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社快速设计原理教程middo

《快速设计原理教程》

第一章关于“快速设计”

一·流水别墅的“神话”

图1-1-1流水别墅地形图

图1-1-2流水别墅平面图

“在年的9月,我父亲在(美国)中西部出差,安排了去塔里埃森看看莱特对于这个乡间别墅有什么想法。其间的几个月有来往通信但没有图纸。莱特收到了一份为瀑布所占据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上指示出了巨石和树木;他反复地琢磨他的想法。刚好在我父亲到达之前,莱特做了“流水别墅”概念的第一份草图,着手准备最初的平面和立面。选择了一块高大的巨石将他的设计锚固于其上,莱特把主要空间甩了出去:向东是主入口,向南是大房间扩展至瀑布之上,向西是厨房,向北是楼梯与门厅。”

这是小考夫曼(EdgarKaufmann,Jr.)在其所著《流水别墅》(Fallingwater)一书中描述莱特为应付委托人“突击检查”的一次“赶图”经历。莱特(FrankLloydWright)在那份赶出来的草图中确定了流水别墅的大部分重要内容,这个故事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中被传为佳话,甚至是神话。

图1-1-3流水别墅地形

图1-1-4流水别墅外观

莱特真的在那几十分钟里开始并完成了他的设计吗?这是一种魔法般的神奇,还是暗藏着魔术式的障眼法?莱特借助了什么强大的参照或辅助,还是他的思维速度原本就天赋异禀?莱特所有的设计都这么快么?提高速度不会付出降低设计质量的代价么?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回到小考夫曼的叙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在下手设计之前,莱特有几个月的时间,尽管这段时间没有形成图纸;

2.莱特反复琢磨他的想法;

3.“莱特把主要的空间甩了出去”——这一点非常重要!

4.最后,是小考夫曼的叙述之外的常识:流水别墅内部的“流动空间”、外部体量的水平与竖直、甚至建筑凌驾于瀑布之上的图景,都是流水别墅设计开始前就已经存在了的。

图1-1-5日本浮世绘中的“流水别墅”

如果我们把莱特设计流水别墅的过程当做“快速设计”的样板,那么,上述几点,就是“设计”得以“快速”的重要条件。

二·关于“快速”与“设计”

图1-2-1快速设计草图

关于“设计”,在建筑学领域内的理论卷帙浩繁,如何将设计做好,是本书不必、也是本书没有能力讨论的问题。

本书主要讨论有关“快速”的问题。如果所谓“快速设计”,只是在一般设计的基础上断然消减设计时间,那么,当历时数天、数月甚至数年的设计被压缩至几个小时,其设计的结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一方面,设计的结果是否卓越,不是由设计时间长短所衡量的,否则就不会有流水别墅的神话;另一方面,卓越的设计一定需要经历深思熟虑的过程,而思虑,是需要时间的。这似乎非常矛盾。

那么,关乎这对矛盾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

如果思虑的环节不可缺省,那么这些思虑的时间,是花在设计开始之前,还是之后?这是让“快速设计”得以成立的核心问题!

图1-2-2快速设计草图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快速设计”操作的两个关键要点:

要点1:在设计开始之前,对具有普遍性的设计问题进行持久的、尽可能深刻的思考;

要点2:在设计开始之后,迅速在此前的厚重思考与刚拿到手的设计条件之间建立联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尽可能多的思考呈现于设计之中。

本书将集中讨论“要点2”的问题。

三·“快速设计”的背景

图1-3-1“水晶宫”外观

图1-3-2埃菲尔铁塔

“水晶宫”与埃菲尔铁塔都是使用预制构件快速组装的经典作品,都出自工程师而非建筑师之手,大幅提升的建设速度对当时的建筑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快速设计”的时代背景

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手工业开始全面转向机器工业。之前,建筑一直代表着各时代手工艺水平的最高成就,而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建筑所面临的挑战却空前严峻。

从生产制作的角度上看,多数产品都可以被轻易地放上流水线,如何将建筑这种庞然大物放上去?这需要先将建筑中可独立的要素进行拆分,不仅要在功能上分类,还要在工序和工艺上分类。建筑要素系统的标准化和定型化,不仅是工业生产的诉求,同时也是研究“快速设计”策略的重要前提。于是在那个时代,像“水晶宫”、埃菲尔铁塔那样的工业奇观迅速拔地而起,挑战着人们对建筑规模和建造周期的认知极限。

图1-3-3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施工现场

现代主义建筑的理想之一,就是将建筑放上流水线。路易斯·康设计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采用预制混凝土结构构件组装而成,是对这一理想的卓越尝试。

