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文化丧得最轻反得最重
嘴上说着失败
心里想的全是成功
丧,新华字典的解释为“与死人有关的事”(sāng)和“丢掉、失去;不吉利倒霉;情绪低落,精神萎靡”(sàng),以该字为核心的“丧文化”,多念为第四声,表达的便是颓废、沮丧、麻木、自嘲等“负能量”情绪,可归类于互联网时代的亚文化,因此,沿袭亚文化研究一贯思路,丧文化被认为是人们负面情绪的宣泄、对不公社会的反抗;而考虑到弘扬社会“正能量”,警惕网络“负能量”的中国社会背景,丧文化被打上了“精神瘫痪”、“消极情绪”的标签,需引导青年人远离其侵蚀,警惕其自由发展。
年暑假,“葛优躺”走红于网络,其“生无可恋”的表情,与完全“瘫倒”的状态带动了中国丧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众多媒体在表述“丧文化”领域的四大天王时,表述为日本的懒懒蛋,美国的马男波杰克、佩佩蛙,和不知来源的哭泣咸鱼。从中可见,丧文化的因素在国外早有发展,因此也有人认为丧文化是“一种地域政治和社会竞争方式,想竞争对手的下一代大肆传播颓废冷漠的丧文化……是软实力的较量”,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个人主义的侵蚀[1]。实际上,虽然在中国的丧文化中大量使用了国外丧文化的符号,但在中国“鸡汤”盛行的时代已初现倪端,是在社会压力和社会焦虑严重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各国家在其独特的背景产生了不同的以“颓废”为主丧文化,但在传播形式、内容、程度上大有不同,媒介对其的评判也大有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丧文化现象发展不久,中文文献的相关研究仅有六篇,研究探讨了丧文化传播中新媒体的角色分析[2],从语言模因论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葛优躺”和丧文化[3][4],和批判、警惕“丧文化”的流行。而在英文文献中,也大都研究某个丧文化符号为主,并无与中文完全对应的丧文化。因此本文主要参考了“鸡汤”、“网络负能量”、“亚文化”、“网络热词”等可以寻觅丧文化踪迹的研究,运用媒体报道和网民的发声研究其相关传播。
丧文化在中、美、日的传播
饱含泪水,满怀希望——丧文化在中国
中国的丧文化兴起,往往被认为适于“葛优躺”。年7月4日,擅长于PS搞笑图片的微博博主
青红造了个白(粉丝数)发布PS后的“葛优躺”,并配文“全体颓废中……”,迅速被疯转并走红于网络,随后易烊千玺、冯小刚、大张伟、陈奕迅、张一山等明星各式“生无可恋”的躺姿加入传播阵营。“葛优躺”被网友们添加“不想加班”、“不想上课”等文字进行创作,成为成功的模因[4]。“葛优躺”逐步演变成形容一个人慵懒颓废的状态。除了“葛优躺”、“暴走漫画”此类本土图片,丧文化借助马男波杰克(BoJackHorseman)、鲍比希尔(BobHill)、佩佩蛙(pepethefrog)、懒蛋蛋(Gudetama/Lazyegg)、哭泣咸鱼、暴走漫画等国外图片模因不断传播。其中前两者是动画形象,大都会借用剧中的台词与沮丧的表情,而以网友创作为主的“暴走漫画”、“佩佩蛙”、“懒懒蛋”则更容易展示出想表达的情绪。动画《马男波杰克》讲述了中年过气的明星马波杰克无所事事、毫无作为、生活了无希望的故事,第二、第三季在烂番茄的新鲜度均为%,受到观众、媒体的好评。被媒体评价为“它是极端忧伤的,波杰克的悲伤隐藏在由各种事物构成的陌生的海洋里”[5]。
除了图文一体的模因,包含“丧”情绪的句子也在丧文化的构建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6年7月6日,微博博主
赵增良(粉丝数)连续发表不想写作业的言论,被封为丧文化的“最佳真人代言”。“轻轻松松月入十几万卡路里”、“现在银行卡密码都不想设了,用六位数去保护个位数的存款,想想都心累”笔者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1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