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悄悄话那些禁止出境的文物

开栏语

从去年开始,电视荧屏上刮起了一股“考古文博”热潮,《国家宝藏》、《如果文物会说话》等节目的热播,引起了公众对文物的强烈兴趣。两档节目的共同点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讲述文物故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顺应这波潮流,缪斯也推出了全新栏目《文物悄悄话》,试图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文物,与他们分享文物背后的故事,为他们解读文物的价值与魅力。

在文物选取上,小编选择为大家介绍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这三批文物总共件(组),他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文化等价值,更因为珍贵脆弱而被禁止出境展出。选择这些文物,就是要告诉孩子,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什么是“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文物出国(境)展览日益繁荣。但是也由此加大了文物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对文物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对此,国家文物局根据地方文物部门和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确定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重要文物共64件(组)。

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年6月26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其中37件(组)一级文物自即日起禁止出境展出。

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94件(组)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含青铜器、陶瓷、玉器、杂项等四类。

为什么会有“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出境展览本是一件好事,可以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但出境展出的繁荣发展也会增大文物受损的风险性,对文物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出境展览对长途运输、安保措施、展出方的硬件条件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对文物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如数月前中国兵马俑在美国展出时被掰断手指一事,就是美方安全管理存在纰漏所致。

此外还有些文物因为自身过于脆弱,本就不适于出国展出。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禁止它们出境是必要的举措。

在美国费城被掰断手指的兵马俑

好了,让我们进入主题,一起来认识今天这件有趣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吧!

(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

文物档案: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

葬具

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大缸看起来微微泛红色,因为它的材质是夹砂红陶,是用泥条盘筑法手制而成的。它的腹部很深,整体呈一个圆筒形,口沿下方有四个突出的鼻钮。外壁有一幅彩绘图像。画面左侧是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双腿绷直,圆圆的眼睛睁得大大的,长长的嘴下面衔了一条大鱼。画面右侧竖立着一柄巨大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缠绕着编织物,还有“×”样的刻划符号。

整幅画面非常形象生动,特别是白鹳和鱼的动作神情,极其富有生气。鹳的身体微微后仰,姿态挺拔,颇有耀武扬威的感觉。而鱼则尾巴低垂,好像已经投降的样子。两者一大一小的两只眼睛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还带出了一点幽默的效果,是不是和现在的漫画有点相似呢?

“大眼儿瞪小眼儿”,是不是很呆萌?

这件陶缸有将近半米高,这么大的体型,是用来装什么的呢?说起来有点吓人,它是用来装尸体的!彩绘陶缸属于仰韶文化瓮棺葬具,主要作为成人葬具来使用。多数的陶缸上是没有图案的,和这件文物一起被发掘出来的12个陶缸和尖底瓶也都是素面无纹。为什么只有它特殊呢?

据专家推测,这件陶缸是氏族首领的葬具。白鹳是首领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鱼是敌对氏族的图腾。石斧则象征着权力。首领生前率领白鹳氏族击败了鱼氏族,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把首领的英雄事迹画在他的瓮棺上。所以这是一件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文物,彰显了首领的赫赫战功以及后人对他的尊敬与怀念,富有纪念意义。

文物价值:中国最早的国画

它被列为禁止出国(境)文物,仅仅是因为纪念价值吗?不是的。这件文物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是“中国最早的彩陶画”、“中国最早的国画”、“中国画的开山鼻祖”!

我们把图案局部放大,能看到石斧和鱼是采用“勾线”画法,先用流畅的黑色粗线条勾勒出轮廓,再在其中填充色彩,犹如后代中国画中的“填色”画法。

而白鹳则没有预先勾勒轮廓,而是直接用白色涂抹出身体,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技法。

由于这幅画具备了一些中国画的基本画法,它被视为中国画的雏形。

除此之外,它还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从民族艺术而言,它证明了我国先民很早就成功掌握了点、线、面的艺术表现方法和绘画法则,整个器皿和构图展示出一种较强的民族时代精神与艺术魅力。

