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5本好书带你走进神话和民间故事的世
专业文史哲
不管到了什么年纪,总是无法拒绝神话的魔力。
翻开神话故事,便进入深邃奇幻的天地。它们是人类最为原始和粗犷的文学作品,亦是世界文明的起源。
如果说中国神话凝结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与想象,那么外国神话则是外国祖先哲思的集合。
今天的书单,就与中外神话故事有关,希望您喜欢。
01
《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
刘锡诚先生关于中国神话研究的精华汇编
当前我国关于中国神话研究领域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刘锡诚著
ISBN:-7---3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年8月
定价:.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上编论原始诗歌与神话原始神话及其类型禹启出生神话及其他山海经神话研究的拓展——读马昌仪《全像山海经图比较》陆沉传说试论陆沉传说再探葫芦与人类起源神话神话昆仑与西王母原相伏羲神话的现代流变——《淮阳神话传说故事》序九尾狐的文化内涵“东南亚文化区”与同胞配偶型洪水神话神话与象征——以哈尼族为例东巴神话的象征思维——白庚胜《东巴神话象征之比较研究》序
下编20世纪中国神话学概观民俗学神话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年10月26日在中央民族大学的讲座神话学百年与中华民族精神神话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年10月23日在中国神话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闭幕会上的总结发言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先驱——纪念蒋观云逝世90周年梁启超是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人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纪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茅盾与中国神话学闻一多的民歌与神话研究吴泽霖的洪水神话观——贵阳大夏大学的苗族神话研究神话学的新视野——读王孝廉《岭云关雪——民族神话学论集》陶阳:创世神话研究的始创者拉法格的民歌与神话理论普列汉诺夫的神话观初探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看神话资源转化的中国实践附录中国神话学百年文论要目
内容简介
刘锡诚先生是中国知名的民间文学研究者,曾长期主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整理工作。本书是刘锡诚先生关于中国神话研究的精华汇编,收集了作者50多年来研究中国神话的相关论文30多篇,内容涉及中国神话起源、特点和形式等方面,并从学术史角度回顾了20世纪以来中国神话研究的历程,升华概括了中国神话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形成的贡献和意义。在附录中,作者系统梳理了百年来中国神话研究研究成果,编制了中国神话学百年研究要目,为该学科今后研究的深入,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书是当前我国关于中国神话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锡诚(.2—),山东昌乐人。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供职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新华社、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曾任《人民文学》编辑部评论组长、《文艺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及分党组书记、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研究员,《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主编。年退休。
02
《中国民间故事史》
作为系统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第一本著作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刘守华著
ISBN:-7---0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年11月
定价:.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绪论第一章先秦两汉民间故事第一节古代民间故事的萌芽第二节先秦诸子寓言中的民间故事第三节《风俗通义》所载汉代民间故事第四节《列女传》中的“尧舜禅让”及其演变第五节《淮南子》中的“地陷为湖”及其演变第六节小结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民间故事第一节《列异传》第二节《搜神记》第三节《搜神后记》第四节《幽明录》第五节《异苑》第六节其他志人、志怪小说集中的民间故事第七节《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及其演变第八节《搜神后记》中的《蛟子》和龙母型故事第九节小结第三章隋唐民间故事(上)第一节戴孚的《广异记》第二节《酉阳杂俎》第三节句道兴本《搜神记》第四节《启颜录》第五节其他志怪、传奇集中的民间故事第六节变文中的《刘家太子传》及其他第四章隋唐民间故事(下)第一节《叶限》和灰姑娘型故事第二节《鲁般作木鸢》和木鸟型故事第三节《田章》和天鹅处女型故事第四节《望夫冈》和云中落绣鞋型故事第五节小结第五章宋元民间故事(上)第一节《夷坚志》第二节《青琐高议》第三节《稽神录》及其他第四节《湖海新闻夷坚续志》第五节《艾子杂说》和《事林广记》第六章宋元民间故事(下)第一节“蛇妻”与《白