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论文N个作者,这些署名学问你造么

科研经验

文献

实验

工具

SCI写作

国自然

作者:子非鱼(转载请注:解螺旋·医生科研助手)

现阶段,在科研合作遍地开花的大势之下,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独立作者论文已正在成为罕见品,一篇论文有N(N≧2)个作者已然成为学术界的一种新常态。而地球人都知道,同论文作者数一样与日俱增的,还有论文在获取各种学术和非学术利益上的权重。因而,这论文署名就成了合作者中各路人马的必争之地。

论文署名的"方向标"——论功行赏

目前通过对文章贡献程度大小来进行论资排辈已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事情。通常情况下,一作能亲自操刀进行研究项目并撰写文章第一轮草稿,多数是正在训练期间的学生。

共同一作的工作强度、参与程度和一作几乎相同,更重要的是对文章有着关键的贡献。而其他的作者要么参与了数据的产生、要么提供了相关的技术或材料。

而通讯作者(排在最后)通常由制定蓝图的导师来担任,他们不仅是负责研究项目财政的"财神爷",也是亲手修改草稿并定稿的"作家",更重要的是责任与殊荣并行:一旦论文有"问题"或者要"获奖",该作者就是联系人。

要获奖还好办,要是同行有问题,该作者首当其冲,要有能力回答,defend团队的工作。

然而论功行赏也并非万全之策。毕竟,合作者对于自己在文章中的贡献常处于一种"当局者迷"的状态,总是会主观夸大自身的贡献(Over-claimingcredit);且合作者越多,夸大贡献的现象也就越普遍。

此时,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因贡献没分配好而闹得大家不欢而散的情况也就极有可能发生。

参考文章:Manyhandsmakeoverlookedwork:Over-claimingofresponsibilityincreaseswithgroupsize

论功行赏的衡量公式

因而,学术圈中因争抢荣誉,而导致原本亲密无间的战友割袍断义、割席分坐的事儿也是屡见不鲜。譬如,年的李政道与杨振宁就因早年的论文署名顺序,以及对"宇称不守恒"理论贡献孰高孰低的争执而分道扬镳。

所以关于共同作者对论文贡献的量化分析问题,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需要构建行之有效的计算方法。

年一篇文章为共同作者学术贡献分配模式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第一和其他作者"(FirstandOthers,F&O)贡献估算公式,来评估科学论文N个共同作者的贡献。

公式中引入了调整参数α和权重β,体现了学术贡献分配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对于此公式,大家在心里膜拜下就好,不必深究。为了让大家理解该公式,下表列出1-6位作者情况下,各位作者对其文章的规范化贡献值(百分比%)。

上面提出的公式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具备统计意义情况下的计算。下一步的工作是进行实际数据统计计算,来检验团队提出的公式是否有普遍意义。

论文署名的其他影响因素

诚然,论文署名对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但鲜有人注意到,不同国家作者的署名"习惯"也略有不同。

该文章中作者首次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对论文署名的影响。他们在统计顶级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在年至年所有学术文章,并按照国家计算了单篇文章的平均作者数量。

结果发现了文化的确会影响着作者署名的行为:相比于个体主义文化(欧美国家),集体主义(亚洲国家)文化背景的科学家更倾向于考虑学术贡献以外的因素(如人际关系),而更愿意将实际贡献不大的同事或合作者列为作者。

参考文章:







































复方牙痛酊
白癜风治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55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