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后,我的乖宝宝怎么变成了熊孩子
麻张张朋友家的孩子欢欢,
十分听话乖巧,
除了性格有点内向,
简直就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上周欢欢因为疝气接受了全麻手术,
最近这一周以来,
欢欢妈妈发现手术前她的“乖宝宝”
手术后却突然变成了“熊孩子”!
脾气变得十分暴躁,
他开始不好好吃饭,
晚上睡觉不老实,还会经常尿床!
欢欢妈觉得把她的“乖宝宝”带走的凶手
可能就是“全身麻醉”!
医学上,我们把这种情况,
叫做术后不良行为改变(BPOBCs),
可以表现为术后焦虑、进食和睡眠障碍
(失眠、不睡、噩梦、夜间易醒哭闹)
还有遗尿、脾气暴躁、
怕医生、怕黑和不听指令
研究表明,
患儿术后不良行为发生率高达50%,
短期的术后不良行为改变
会影响患儿术后恢复,
延长住院时间,
有一小部分患儿可以不良行为
可以持续1年或更久,
可能影响
患儿长期的情感和认知发育。
哪些孩子比较容易发生术后不良行为改变呢?
最新的研究发现,
年龄越小、男孩、性格内向、
父母术前术后过度焦虑
都可能是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高危因素,
而泌尿生殖系统的外科手术
(比如疝气、隐睾、鞘膜积液手术)
造成的术后不良行为发生率
远远高于耳鼻喉手术的发生率
(比如中耳炎、扁桃体、腺样体手术)
可能和手术部位疼痛有关。
那这个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机制是什么呢?
相关的机制至今都不清楚,
科学家们推测这可能
和麻醉、手术及术后疼痛有关
最近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
七氟醚/氧化亚氮吸入麻醉的患儿,
比全凭静脉麻醉下手术的患儿
术后焦虑的发生率更高,
发生术后不良行为的时间也更长。
遗憾的是,
因为机制不清,
所以目前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地预防
术后不良行为的发生!
术后不良行为的预防关键,
在于麻醉医生、外科医生、护士及家长
的早期预防和早期发现。
麻醉医生可以做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药物干预
(比如右旋美托嘧啶)
减少孩子术前等待时期的焦虑,
也可以有效降低孩子术后躁动发生率。
1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
麻醉诱导期父母的陪伴,
或者播放视频转移注意力,
都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孩子术后不良行为发生
关于麻醉类型的选择,
静脉麻醉药物优先于吸入麻醉药物
还可以尽量复合神经阻滞麻醉
减少术中全麻药物的应用,
同时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对于长时间的手术,
我们还可以加强监测,
调整麻醉药物用量,
保证循环稳定和足够的脑灌注,
提前预警不良事件发生等等
家长朋友们也要注意
术前术后对孩子的心理干预
及时疏导孩子在术前术后的焦虑心理,
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
避免表露焦虑情绪。
总之,预防术后不良行为改变,
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VideoDistractionandParentalPresencefortheManagementofPreoperativeAnxietyandPostoperativeBehavioralDisturbanceinChildren: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Kim,HyuckgooMD;Jung,SungMeeMD;Yu,HwarimMD;Park,Sang-JinMD,PhD,AnesthesiaAnalgesia:September-Volume-Issue3-p–
2.Arepostoperativebehaviouralchangesafteradenotonsillectomyinchildreninfluencedbythetypeofanaesthesia?:Arandomisedclinicalstudy.Stipic,SandaStojanovic;Carev,Mladen;Kardum,Goran;Roje,Zeljka;Litre,DamiraMilanovic;Elezovic,Neven.EuropeanJournalofAnaesthesiology(EJA):May-Volume32-Issue5-p–
3.KainZN,MayesLC,O’ConnorTZ,CicchettiDV.Preoperativeanxietyinchildren.Predictorsandoutes.ArchPediatricsAdolescMed;:–.
原文内容来自:
“麻醉医生张立民”
改编整理:麻小璐
知麻糖:超有趣的医学科普漫画!
揭秘手术室|菜鸟病人必读宝典
手术后我的记忆力下降了,是因为麻醉吗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好治疗么控制白斑发展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