从设计的角度上看,问题不只是如何将建筑要素放上流水线,还在于如何让标准化的产品适应各种不同的设计条件。这需要有既能适应标准化生产、又能灵活满足具体设计要求的设计策略——毕竟,批量化的生产节奏,一定要有批量化的设计节奏与之相匹配。后面讲到的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多米诺”,正是这种策略的伟大典范。

“快速设计”的学术背景

图1-3-4勒-迪克的音乐厅设计

勒-迪克是“结构理性”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设计以建筑的结构模式为起点,在音乐厅设计中,结构中承压构件、承弯构件与承拉构件的区分非常明确。

图1-3-5勒杜,欢愉之屋

勒杜的设计追随严格的几何法则,在这里,建筑并没有呈现出结构、功能等建筑要素带来的改变,建筑形式中保留了更纯粹的几何特征。

社会化大生产之所以能加速生产周期,不仅依靠那条永无休止的流水线,也依靠着空前细化的学科分工。

在建筑学专业中,结构、材料、空间、设备、家具、环境、文化等各类建筑相关的问题都被重新划分学科后得到了更专门的讨论。一时间,“结构理性”、“功能主义”等视角独特又逻辑明晰的建筑思想层出不穷。

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当各种可独立的问题纷纷被“剥离”之后,“空间”,这一对于当时而言既古老又陌生的概念凸显出来;尽管这一概念存在于古往今来的一切建筑之中,却从来没有像此刻这般醒目。

从“现代主义四大师”——事实上尚可远溯至勒杜(Claude-NicolasLedoux)和布雷(Etienne-LouisBoullée)——到二战后的几代建筑师前赴后继的以“空间”为核心的卓越实践,加之从迪朗(Jean-Nicolas-LouisDurand)经由维特科威尔(RudolfWittkower)到“得州骑警”(TexasRangers)的几代理论家、教育家,将“空间”问题不断提纯并借之打造出一套系统的设计教育体系,那套适应现代建筑要求的设计策略终于成熟起来了。

图1-3-6a布雷,牛顿纪念馆外观

图1-3-6b布雷,牛顿纪念馆剖面图

布雷的设计从空间体量上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几何纯粹性,如牛顿纪念馆设计更多的基于案头上的推敲,将建筑空间进一步从其他建筑问题中“萃取”出来,可谓开建筑空间纯粹化之先河。

总之,所有这些前人的思考,都可以成为我们设计前的思考,而他们将这些思考倾注于设计的策略,也一定能帮助我们实现“快速设计”的目标。因此,我们接下来所要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关乎“空间”的——空间的功能意义以及空间的表现意义。

图1-3-7维特科威尔,帕拉蒂奥的十二种平面

维特科威尔以对帕拉蒂奥的一系列住宅设计进行了类型化分析,这是借用现代主义的纯粹空间视角,对历史名作的成功追溯。

图片来源

图1-1-1~图1-1-5:EdgarKaufmann.FallingWater—AFrankLloydWrightCountryHouse.NewYork:AbbevillePress

图1-2-1,图1-2-2:[美]保罗·拉索.图解思考.邱贤丰,等译.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图1-3-1~图1-3-3,图1-3-5,图1-3-6a,图1-3-6b:网络

图1-3-4:[美]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王俊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图1-3-7:沈克宁.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沈克宁.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朱雷.空间操作——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及教学研究的基础与反思.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美]保罗·拉索.图解思考.邱贤丰,等译.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瑞士]W博奥席耶.勒·柯布西耶全集,第7卷.牛燕芳,程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美]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美]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王俊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美]彼得·埃森曼.彼得·埃森曼:图解日志.陈欣欣,何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美]戴维·B布朗宁,戴维·G德·龙.路易斯·I康:在建筑的王国中.马琴,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美]戴维·拉金,布鲁斯·布鲁克斯·法伊弗.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大师.苏怡,齐勇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JohnHejduk.MaskofMedusa.NewYork:RizzoliInternational,Inc.,

13.EdgarKaufmann.FallingWater—AFrankLloydWrightCountryHouse.NewYork:AbbevillePress

14.WernerBlaser.MiesvanderRohe—TheArtofStructure.Berlin:Birkhauser,

15.PeterCarter.MiesvanderRoheatWork.Phaidon,

更多《快速设计原理教程》节选,可以点击下方的链接访问喔!

建筑学社

快速设计原理教程·节选

自序前言

推荐阅读

建筑学社

快速设计原理教程实战文章目录

建筑学社

快速设计原理教程·节选

第二章名作中的快速设计策略(2)

建筑学社

快速设计原理教程·节选

第二章名作中的快速设计策略(3)

建筑学社

快速设计原理教程·节选

第二章名作中的快速设计策略(4)

喜欢本文请与朋友分享

阅读精选文章请回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73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