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号文章为什么流行ldquo参考文献
与上篇里的一样,还是在青海湖拍的(10月3号)。
今年上半年,有一家文化媒体同行被指文章涉嫌“抄袭”“洗稿”,在微博和豆瓣上沸沸扬扬。我所工作的书评也遇到过约稿被指“抄袭”。有的或许是误会、无中生有,有的就是事实。
所指“抄袭”,通常是使用或改写了一些他人原文,没有说明来源。这些“原文”不是众所周知的材料或经典,也不是公开的数据,而是原文作者付出时间整理的材料,或原创性的观点。与通篇抄袭的严重程度相比轻一些,所以,作者往往会通过这一余地为自己辩护,比如“观点是我的”或“只是引用不当”。
那么,是否可以在文末注明“参考文献”?好像是一种很规范的做法。既说明了内容的参考来源,也使文章在格式上显得严谨、完整。大概也因此,如今许多公号文章(不包括在公号上推送的学术论文)都很流行在末尾附上“参考文献”。
然而,这可能只不过是一种想象。实际上“参考文献”一不小心就会沦为门面装饰。
最根本的原因是,“参考文献”绝不是一些文献的直接罗列,如果在正文中不可检索,不能一一对应,即便格式再漂亮、再复杂也是枉然。读者无法识别到底哪些句段是引用,更别说参考自哪篇文献。这样做至少会导致这样一些结果:一是作者不提真正参考的、重合度最高的文献,而以一些无足轻重的文献罗列规避风险;二是因为文献与正文不能一一对应,反而可以正大光明“抄袭”“洗稿”,而原文作者对此还没有办法,比如你说抄袭了,Ta确实把你的文章列入了“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写作中,文献与正文对应的格式,通常是在正文中标注对应的文献编号——这是理工科论文的常用标注法。社会科学论文也有另一种,正文括号里标注作者和年代,文末文献按作者姓氏笔画或字母排序。
公号可能是为了保证文章的流畅度,不愿让标注出现在正文(即便正文标注,也能通过字号和颜色与正文区分开),也可能只是并不清楚何为“参考文献”。
公号文章其实可以更自由地说明引用。如果真要在文末列“参考文献”,不管是什么方式,能对应上正文即可。甚至,都完全用不着列“参考文献”来装饰门面,读者能识别出引用才最重要。如果作者诚实、用心,这些格式无关紧要。
退一步而言,如果参考文献真的可以避免抄袭,学术论文可就一片道德洁净了,如今的参考文献也只是现代学术撰写体例,在国内普及也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在这之前作者照样可以在正文完成引用说明。“参考文献”在学术论文中最重要的作用,可能还是让读者清楚作者是在什么范畴、何种知识链条里思考问题。公号文章很少有这一需求,而要借此彰显没有抄袭,或者写法工整、严谨,好像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有些兴趣:政治社会学、“市场-社会”关系。独撰文章刊登在《香港社会科学学报》《天府新论》《读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BerkeleyJournalofSociology和SocialTransformationsinChineseSocieties等刊物。年硕士毕业后在媒体副刊工作。
罗东或阿东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