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业尘世彼岸与心性后附课程感
“《坛经》”是北京大学的通识核心课程之一,主讲教师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的周学农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本课程的一份优秀作业——《尘世、彼岸与心性》,作者是元培学院16级的付昊皓同学。本文关心佛教如何将尘世和彼岸两个世界连接起来,使其教义能在人间得以实践。通过从“戒”的角度展开探讨,作者最终认为,在佛教义理旨趣的范围内,尘世和彼岸这两个世界是难以连接的,而佛教本不需要人世间的实践。
此外,本篇推送也展示了本学期“《坛经》”课程的选课同学所撰写的课程感想。作为一门通选课,“《坛经》”吸引了来自众多院系的同学。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课程体验吧!
往期课程大纲可见:《坛经》课程大纲
Vol.
优秀作业
尘世、彼岸与心性
——从“戒”谈起
付昊皓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本文关心佛教如何将尘世和彼岸两个世界连接起来,使其教义能在人间得以实践。为此,本文从“戒”的角度出发,先后考察了传统意义上的戒律与惠能所制的“无相戒”,分别探讨它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解决思路和可能影响,并在最后一部分进一步讨论禅宗究竟出世还是入世的问题。最后,本文认为,在佛教义理旨趣的范围内,尘世和彼岸这两个世界是难以连接的,而佛教本不需要人世间的实践。
戒律无相戒尘世自性
一
戒律:连接尘世与彼岸的虫洞
在佛教的观念里,尘世由因缘而起,以“苦”为底色;而佛教的使命便是教人脱离苦海。第一位“觉悟者”释迦牟尼天赋异禀,坐在菩提树下忽然悟出“真谛”并得到解脱。可是,其他芸芸众生未必有这样的根器和因缘,身在变幻不息的尘世里,佛说的彼岸显得格外缥缈无依且遥不可及。
于是,追随者渐众后,佛陀制戒。戒以防非止恶为义[1],常常表现为律的形式,用以约束个人的心性和行为。戒律可能通过三种路径连接尘世与彼岸世界。其一,正所谓“戒是警意之缘也”[2],戒律能指导人在尘世的行为方式,防止人为妄念所迷,从而使人更易得解脱。其二,戒以律条的形式承载觉悟者的思想,相较于纯粹的思想更为连绵和稳定,能将佛陀的教诲传得更长远。这两条路径得以通行,前提是戒律能蕴含佛性,或指向佛性。其三,戒律作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能凝聚僧团,在内部形成社会组织,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初步远离了“尘世”。
笔者将这种“连接”的功能比作“虫洞”,而非桥梁。虫洞是天体物理里的概念,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物体从一个时空转移到另一个时空。这个比喻一则为突出尘世与彼岸世界的隔绝及非对称性,二则为描绘这条道路的幽微感。
可是,外求的戒律是否真能将人度到彼岸去?一方面,戒律本是变动不居的“相”,应当因时、因地、因事制宜。若仅仅以持戒为务,心中却没有悟,如何能知此时此地该如何持戒呢?另一方面,心中不明而一味外求易生执念,反倒迷了心智。戒律固然为佛教提供了一个脱虚向实的抓手,使普通人也能以现世实践与彼岸有所通。可是,空明澄净的彼岸世界又如何能容下所谓“抓手”呢?