从科学角度而言,先民很早就能够把黏土经水湿润,捏成一个形状,在上面画画,晾干之后烧成陶器,整个工艺流程掌握得既熟练又恰到好处,展示了先民开发大自然,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发明的科技水平。

文物故事:几经辗转的入藏经历

李建安先生是第一位发掘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人,他是汝州市纸坊乡纸南村第十村民组人,在公社文化站任文化干事,参与过考古发掘,对文物工作有一定经验。

年春节初八的早晨,李建安偶尔从乡民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该村苹果地发现了不少红陶片。他迅速赶往现场。经过一天半时间的精心挖掘,挖出了13个陶缸和尖底瓶,其中只有第12个陶缸上有鹳鱼石斧的图案,其余的都没有任何图案。他把这13个陶器,运到自家的院落里,这便成了13个陶器出土后的第一个落脚点。

在清理中,他发现陶缸和尖底瓶里装的是土和人骨头。家人知道后,觉得这些陶器放在家中晦气,要求他马上送走。无奈之下他用架子车把这13个陶器运到他的办公室,这是13个陶器的第二个落脚点。

现在汝州计生委工作的谭国强,当年也在纸坊公社上班。他看到其中一个陶缸上有鸟、鱼、石斧图案时,问道:“你弄这些玩艺这么下功夫干啥哩,能值几个钱?”李建安激动地告诉谭国强:“这里的东西可是国家的宝贝,不是值几钱的问题!”当时人们普遍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批陶缸的珍贵性。

后因人事调整,他和13个陶器也随之搬往公社大院的另一间办公室内,这是13个陶器的第三个落脚点。在此期间,李建安曾多次与原临汝县文化馆联系,请求早日把这些文物妥善安置。但是由于当时临汝县考古工作比较滞后,工作人员对陶器的有关知识了解甚少,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此事拖了又拖。

时隔两年多后,李建安的请求终于有了结果,陶器得以入藏原临汝县文化馆,这是13个陶器的第四个落脚点。

年灯节的前几天,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命运出现了重大转机,一个重要人物发现了他的价值,他就是时任郑州市文联主席的张绍文先生。一天,张绍文先生与侄子张天庆一同到文化馆访友。进入文化馆大院,他一眼就发现了摆放在院中的彩绘陶缸。张绍文当即告诉文化馆工作人员:“陶器上面的画太有价值了。”他当即找人进行了拍照,又命张天庆进行描摹,并当场命名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到郑州后,张绍文分别向有关部门领导作了汇报,并撰写了一篇题目为《原始艺术的瑰宝------记仰韶文化彩陶〈国宝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论文,成为第一个发现“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巨大价值和进行研究的人。

年10月28日,河南省专项调查组进驻临汝县,调查组的成员有省博物馆的汤文兴、县文化馆的张久益、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晋明德等人。调查结束后,由汤文兴同志执笔,撰写了一份署名“临汝县文化馆”的《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

这两篇文章均刊登在《中原文物》年第一期上,正是这两篇文章奠定了“鹳鱼石斧图”的研究基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被紧急上解至河南省博物馆,这是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出土后的第五个保管点,继而荣登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之神圣殿堂。这是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出土后的第六个保管点,至此也成为现在的最终存放点。

国宝“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收藏始末可谓是历经波折。如果不是被有文物保护意识的李建安先生发掘并妥善保管,也许这件国宝已被损坏,或依旧沉睡于地下;如果不是张绍文先生慧眼识珠,它的价值也难以被人们发现并重视;如果没有调查组的基层文物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这件国宝也不会来到国博这样的平台享受来自世界的瞩目。这一段曲折的经历告诉我们,文物保护不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工作,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是我们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

第一期《文物悄悄话》就到这里啦,对我们的新栏目有什么建议请多多留言!下一期是萌萌哒的陶鹰鼎哦~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国家博物馆:chnmuseum.cn

2、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编:《中国文物大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年。、

编辑:王雨夙

Mua~

本文转自缪斯博物

国际博物馆杂志

推送关于博物馆的一切(^ω^)

ID:museumi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
湖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2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