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献综述如何完美实现ldquo
文献综述的原则是既要“述”,更要“评”
文献综述客观上具有阐明作者的研究在学理有正当性的功用,因此,在文献综述中,作者首先不仅要勾勒既有研究传统的轮廓,还要阐述出自己所做的研究和既有研究的关系,点出自身研究的意义,所以这里就有一个对既有研究进行评述的要求。文献综述不是并且也不能是罗列文献,而必须要对文献内容加以介绍
古人讲,“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阅读文献是“六经注我”,但撰写文献综述则是“我注六经”。作者一定要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讲出文献的观点(当然,内容上要忠实于文献),这样写出来的文献综述才生动而不至于死板。有的作者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往往习惯于罗列张三说了什么,李四说了什么,并且,所罗列的张三李四说过的内容往往就是张三和李四的文章内容摘要,这样的文献综述读起来有一种明显的“未消化感”,同时还会让人怀疑作者是否真正读过张三和李四的文章。因此,文献综述要尽量做到“述”“评”结合,并且要以“述”画龙,以“评”点睛。这里我用一个例子来展示文献综述如何较好地实现“述”“评”结合
这篇文章也发表在《青年研究》的年第2期,题目是《强势普遍主义与弱势再生产——高校学生干部身份获得的机制检验》。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高校学生干部的身份获得这一现象,并检验普遍主义和精英再生产理论这两个解释哪一个合理。由于截取的这部分内容字数仅余字,且整体呈现有利于观察作者对“述”和“评”的把握,因此未做删节。一方面,从吉拉斯(Djilas,)的著作开始,社会学研究就构建了一个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庞大官僚体系的经典想象。虽然官僚干部的地位体系本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层现象(BianLogan,;郝大海,;Walder,;Whyte,;周雪光,),但他们所享有的再分配权力在社会主义国家组织体系各个层面都是相似的。可以说,再分配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实现的重要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一般社会交换行为的逻辑产物。这也是为什么倪志伟的市场转型论()所设想的各种关于再分配权力在市场化过程中日渐式微的简约命题,被边燕杰()、魏昂德()、谢宇()、奥博沙尔(Oberschall,)等一批学者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5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