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如何,与

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社会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由于该时期的统治者接受了道家思想和佛学思想,对儒家思想也进行了批判。这个时期的音乐文化也得到了空前发展。

同时该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伟大的音乐家,他们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这些音乐人才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该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另外这个时期由于是南北朝后期,所以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乐府诗集》《声无哀乐论》等。

源起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是在汉代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嵇康和阮籍。

嵇康和阮籍都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他们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嵇康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使生命保持自由,不应该受世间世俗礼教所约束。

阮籍则认为人应该不受外界事物所左右,保持自我本心,在遇到事情时应该不被外界事物所左右,这样才能够使生命保持自由。《晋书·嵇康传》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嵇康与阮籍共被召入朝做官,两人都擅长弹琴,但阮籍性情傲岸,常常不受约束;而嵇康性情谦虚。

嵇康的好朋友山涛要他和自己一起去做官。临行前嵇康给山涛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有一首《琴赋》想要送给你”。《琴赋》主要讲的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内容。山涛在信中对嵇康的音乐作品进行了评价:“闻君有琴音”。

嵇康听了之后回答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钟会听后十分感叹:“天下竟有如此知音啊!”《广陵散》是一首著名的古琴曲,据《琴赋》所述,这首乐曲是嵇康在临刑前所创作的一首古琴曲。

嵇康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表现,与人的情感息息相关,它是人内心世界的体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当外界事物干扰到内心时,人们会感到十分烦躁、不愉悦;当外界事物不存在干扰到内心时,人们会感到十分宁静。

和声篇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音乐美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也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道家和佛学的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和谐美学。而道家和佛学的思想又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他们在音乐美学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道家的思想主要是以自然为核心,认为万物都是由自然而生,所以一切事物都应遵循其自身规律而发展。而作为音乐来说,如果太过于追求“音”,那就会违背其自然本性而成为“无”;如果太过于追求“和”,那就会违背其自然本性而成为“有”。

在《乐记》中明确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里的“声”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而人的心理活动则是由声音来体现出来的。

这里的“心”和“物”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自然事物之间所产生的联系。在这里可以看出道家和佛家的音乐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即都是强调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生活现象产生的共鸣。

而对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来说,他们在追求音乐时也深受道家和佛家思想影响,他们也强调音乐应该是由人的主观情感产生出来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嵇康就曾在《声无哀乐论》中写道:“夫无形之声,不可以不听;有情之响,不可以不听。是故声无哀乐、因物而生、因情而发、因气而成也。”

乐象篇

乐象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创作的一部美学著作,这部著作主要论述了乐音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音乐的美。这部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先秦时期到魏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时也对先秦以来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

刘勰认为音乐产生的根源在于“气”,在他看来,“气”是音乐的本源,同时“气”又是构成音乐美的基础。

在刘勰看来,“气”有阴阳二种形态,这两种形态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比如在我国古代有阴阳五行学说,而五行中就包含了“气”和“色”。另外他还认为“声”是由“音”与“气”结合而成的一种形态。

关于音乐美的本质,刘勰认为有三种:一是有音无声,二是有声无音,三是有音有声。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音乐美学评价标准:“声音之正”。在刘勰看来,声音必须符合三个标准:一是合于天地之正音;二是合于万物之正声;三是合于天地之正声。

关于音乐美的形态问题,刘勰认为音乐美的形态应该是多样而统一的。所谓多样统一就是指音乐美有多种形态:有节奏美、旋律美、音色与节奏相结合等多种形态。

在刘勰看来,节奏和旋律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美感特征。比如节奏的美感特征表现为:韵律和谐;节拍和谐;旋律和谐;和声和谐。另外刘勰还指出:“五音者天之正声也。五音者,阴阳之变也,五音和则天地之理得矣”。

通过这些论述,刘勰对音乐美的形态进行了详细分类并总结出了五种类型:自然和谐;韵律和谐;节奏和谐;旋律和谐;和声和谐。

雅俗篇

雅俗是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标准和音乐审美态度。雅,指高雅的音乐;俗,指通俗的音乐。雅俗之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音乐艺术风格和内容方面来区分雅俗,二是从音乐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方面来区分雅俗。

雅俗之辨体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个方面,如文人雅士所作的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于雅俗之辨最为明确的表现是在关于音乐作品风格方面的认识。

如阮籍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到:“今之人好之者恶之者不一,盖好之则可以忘忧,恶之则可以忘哀”;又如钟会在《乐论》中提到:“人乐其所乐,哀不能伤”;“古之王者有教无类,使天下同其好恶”等。这些论述都是在讲音乐作品风格方面的内容。

如阮籍《声无哀乐论》中提到:“古之王者有教无类”;又如钟会在《乐论》中提到:“乐有五音,雅正无别”;又如嵇康在《声类》中提到:“大雅不伤,小雅怨怒,夷夏有殊”等。

如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到:“今人好之者恶之者不一”;钟会在《乐论》中提到:夫以人乐而乐人,则凡听之者皆有所喜;以人悲而悲人,则凡听之者皆有所忧;以人乐而乐人,则凡听之者皆有所忧;以人乐而乐人,则凡听之者皆有所喜。

至于以人忧而悲人,则凡听之者皆有所忧;以人乐而乐人,则凡听之者皆有所乐等。

雅俗之辨体现在音乐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方面的内容。雅俗之辨主要体现在音乐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方面的内容,即音乐作品的声律、节奏、曲式、调式,以及演奏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内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雅俗之辨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甚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这些方面也就成了人们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于雅俗之辨十分重视,比如当时著名诗人王粲、曹植、潘岳等都对雅俗之辨有过论述。《文心雕龙·声律》中提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乐教篇

乐教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仁”,他认为音乐不仅可以用来愉悦人的身心,还可以用来教育人。

“礼”和“乐”是孔子为之所倡导的两种重要教育手段,儒家主张以“礼”为主,以“乐”为从,这就是“礼乐之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都大力倡导“礼乐之治”。他们认为:礼乐制度可以教化人们的思想行为,还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感情沟通。

但是“乐教”也被统治者所提倡,并加以利用。在此期间,文人士大夫们也有关于“乐教”的论述和观点。其代表人物有《乐府诗集》中的《感旧赋》《长歌行》等作品。

这些作品中就体现出了文人士大夫们对于“乐教”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就提到:“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故知者乐也;乐者,情之至也。知音之音,乐从心起;情出已默,不以耳目待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真正理解人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知心朋友,而这种知心朋友往往不会因为你能不能听到他说话而改变态度。

在《乐府诗集》中还提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人道之序也;乐者,政事之本也;礼者,治道之极也;乐者,百善之始也。故知以乐治国而国治矣;知以礼治身而身修矣;知以乐教君子而君子化矣。”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音乐是天地之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是人道之序,是治国之本;音乐是政事之本,也是治国之极;音乐可以教化君子,而君子也会被感化。可见,音乐不仅可以用来欣赏,还可以用来教化。

笔者观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大环境下,社会的思想文化相对比较活跃,而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形式,也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种音乐形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由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既包含着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也包含着人民大众对音乐的追求和向往。

同时,这种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当时时代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们审美意识不断提升、完善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南史》卷十二《音乐志上》。

2、《南史·陈后主纪》。

3、《宋书》卷二十一《乐志·乐器》。

4、《隋书·经籍志》卷九十六。

5、陈梦雷。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初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126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