图为《坛经》抄本
二
无相戒:尘世与彼岸,皆在此心中
惠能制“无相戒”,将戒律脱实反虚。它主要包含四个部分:见自三身佛、无相忏悔、四弘誓愿和无相三皈依戒;此四者均有佛经可依,但经过惠能的改造后皆旨趣大异。
“见自三身佛”指于自色身[3]归依清净法身佛、千百亿化身佛和圆满报身佛。惠能强调这三身佛不必外见如来,而只需从自己的色身见,因为它们都是从自性上生。其中,法身佛是自性本体,化身佛是自性之生化,而报身佛是自性之观照,三者分别是自性的体、用、相。
忏悔原是佛教信众自陈己过、悔罪祈福的方式。惠能认为罪缘起心迷,迷人口念忏悔,即使悔了过去的罪,未来依然要生罪业。智者心行,只有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染,三世罪业才能在瞬间消除净尽且永不再起。这便是无相忏悔,与明心见性本无二异。
“四弘誓愿”[4]原是菩萨所发誓愿,体现菩萨普度众生的慈悲之心。惠能将此度人之学转向自度:“众生无边誓愿度”,并非惠能度信众,而是心中众生[5]各于自身自性自度;“烦恼无边誓愿断”,并非要斩断世间所有烦恼,而是“自心除虚妄”。这样一来,誓愿的客体从芸芸众生变为心中众生,而誓愿的主体亦从菩萨变为所有信众。
皈依三宝原指佛、法、僧,表示信众要信奉佛、佛教教义和僧众。而惠能之“无相三皈依”则将三者解释为觉、正、净,是为“自性三宝”。人人只要皈依自性,以觉为师,以此自性三宝便能常自证明,毋要外求任何自性之外的人和戒律。
咂摸以上四项后不难发现,无相戒并非戒律的一种,其实质是教人皈依自性,因而反对一切外求的规范和偶像。若再进一步想,戒律之所以可能成立,在于其所反映的图景中,尘世和彼岸相隔遥遥,两个世界各有其规律和本质。人不论处于哪个世界中,都是绝对渺小的,因此只能外求于戒律以符合世界本身的法。而在无相戒的图景中,彼岸即清净的此心,尘世亦即自性生化出的众生,于是原本看似对立的两个世界都被装进了人本身之中,以自性是否得彰为别。自然,从尘世向彼岸的努力便从外向转为内向,旨趣也从戒律变为无相戒了。
相较于戒律,无相戒不着定相,便不会产生因着于相而破空境的危害;以人人各自的觉悟为师,也避免了持戒者心口不一,戒律合法性失当的问题,正所谓“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6]。这样看来,无相戒似乎通过内求于自性的方法消弭了尘世与彼岸之间的鸿沟,将佛“修行”的宗教世界与人“生活”的世俗世界统一起来,使普通人也能在行走坐卧的日常实践中不断证成自在的佛性。真是如此吗?
三
心性与尘世:在人间?不在人间?
近现代以来,一些研究者提出,惠能的革命性在于将佛教从“佛本”转向“人本”,适合在世俗生活中修行,并指出惠能的思想对后来的“人间佛教”[7]有所启发。从佛教世俗化的角度看,这种发展很合理,且利于禅宗的传扬;但要是从惠能本来传授的义理来看,恐怕有待商榷。
笔者认为,一方面,尽管惠能的思想通过将一切都归于自性,消解了彼岸与尘世、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对立;但它只会向自性扎根,越来越深,却不会有向外推延的过程。因此,扎得越深,离人间也越遥远——不是因为去外求了一个极乐净土故远离了人间,而是因为完全回到自性中去了。《坛经》中有两篇非常著名的偈子。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惠能作偈反驳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偈的前两句以有相看待身心,后两句则是说以持戒的方式让身心得净。惠能偈直接反驳了神秀对相的刻画,指出“本来无一物”,自性空明,无可染尘。细细品来,惠能的偈子极尽空灵,却因为已经指到了极致,其实不再有任何实践的空间了。本来无一物,无处惹尘埃——这样的人在人间行走坐卧,是“乱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而很难说是在实践、推延佛性。相较而言,神秀的偈子倒是更贴合人间的,而“时时勤拂拭”这个动作恰恰是典型的佛教实践。
另一方面,“无相戒”反复强调以自觉为师,众生应于自性各自自度,这便消灭了人与人之间产生真实联系的可能性。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世间的实践莫不是人与人的交往。总之,有相的戒律是通过繁复的礼仪、规制,使僧团看似与尘世保持一定的距离,但这些僧人的生活方式本身还是属于人间的,只不过他们的目标、戒律与世人有所不同罢了。而无相戒之下,看似持戒者是无所持,在人世间从心所欲,但其实他已经彻底回到自性中去了——风幡不动,仁者心动。
综上,传统戒律教人在尘世中实践彼岸的规范,却反而将人留在尘世间;惠能的无相戒将尘世和彼岸都化入自性,就完全落回自心中,而与人世无关了。或许在佛教义理旨趣的范围内,其实本不需要这样提问。
参考文献:
[1]魏道儒.坛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劳政武.佛教戒律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注释:
[1]唐代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所著《比丘尼钞》卷一中的问答。
[2]道宣律师语
[3]色身即肉身。
[4]另有两句是“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惠能对此二句的解释与原意相去不远,故此处不再赘述。
[5]“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坛经译注》,第95页。
[6]惟宽禅师语
[7]人间佛教由释太虚于民国期间提出并发展,要旨是佛教来解决人生问题,与世俗社会紧密联系。
附:本学期“《坛经》”课程感想
1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时间节点选修了《坛经》课程,这对于我而言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洗礼。一方面,课程开展模式的革新对于所有人都是陌生的,这无疑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沟通不畅和准备不足;可另一方面,《坛经》课程本身聚焦的佛教主题和高质量的教学讨论内容似乎又是抗疫期间的一剂精神良药,让我们能够从特殊时期“动荡不安”的生活与学业中暂时抽离出来,专注于千百年前的人文经典,这或许恰恰是佛教观念本身所承载的坚定、安宁而沉着的思想力量。
