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智论学术博客的学术交流特点以光

学术交流是指“任何领域内的学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交流渠道所进行的学术信息交流活动。正式的交流渠道包括如同行专家评审的期刊论文、正规的学术会议、学术专著、文摘索引等,而非正式交流渠道则可以包括电子邮件讨论组、私人信件往来、会晤、电话交流、研讨班、访问讲学、学术讲座与演讲等,相对而言,正式交流渠道在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中占有较大分量。”[1]

但传统学术交流主要发生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种学术会议上,通过纸质文献等方式进行出版和传播,交流也仅限于学者之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学术交流更多地出现在各种开放式的在线空间中。[2]非正式学术交流渠道在学术交流中占有的份量越来越大。而在各种非正式学术交流渠道中,使用学术博客进行学术交流是一种重要形式。许多学者、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使用学术博客来报道成果、讨论问题、共享观点、创建学术身份,或者进行在线合作出版。

早期学术界认为非正式学术交流的内容难以规范,学术成果的价值也往往得不到充分重视。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学术交流渠道的日益广泛,建立在纸质出版物基础上的传统科学信息交流体系不仅难以确保科学信息的自由发布、充分传播,还使得大量有价值的科学信息被排斥在文献交流系统之外。而传统学术交流方式传递科学信息的时效性和成本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3]

“学术活动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1)发现知识,创造知识;(2)传播知识和思想,包括由自己发现的和其他人发现的知识。”[4]因此,一个学者需要具备发现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和将知识表达出来并传递给他人的能力。学者还要有在实践中有效地应用知识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也就是说,进行学术交流是一个学者最基本的能力。

我从年走上学术道路开始,就注意使用网络与新媒体进行学术交流。我在做研究生期间使用的互联网学术交流渠道是厦门大学创办的“戏剧研究网”[5]。到西北政法大学工作后,我仍然使用戏剧研究网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于年9月9日开通新浪博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12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