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深度融合视域下传统期刊转型发展研究
摘要: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为响应国家战略与适应现实需求,亟待推动传统期刊的深度转型发展。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国家地理》《今日重庆》《红岩春秋》等传统期刊为案例,分析归纳其转型发展的实践经验。研究发现,近年来,传统期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转型发展探索:一是在内容提质上,期刊深耕垂直化内容,提升选题策划水平、创新内容呈现方式;二是在渠道建设上,期刊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借力视频化渠道传播、激活期刊社交属性;三是在经营创新上,期刊深挖内在潜力,积极拓展产业链条,拓宽业务渠道,开展全媒体整合营销,推动经营模式的创新;四是在流程完善上,期刊优化采编流程,再造生产模式,开展创新出版;五是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期刊注重内容产品国际化,推动出版过程国际化,强化平台建设国际化,讲好中国故事。总体而言,传统期刊转型发展既要从内容、技术、渠道、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加强自身建设,也要注重打造面向用户、面向市场、面向国际传播的融合发展新平台,多点发力提升期刊发展质量,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期刊转型;创新出版;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2--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进入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催生更为多样的媒介形态与内容生产方式,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期刊特别是非学术类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怎么转?往哪里转?这成为传统期刊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难题。
当前,我国传统期刊市场盈利整体下滑,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期刊线下广告刊登额较往年下降7.1%,且无止跌迹象[1]。纸质期刊读者数量的持续下降,经营效益的不断下滑,倒逼传统期刊必须开启转型发展新路。在此背景下,一些传统期刊通过积极建设新媒体平台,开展创新出版,探索数字化转型,创新经营模式等进行转型发展探索,不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阶段性扭转了下滑的趋势。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这为传统期刊转型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将聚焦非学术类、非科普类期刊,以《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国家地理》《今日重庆》《红岩春秋》等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传统期刊在内容、技术、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的实践经验,以期为传统期刊转型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一、坚持内容为王夯实融合发展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优质的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期刊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优质内容产量低、内容产品与市场脱节、内容策划脱离用户有关。
(一)深耕垂直领域内容
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海量、多元化的内容不断争夺用户的阅读空间,各种平台利用多种手段吸引受众群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1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