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东方开平碉楼

百年前

近三千余座“欧洲古堡”

被“拆”下置于方塔

矗立在乡野与竹林中

开平碉楼——锦江里村

这些风格独特的高层建筑

为何密布开平村落?

满眼的异域风情背后

却有着与浪漫截然相反的故事

▲开平碉楼——自力村碉楼

源于瞭望警示的

古代望楼和角楼

▲望楼

作为一种防御型

多层塔楼式军事建筑

汉代时已广泛分布于不同地区

如四川丹巴碉楼

云南腾冲得胜碉

兴建碉楼之地

多有部落冲突械斗

丹巴碉楼

云南腾冲得胜碉

《平定两金川得胜图》

不同于横断山深处

嘉绒藏族和羌族

如巨大烟囱般

赫然耸立的碉楼

「开平碉楼」

保留着楼房的形制

外观不一

在戒备与凝重中

呈现力与美

开平自力村

碉楼作为工事本是用于

观察、射击和驻兵

为何百年前的开平人

却举家迁入防御建筑中?

开平位于广东省江门市

北回归线以南

气候高温多雨

▲开平区位图

地处珠江支流末端的冲积平原

河网密布

距海岸近

作为台风的登陆点

地势较低常遭洪涝

▲水系分析图

“六山一水三分田”

耕地短缺的开平

林密人稀

无人管辖

横屏观看更佳

▲开平鸟瞰航拍

开平碉楼的兴建

早于16世纪中叶

拥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

北宋至明朝的战乱

使得大量中原人南迁至此

聚族而居

传统的合院式民居

无法抵御洪水的侵袭

人们必须建造更高的房屋

以求自保

除了对抗天灾

恶劣的治安环境

更令村民惶恐不安

由于开平地处四县交界

的“四不管地带”

自古匪盗横行

▲匪患据点及侵扰方向明万历元年()为镇压乱民朝廷在此屯兵垦田并设置“开平屯”寓意“开屯驻兵保太平”开平之名由此而来。

人多地少的矛盾

极易引发宗族摩擦

土客械斗

土客械斗:明清时期在中国南方的族群混居地区不同民系间的激烈冲突

为此

人们合资兴建碉楼

以对抗外界攻击和洪涝

▲早期碉楼——迎龙楼

早期的开平碉楼

为“居安”而生

造型简洁风格拙朴

如建于明朝(公元)的

「迎龙楼」

由众人合资兴建

每户分房一间

或遇洪涝、匪患之时

可暂庇全村

迎龙楼以坞堡为原型

结合三间两廊的本土布局

建造而成 

▲坞堡陶器(三国时期)

楼高3层11.4米

第1、2层由红泥砖砌筑

为明代原构

3层和西式窗楣加修于民国

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角楼

楼顶为传统硬山顶式

▲整体结构分析

墙体厚达93厘米

2至3层墙面布满射击孔

以击退匪徒敌军

▲内部为三间两廊发展而来▲射击孔布满墙体

铁窗窄小

铁门厚重

加设铁栏层层死锁

攻守兼备

▲门窗示意图

方形的建筑形体

是开平碉楼最原始的模样

主要用于防卫

古朴中透露庄严

开平别名

“小武汉”

历来是海上贸易中

重要商埠和货物散集地

鸦片战争后

在地租、徭役、苛税的压迫下

困苦的开平人

远渡重洋

前往海外谋生

▲挤满华侨的渡轮环境十分恶劣

当积累了一些钱财时

19世纪末

海外陆续出台排华法案

侨民们只求能回到家乡

置田建屋安享晚年

富裕的华侨

再次成为盗匪眼中的肥肉

▲华侨合影

侨民回乡

“一个脚印三个贼”

