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丨如何总结和整理学术文献

本文转自知乎作者RyeChin。

材料人编辑部Allen整理。

长文预警,但愿也是干货满满。没有配图,但只要肯看完,我觉得至少是有益无害的。

首先我觉得这个题目还是很到位的。既然要整理那必须得有可以整理的对象,如果只是一味整理学术论文本身,那就只能变成一个“学术论文的搬运工”。这没有半点意义,最多皱着眉拍着脑袋记得:我曾经似乎下载过一篇论文。这也是我曾经经历过的阶段:狂下几十篇论文,真正要读的时候无从下手。之后就越“积累”越多,“认认真真”地把学术论文搬运到了自己的文件夹,文件夹变得愈发肿胀,末了就只能带着悔意全部删掉。循环往复。

题主的题目包含了两个方面:“总结”和“整理”。总结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整理的实质其实是在归类这些被消化吸收了的知识,让它们能以最高效的方式被唤起。

我承认可能是存在捷径,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走捷径的。

总结

首先,并不是每一篇文献都需要总结的。我相信从文献检索开始的文献到最后需要读的文献中充满了筛选的过程,最后能够到达需要总结阶段的文献其实是相对少数的文献。希望我们能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因为总结海量的文献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包括用文献计量去做的分析)。所以在总结文献之前,你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边界或者标准:哪些文献是需要我去总结的。根据你自己的研究议题,对摘要、关键词、导言和结论部分快速浏览去做筛选。如果不筛选,盲目地就开始总结,那一定是事倍功半的。

其次,要高效的总结文献,你需要熟能生巧。我现在在学校的受训方式是:每周除了上课、作业外都得认真写至少篇的Critique,再增加到篇,这一个过程起初会很耗时。对于Critique的要求其实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一开始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复述形式的总结;在有了一定积累以后(你对你的研究领域有了一定认识以后)再开始批判式的总结:所有的批判都是建立在读懂和比较的基础上。为什么要比较?因为你得有一个评判的参照点啊,所以不要一上来就急着去评判。我相信只要一件事的成本够高,你就会认真对待(也有可能很快放弃,取决于个人啦)。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每周要投入很多时间去写Critique,所以会对文献的挑选、组合格外注意,在无形中也会督促你形成自己的学术脉络,为之后更好地整理打下基础。如何做复述形式的总结,可以参考:SummarizingaResearchArticle(







































皮肤病最好医院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1.html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