蛇传》第二节《符离王氏蚕》与神蚕故事第三节《费孝先》与《斗谷三升米》第四节《卜起传》与子报父仇故事第五节宋元话本与民间故事第六节小结第七章明清民间故事(上)第一节《耳谈》第二节《聊斋志异》第三节《子不语》第四节《咫闻录》第五节《都公谭纂》、《夜谭随录》及其他第六节《笑府》、《笑得好》及其他第八章明清民间故事(下)第一节《辘角庄》和天婚故事第二节《宝应獭妖》和老獭稚故事第三节虎故事种种第四节“宝卷”、“善书”和民间故事第五节小结第九章佛教传播与中国民间故事第一节《经律异相》第二节《大唐西域记》第三节藏传佛教和《尸语故事》第四节《佛本生经》和阿銮故事第五节“端正王判案”在中国的流变第六节“商人赎龙女”与中国的“龙女报恩”第七节小结第十章道教信仰与中国民间故事第一节《神仙传》种种第二节八仙故事的魅力第三节“许真君斩蛟”的源流第四节“仙乡奇遇”的构成与演变第五节小结第十一章20世纪的中国民间故事(上)第一节从征集歌谣到采录故事第二节民间传说故事研究的开端第三节发掘利用民间文艺的新热潮第四节民间文学事业的勃兴第五节五六十年代的民间故事采录第六节五六十年代的民间故事研究第十二章20世纪的中国民间故事(下)第一节新时期的开始与民间文学事业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第二节新故事与《故事会》第三节故事家和故事村的新发现第四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编纂第五节小结附录一民间文化学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民间故事史》(刘锡诚)附录二评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史》(谭达先)附录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与价值(刘守华)主要参考引用书目引录故事篇目索引初版后记再版琐记
内容简介
学界泰斗钟敬文先生认定本书“作为系统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第一本著作,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评价其为“一部资料性与学术性并重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全书规模宏大,苦心经营8载完成,是作者从事故事学研究40多年的心血结晶。全书除绪论外,设12章(每章57节),分别论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及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以及佛教、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故事的交融。从材料的发掘、体系建构到文本论析,都具有原创性与开拓性,且内容宏富,资料翔实,出版后深受国内外学者好评,大陆及台湾各高校纷纷选用此书作研究生教材。
作者简介
刘守华,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03
《道境与诗艺——
中国早期神话意象演变研究》寻找中国神话意象演变之道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王怀义著
ISBN:-7---6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年4月
定价:65.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目录绪论.........1第一章中国早期神话的意象性呈现......15第一节意象性:中国早期神话的艺术特征.......16第二节事象与意象:早期神话的呈现方式.....26第三节形式与意义:神话意象演变的思维基础....38第四节天人关系:神话意象演变的思想基础....48第五节本体价值:神话图像与神话意象.....58第二章神话意象向自然美的生成...69第一节作为神话研究的“自然”概念......70第二节神话意象:自然及自然物.....75第三节神话意象:人的自然性及其经验.....85第四节生命化与人格化:自然与人的互动......92第五节抽象性存在:太一神及其超自然性....98第六节自然与人文:神话意象向审美意象的转化....第三章神话意象与主题演变——以“神人阻隔”现象为中心....第一节问题的提出:观射父论“绝地天通”.....第二节神圣空间与阻隔的形成:一个历史的视角...第三节“德”:神人阻隔空间的扩大与消解....第四节图像、纹饰与造型:超越阻隔的尝试...第五节“人神阻隔”消泯的图像呈现:汉画像中的西王母及其观者...第四章神话意象与“观物取象”观的生成——以《周易》为中心......第一节对“观物取象”的传统解释.....第二节作为神学概念的“观”......第三节“物”谓“鬼神”.......第四节“器者鼎彝之属”......第五节“神道存乎器象”.....第六节“以象媚道”的伦理观和艺术观.....第七节“观物取象”神圣内涵的脱落.....第五章神话事件与“道”之展开——以《淮南子》为中心.......第一节“神”“人”“物”:“事”之产生......第二节事件之最高境界:“无事之业”.......第三节神、人之转化:个体行动与神明境界....第四节“事”“道”之关系:“以事显道”和“神道互置”......第六章神话事件与诗境之生成......第一节亚里士多德《诗学》:事件与行动、神话与诗......第二节“诗合为事而作”:早期中国诗的产生及其观念.....第三节汉诗“缘事而发”的内在机制.......第四节“诗”与“思”:事件向意境之转化.....第五节“诗可以兴”:由“事”而“境”的思维基础......第六节“兴义销亡”:神话与诗的分离.....第七章早期绘画:神话意象向艺术的转化...第一节技艺、宗教与政治:早期绘画的兴盛.....第二节图像的占有者:秦始皇与汉代诸王.......第三节秦汉绘画:“动态艺术”.....第四节两种真实:汉代绘画的内容与精神....第五节线条与颜色:构成要素分析......第六节线条与纹饰:动态形象的呈现方式.....第七节秦汉瓦当图像:神话意象的生活化...结语神话现象学的逻辑原则..第一节神话现象学:术语的使用史.......第二节神话解释学:对立面的分析.......第三节感觉经验:神话现象的生成基础....第四节神话事件:通过行动显现真理.....第五节神话意象与生命经验:唤醒机制...第六节神话现象与生活世界:建构功...参考文献......