侨民被劫、家破人亡的惨案

时有发生

为保障家眷和财产安全

20世纪初

侨民引入先进的建筑技术和

海外建筑艺术

与传统碉楼融合

形成了用于居住的

独特碉楼

「居楼」

▲现存八成以上的碉楼都采用混凝土建造

这一时期的开平碉楼

大多使用混凝土建成

楼体瘦高坚固耐久

是中国最早出现

的混凝土高层建筑

其上部雕梁画栋

底部几层却如方筒笔直

欧洲各时期建筑风格

与岭南传统建筑形式

交融共存

相得益彰

▲碉楼上常见的爱奥尼亚卷涡纹柱帽与拱券

杂糅的建筑元素

饱含着侨民叶落归根

光宗耀祖的思乡之情

▲中西结合的居楼

二十世纪初

侨汇增多的十几年间

开平碉楼暴增三倍

华侨争相建筑更高、更奢华的碉楼

以彰显实力光宗耀祖

作为屋主财力象征的居楼

占据碉楼总量六成有余

耀庐

隐匿竹林中的乡间别墅

其中建于年的

「瑞石楼」

以现存最高、最华丽

号称开平第一楼

▲瑞石楼鸟瞰

建筑共九层近三十米高

进口英国的水泥

德国的钢筋

建造而成

外墙多为浅色

利于减少热辐射

▲瑞石楼繁复的挑台与楼前假槟榔相映成趣

整体结构分为

楼体、挑台和屋顶三段

呈现上大下小的格局

后台回复“开平碉楼”获取瑞石楼模型

▲瑞石楼结构分析

一到五层为楼体

造型简单无屋檐

铁窗窄小

坚固封闭

主要用于防卫

六层外部挑出

有爱奥尼克式列柱与拱券

组成的柱廊

作瞭望功能

亦是绝佳观景之所

七层作为平台

四角建有拜占庭风的穹窿顶角亭

俗称“燕子屋”

用于射击

居高临下全方位监视

形成交叉火力网

八层平台中的西式塔亭

四面为柱廊

内为祭拜祖先的神龛

顶层罗马穹窿顶

与八层塔亭

形成双层隔热屋顶

通风散热

楼内平面布局

由三间两廊

演变而来

楼梯狭窄仅供一人通行

每层设厨房卫生间

便于生活起居

▲居楼内平面布局似现代公寓

瑞石楼作为

中西建筑风格完好结合的典范

自然承袭了传统的血脉

列柱间的三角形拱券

则是源自本土工匠的创造

在欧洲并不能见

栏板处硕大的红双喜装饰

铜钱、中国结

西式山花上

吉祥的凤凰鸟灰塑

两侧驱魔的狮子

这些灵活多变的

建筑形式与装饰

诠释着屋主人的审美情趣

也正是开平工匠巧思之体现

▲升峰楼与瑞石楼相对

瑞石楼旁的升峰楼

也是典型的居楼

上部结构复杂

采用古罗马的混合式风格

▲升峰楼

两列错叠的科林斯的毛茛叶

与爱奥尼克的卷涡组合在一起

褪色的墙体上

依稀残存

浪漫的法国蓝

▲升峰楼斑驳的墙体

《让子弹飞》取景地

自力村「铭石楼」上

清水混凝土和

砂浆面层经年累月

极富沧桑美感

▲自力村——铭石楼

攒尖顶中式亭阁与

罗马拱券共存

中西合璧

亦古亦新

▲铭石楼楼顶六角攒尖顶与罗马柱式结合

楼内

摆钟、浴缸、留声机

前卫小资的西式生活

早已融入

百年前的开平乡村

▲铭石楼一楼内景昂贵的酸木枝家具、进口彩色玻璃与德国摆钟▲留声机与西式躺椅

楼外

西式门楣下

独具岭南特色的彩画灰塑

装饰有

寓意吉祥富贵的

瓜果植物祥禽瑞兽

▲岭南传统灰塑

还有记录着

华侨们背井离乡或

满载而归的

独特风光

▲碉楼上的彩画

浓艳华美的彩画

讲述着华侨

一生的光辉与漂泊

开平碉楼除常见的居楼外

另有众楼和更楼

▲碉楼分类图

「众楼」

由村民合资兴建

负责监探敌情

守卫全村

▲众楼——天禄楼

布置简单不分尊卑

仅有少量家具

供众人紧急避难

▲众楼内部陈设简单,布满射击孔

「更楼」

分为灯楼和门楼(闸楼)

