文化是华夏文明主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刘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的崇高形象穿越时空,永远值得世人借鉴学习。

注释

⑴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永垂不朽。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⑵《明史·刘基传》、(《诚意伯刘先生文集》、《忧怀》)

(3)(《文集》《郁离子》笫一章千里马之七、《苦热行》之二,)

⑷《故诚意伯刘公行状》、[明]李濂:《书郁离子后》明嘉靖三十五年镗刻本《刘宋二子》。

⑸(《诚意伯刘先生文集》、〈春秋明经〉〈田家〉)、《祖训族规》

(6)(《诚意伯刘先生文集》、《诏书》《拟连珠》之六十七。)

(7)(《诚意伯刘先生文集》、《送谢教授序》、《诸暨州重修州学记》)《明史》巻七十《选举二》

(8)(《诚意伯刘先生文集》、《北上感怀》《唱和集序》)

(9)《明史·刘基传》

(10)(《诚意伯刘先生文集》《官箴》《行状》),《上高安县志》卷八。

(11)(《诚意伯文集》《春秋明经》十九、二十卷。《拟连诛》、《明史·刘基传》)(载钟星评点本《刘文成公集》)

(12)(《文集》《郁离子》笫十七章《羹霍》之六)

(13)《太祖实录·刘基传》(《文集》《行状》《二鬼》)

(14)《故诚意伯刘公行状》、《高安县志》卷八。

(15)《明史·刘基传》

(16)《明史·刘基传》、《行状》

(17)《太祖实录·刘基传》

(18)《明史·刘基传》

(19)《明史·刘基传》

(20)《郁离子》笫四章《灵邱丈人》之六。

(21)《阁门使刘仲璟遇恩录》

(22)《明史·刘基传》

(23)《明史·刘基传》、《诚意伯诰》、《御史中丞诰》

(24)《抒解〈百战奇法〉与〈百战奇略〉一书两名的隐讳》、《御书有序》

(25)《明史·刘基传》、《行状》

(26)《故诚意伯刘公行状》、《明史·刘基传》、〈(明)叶式《题诚意伯刘公集》、《赠赐太师文成诰》、〈(清)张汝湖《刘文成先生集序》、《翊运录》

(27)《明史·刘基传》、《行状》

(28)《弘文馆学士诰》、《明史·刘基传》

(29)《明史·刘基传》、《行状》、《续通鉴》卷二十五。《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三二。

(30)《太祖实录·刘基传》、《行状》

(31)《故诚意伯刘公行状》

(32)《明史·刘基传》

(34)《明史·刘基传》、《故诚意伯刘公行状》

(33)《御制慰书》、《明史·刘基传》

(35)《故诚意伯刘公行状》、《太祖实录·刘基传》

(36)《故诚意伯刘公行状》、《明史·刘基传》

(37)刘振辰《国初事迹》、《明太祖实录》卷一二。《枝山野记》

(38)《明史·刘基传》、《刘基追赠太师谥文成诰》、《枝山野记》

(39)《明史·刘基传》、《太祖实录·刘基传》

(40)《明史·刘基传》:《太祖实录·刘基传》、《诏书》《资治通鉴后编》卷一八四“宜大展兵威”(《祭诚意伯文》《文集》)《烧饼歌》。

(41)《明史·刘基传》

(42)(《明史》卷九三’[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八十五《文部·浙三大功臣传》)

(43)《明史》卷七十《选举二》、《杭州富阳县修文庙学宫记》、《诸暨州重修州学记》

(44)杨国庆:《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探微》、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45)《明史·刘基传》

(46)《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47)《明史·刘基传》

(48)《明史·刘基传》、《资治通鉴后编》卷一八四。

(49)《资治通鉴后编》卷一八三。《剪烛丛编》。

(50)《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二四。[明]俞妆楫:《礼部志稿》卷五九。

(51)《重锓诚意伯文集序》、《祭诚意伯文》。

(52)《郁离子》吴从善序。

(53)《明史·刘基传》、《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九、《刘基评传》、《千古人豪刘基传》。

刘珵颉

赞赏

长按







































西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241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