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支架开发儿童言语智能

文/瞿涛

摘要: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在建构人的大脑。表达是表达者与接受者之间运用背景知识,基于交际目的,针对具体语境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课堂教学的高级形式往往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去充分经历言语智能获得新发展的建构过程。思维是表达的核心推动力。学习支架是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支持工具。支架运用在儿童言语智能开发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支架儿童表达建构言语智能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主要由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空间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组成,每个人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该理论在世界范围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所谓语言智能,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能够把言语思维、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也就是说,语言智能包括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其中,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思维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言语是人类通过高级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者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符号系统,同时又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是个人讲话或写作的行为与结果。

就语文学习而言,既要学语言,又要习言语,且以言语习得为归宿。言语智能的开发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思维活动是在大脑中完成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言语智能开发缺抓手、不落实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高级形式往往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去充分经历言语智能获得新发展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学生拥有打开的心态、在场的状态和成长的姿态,要想实现真实表达、清楚表达和适切表达的愿景,达成开发儿童言语智能的目标,学习支架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学习支架是从西方引进的一个概念,原本是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的脚手架,却是能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支持工具。学习支架的种类很多。按功能分,有程序支架、概念支架、策略支架和元认知支架。按表现形式分,有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向导支架、解释支架、图表支架、提示支架、活动支架、情感支架等。不同的支架有不同的功用。概念支架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程序支架提供过程指南,策略支架提供方法选择,元认知支架进行思维管理与反省。教师要根据理解、模仿、体验、实践、具象、抽象、内化、创造等需要合理选择和搭建与之匹配的支架。

一、创设语境支架,激活言语经验,唤醒表达冲动。

因为母语学习的特殊性,儿童在学习表达之前均有口语表达的经验。只要给出语境,给出表达任务(表达什么),就会知晓表达对象(为谁表达),明确表达目的(为何表达),进而催生出原生态的话语形式。语境的意义在于唤醒。可以有图片形式的语境支架,也可以有语言形式的语境支架,还可以有图文结合的语境支架。

在低段,可以用图文结合的语境支架。例如,表达课《我的爸爸妈妈》,通过两个卡通人物的对话搭建起图文结合的语境支架。第一幅爸爸喝水图:“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帅。”第二幅父子游玩图:“爸爸常常带我去公园。”第三幅爸爸开心图:“爸爸像开心果一样快乐。”第四幅爸爸花脸图:“爸爸有时也会做傻事。”第五幅卡通人物对话图:“你爸爸真棒啊!你想认识我妈妈么?”“好啊好啊,你说说看。”第六幅妈妈唱歌图:“我妈妈是个歌唱家。”第七幅妈妈照镜图:“我妈妈最喜欢照镜子。”第八幅卡通人物对话图:“我也想夸夸自己的爸爸妈妈。”由这八幅图组成的语境支架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妙用。第一,儿童视角,人物卡通。根据一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谋眼缘。尽力让儿童一见钟情,爱上学本。第二,贴近生活,诱发联想。图中全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儿童感到亲切熟悉,迅速进入在场的状态,表达冲动一触即发。第三,句式典范,坐一望三。给每一幅图搭配的句子都是精心安排的结果。在介绍爸爸妈妈时,用了“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三种常见句式。这几个句子,也被铺垫成了隐在的学习资源。第四,蕴含情感,温暖自在。表达内容来自家庭生活,无论色彩、画面还是语言都要选择温暖的基调。因为温暖本该是儿童应有的精神底色。

在语境支架的作用下,儿童的表达欲望被激活了,原生态的表达喷薄而出。无论语言规不规范,精不精彩,都是已有认知与方法经验综合作用的结果,都是源自心底的声音,是最自然、最真实的表达。借此,可以迅速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而捕捉最近发展区,明确如果要进一步提升表达效果,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帮助。

在中段,可以采用语言形式的语境支架。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是第二学段的最后一次习作,教材没有限制文体和主题,让学生自由表达想写的内容。这样的编排,意在调动学生已有的表达方法与经验,遵从自己内心的表达需求,去经历表达的过程,体验表达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3~4年级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并学习修改习作,增强习作自信心,分享表达的快乐。《鼠小弟的小背心》原本是一个绘本故事,老师只提供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让学生调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创编童话故事的经过。运用对话写清楚朋友找鼠小弟弟借背心的情节,找准学习起点。在交流与分享中,顺学而导,学习合理运用提示语提升表达效果。

教师讲述故事的开头,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把学生快速带入故事情境:“春日的阳光轻抚着森林的每一片草地,鼠小弟穿着漂亮的小背心赶赴朋友的约会。他一出现就成为全场的焦点,大家都想象着自己穿上也一定漂亮。于是,他们纷纷向鼠小弟借背心。鼠小弟一次又一次把背心借给朋友,最后,漂亮的背心变成了一条长长的带子……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创编童话故事。”

在高段,可以用问题形式的语境支架。例如,在口语交际课,通过提问“生二孩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就可以点燃学生的表达激情。

二、搭建程序支架,明确任务路径,学习系统关照。

交往哲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交际学、传播学和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写作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运用背景知识,基于交际目的,针对具体语境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思维是表达的核心推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教授认为,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在建构人的大脑。人的大脑发展需要20多年的时间,一个人优秀与否,不仅仅取决于现在。脑的建构是先天基因和后天经历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些区域突触的优化主要取决于幼儿早期的经验,成人的大脑突触要少于儿童,减少的过程也是塑造脑的过程。

虽然我们无从知晓现在的儿童未来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但是我们要着力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些方法和策略终将成为忘记一切所学之后剩下的东西。而这,在爱因斯坦为纪念美国高等教育周年发表的演讲中,被称之为教育。

真实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任务驱动是实施真实写作教学的重要策略。如果说,每次表达实践的终极任务是建成一座语言大厦的话,指引我们如何一步一步去完成任务的方法与路径就是建设这座大厦的施工图。而这张施工图是以系统思维作基础的。

程序支架能够通过导向、图表、提示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完成表达任务的思路。当这个思路开始建立的时候,就是儿童的系统思维被开启的时候。当某些思维方式被不断强化,属于个体的思维习惯便会逐渐形成。

比如,低段实用文写作《爱的卡片》教学中,可以搭建程序支架“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还要提供下位支撑。“想一想”主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这张贺卡送给谁?”二是“为什么要送?”第一个问题意在建立读者意识,第二问题则是要学生明白表达目的。通过“说一说”可以明晰想表达怎样的祝福。“写一写”要







































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3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