由联防各村出资建造

体型瘦高

似瞭望塔

设有炮口和枪眼

配备探照灯、报警器

用于警示放哨

▲方式灯楼

形色各异的碉楼

与村落一起形成了

完整而严密的防御体系

村前开挖风水堂

两侧村口设置门楼

由全村成年男人昼夜轮班值勤

白天负责检查进出人员的身份

夜晚关上闸门

依时敲锣报更报警

为第一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村后带刚刺的竹林

环抱着村落

围合成线性防御

▲线性防御

民居栖身其中

以传统梳式布局

由低至高整齐排列

▲民居分布图

众楼、居楼

则分布于后部或侧面

利于全村到达

形成点状防御

▲碉楼分布图

在村边或附近山岗、河岸的

制高点上

设置灯楼

辐射观察半径1.5km内敌情

向各村预警

形成多村联防

▲更楼示意图

纵使敌人突破层层防御

闯入碉楼

其内部楼梯狭窄

仅供一人通行

镂空的地板用于射击

成为易守难攻的最后防线

▲每层皆设楼空天花

碉楼与整个村落

形成了点、线、面组成的

全面防御网

固若金汤

▲马降龙村落鸟瞰

马降龙庆临里

“林庐”和“骏庐”的水磨石门楣上

刻写有以下字样: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祯记公司吴波建造”

▲林庐

说明已有专业建筑公司和人员

参加到开平碉楼和“庐”的

设计与建造中

还有更大一部分

是富裕的侨民

模仿已建成的华丽碉楼而建

开平碉楼虽数量众多

分布广泛

且承屋主之志

装饰混杂造型各异

但因其施工

皆出自本地工匠之手

经过其再创造

故而能保持统一的风格

在开平广袤的土地生出

壮丽又和谐的民间奇观

开平碉楼与村落

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

不可多得的

历史文化景观

有人说

开平碉楼

是炫耀和防卫的

矛盾体

▲铭石楼与古老的凤凰木相守着

极其封闭自保

又竭尽全力的华丽

或许亦是一种

绝境中的呐喊

▲残损的碉楼

抗日战争来临之际

为避免为敌人所用

村民不惜自毁近半数碉楼

许多村落

早已人去楼空

只留下遗世独立的东方旧梦

▲“空心村”无人居住的庐居

当人们再次靠近碉楼

它斑驳、老旧的躯壳

被侵略者掏去华饰的残缺

无声地讲述着

这段消逝的文明

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与村落

在时间的洪流中

坚毅地守卫着

那段苍茫的历史

下期课题由你来定!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宝贵意见!

出品人:胡鹏飞

编辑:张敏

模型动画:谢宇尧李文伟

剪辑:童冲

制图:陈璇

拍摄:汪志童冲

校对:符峰、肖鹏、吴宝善

监制:苏蔚

参考文献:

1.薛婧,段威.居必常安,然后求美——开平碉楼的地域性应答[J].建筑创作,(01):91-97.

2.王绚,侯鑫.传统防御性聚落分类研究[J].建筑师,(02):75-79.

3.梁雄飞,阴劼,杨彬,宋铮.开平碉楼与村落防御功能格局的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36(01):-.

4.郑子敏.五邑地区开平碉楼及村落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

5.李晓虎.空心化背景下的开平碉楼与村落再利用研究[D].广州大学,.

6.梁晓红.开放、混杂、优生——近代五邑侨乡民居的特色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08):54-5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74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