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先秦两汉时期为界,探讨这一时期神话意象演变的问题,以及这一问题与文学、艺术、哲学观念之间相互纠缠的复杂关系,厘清华夏民族审美传统得以形成的神话学基础。这一时期,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神话意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存在,虽功能、涵义等存在差别,但无可否认它们一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本载体。同时也可发现,这一阶段神话意象本身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宗教功能逐渐减弱,审美功能逐渐增强,从而形成两者之间互动发展的变动格局,推动了包括审美、艺术在内的早期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简介
王怀义,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韩国国立全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中国艺术史和《红楼梦》研究。出版《中国史前神话意象》《红楼梦诗学精神》《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秦汉卷》等专著,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04
《神话与历史论稿》
作者刘毓庆三十多年治学生涯中
关于上古神话和史学研究的一个总结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刘毓庆著
ISBN:-7---0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年5月
定价:80.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神话研究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一、五帝三王时代历史的神话化二、秦汉魏晋时代哲学的神话化三、元明时代宗教的神话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狼祖神话与中国文学中之狼意象一、北方民族狼祖神话考察二、民族文化融合中的“神狼”命运三、中国文学中狼意象意义之变迁华夏日月神话文化意蕴之考察一、“生日”、“生月”:两种文化的对撞与融合二、逐日:弑父隋结与抗争意识三、奔月:静态文明与中国文化走向中国文学中“水”之神话意象考察一、水与原始的女性隔离二、水与原始的性放荡三、水上学官与女性性隔离教育四、《诗经》之水与男女情思五、“水死”与女性之性焦虑六、牛女河汉与水之神话意象太行太岳神话系统与中国文化及文学中之精神一、太行太岳及其周边地区神话传说考察二、太行太岳神话产生的地理生态背景三、太行太岳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精神四、太行太岳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学“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一、“女娲”原貌考证二、始母神、“蛇”、“石”与生殖三、“天裂”神话的天文根据四、“补天”神话的底蕴玄武图的神话内涵及其文化意义一、论旧说之非二、玄武“龟蛇合体”的生物学根据三、玄武“龟蛇合体”的神话内涵四、龟与蛇的象征意义五、“玄武”的文化意义鲧禹神话考上古史研究太行山地区神农氏传说之研究一、先秦文献关于神农氏活动方位的记载二、汉唐以降文献记载对“神农氏太行说”的支持三、炎帝神农氏与太岳之野四、太行山地区神农氏传说信印及相关民俗五、太行山地区生态环境与粟作农业考古发现黄帝族的起源迁徙及炎黄之战的研究一、黄帝与少典及北狄二、黄帝与有熊、轩辕及昆仑三、黄帝族的早期活动地望及东迁路线四、炎黄之战的性质及战争发生地的考证炎帝族的播迁与四方岳山的出现一、太岳二、吴岳三、华岳四、南岳五、中岳六、岱岳七、北岳陶寺遗址对接历史的可能性及其难题一、关于陶寺遗址族属问题的分歧二、陶寺遗址归属上的难题三、据《尧典》“四仲中星”对尧年代的重新认定四、考古、历史对接中的错位与“打结理论”五、陶寺遗址与尧都传说重合所引发的思考山西长子县尧及丹朱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方志、碑刻中关于尧及丹朱与长子关系的记载二、长子关于尧及丹朱的遗迹与传说三、关于长子特殊民俗的民间诠释四、尧与炎帝关系的民间传本与文献的重合五、文献对于“朱封丹陵”民间传说的支持六、文献对长子陶唐村尧栖地传说的支持七、尧、朱传说与文献的重合所引发的思考周族起源与迁徙考一、对旧说的检讨二、周族源于甘肃北部三、周族迁豳的路线文王之死献疑宏观历史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一、次疑古思潮二、第二次疑古思潮三、第三次疑古思潮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商业革命浪潮及其启示一、战国商业浪潮与黄金、铜币二、宋代商业革命与白银、纸币三、现代商业革命与纸钞、电子卡四、历史的启示民族文化的三次大交汇山西地方文化研究山西的历史定位与文化的内在结构陵川万年岩画考察记吉县女娲岩画考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30多年来关于神话和历史研究的论文选集。有少部分文章未曾发表。关于神话研究,作者经历了由西方理论指向的方向回归到中国传统学术体系的过程。从最初将神话作为初民观念形态的研究,到“神话是一种思维形态和叙事形态而非文化形态”结论的提出,反映了作者舍弃概念回归事物本身的学术经历与研究思路。通过对论文的倒时序排列的方式,以反映学术历程,并诉述自己三十多年的研究体会: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学术只有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本位上,才能生机。关于历史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12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