虽说限于疫情,从未能和周老师面对面交流,但周老师每次课带领所有同学开展的在线讨论仍旧取得了不逊色于传统线下教学的效果,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二:1)周老师每节课的事前准备相当充分而细致,这使得每位同学都能够及时明白课堂的任务,从而有足够多的课下时间进行预习;2)佛教思想本身相对艰深难懂,传统的面对面式交流很可能难以捕捉到经典背后隐藏的深意,而网络空间上的在线讨论则摒弃了这个缺点,提出观点的人在发言前必定经过了详细的思索才能将其撰写成文,而反驳的同学在反驳之前也往往能够有更长的时间分析正方观点的论证,从而提出更有效的论断。
作为一个已经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我以后或许很难再有机会聆听周老师的课程,但我想本学期《坛经》给我带来的思考,一定会陪伴我未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让我持续获得更多的力量。(15级哲学系闫琦琛)
2
上学期去看了法海寺的壁画和大同的云冈石窟,在被壁画和雕塑的美深深触动之余,也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限制了共情,于是便计划选一门佛教相关的课程提高一下知识水平。这学期的《坛经》其实挺出乎我意料的。它不是老师一个个讲解知识点,也没有把自己装扮得玄之又玄;相反,这门课相当地平易近人:大家一起读一本书,并且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去探讨,理解、梳理、质疑、批判都可以,真就法无定相。就像五祖弘忍一样,周老师也不会对某个具体的问题做具体的解答,只是不断地追问我们观点的逻辑及其可能导致的结果,从而让我们重新审视反省原来的想法——毕竟师度不能完全度到对岸,最后还是要靠自度嘛。
总之,《坛经》虽然听起来玄妙,但真的很适合各个专业背景的同学选修,推荐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来选这门课。一学期下来,不说悟的能力一定会多么提高,但悟的过程已经让人欣喜。(16级元培学院付昊皓)
3
最初在选择《坛经》这门课程时,我是心怀一些好奇的。我虽然不信仰宗教,但是却想了解一些与宗教有关的基本知识。这个学期是非常特殊的,基本上所有的课程都在论坛上完成,内容集中在自己的资料搜索、同学们的交流讨论和老师的点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接触到了原文文本,同时与同学的交流有了更多火花的碰撞。周老师启发我们要更多地注意文本的细节,并点明了我继续学习思考的方向。在这门课上,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品质与思考能力。(17级元培学院李明哲)
4
在学期开始时,我对于《六祖坛经》这本书并无太多了解,只是曾经听说过神秀与惠能的故事,凭着一时的好奇而选修了《坛经》这门课。受疫情影响,同学们只能在课程论坛上发帖讨论。虽然没能面对面地见到周老师,但和老师同学们的讨论依然让我受益良多。课前的准备中,我和小组成员对《坛经》文本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而到了课堂上,同学们的讨论也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而是从文字内容引申出了更多对于佛教思想的思考。周老师课上给予的指导与点播总是一语中的,发人深省。通过这门课程,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将禅学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16级数学科学学院胡明源)
5
初闻《坛经》之时,我以为凭我曾经对佛学的一点学习和兴趣,可以相对好掌握与理解这门课程,事实证明我确是看轻了佛学思想,也看轻了这本《坛经》。
作为一名“程序员”,虽然在跟课程内哲学系同学讨论时感到有些吃力,但讨论的过程却足够令我欣喜与着迷。一次次的讨论都是一场思辨,同学们努力寻找论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思考原因并指出文中的矛盾之处。这种辩论与思考是我期待中大学课堂的样子。只可惜受疫情所限,不能面对面在教室与诸位讨论,不然应该会更精彩。(18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张晋亨)
6
《坛经》是一部很有深意且值得深思的著作。不过我选择学习《坛经》课程并非站在“人能弘道”的角度,而是站在“以道弘人”的角度,即不是为了解读和发展理论,而是希望能从《坛经》中吸取智慧以裨实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人能弘道”。当然,在将这种智慧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中,对它进行解读、发展和改造是必然的。我没有用《坛经》塑造我的世界观,但是以我的世界观吸收《坛经》。我是唯物主义者,但是我试图以《坛经》思想作为一件可改造的认识自己内心和世界的工具、一种方法论,我认为这是可调和的,所以同学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自己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否与《坛经》相悖而讳选。相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了解一些类似于《坛经》承载的这种指向内在的思想,可以说是客观社会条件提出的一种必然要求。(19级政府管理学院刘泽乾)
秦沅编辑/睿清校对
通识联播
精彩依旧继续
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