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潇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应用
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应用
——基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文献的实证研究
郭翠潇内容摘要:
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的篇文献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文献类型、时空分布、作者及研究机构、所载期刊、关键词、译介源流、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民族、分布地域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用量化和可视化方法展现了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应用状况。
关键词:口头程式理论译介本土化实践计量分析
口头程式理论(oralformulaictheory)是口头诗学(oralpoetics)的核心理论,由哈佛大学古典学学者米尔曼·帕里(MilmanParry)和阿尔伯特·贝茨·洛德(AlbertBatesLord)师生共同创立。帕里和洛德吸收了语言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念和方法,以古希腊文学和前南斯拉夫史诗为研究对象,力图阐释口头诗歌的创编规律和传播过程。该理论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创立以来,不但在美国民俗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全世界众多传统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这一理论“已经决定性地改变了理解所有这些传统的方式……为开启口头传统中长期隐藏的秘密,提供了至为关键的一把钥匙。”[1]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的汉学家和在美华人学者率先将口头程式理论应用于中国文学研究,如傅汉思(HansH.Frankel)对《孔雀东南飞》的研究[2];王靖献(C.H.Wang)对《诗经》的研究[3],AlsaceYen对明代话本小说的研究[4]。20世纪80年代,这些论著首先引起了中国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领域学者的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白癫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