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贵州省委决策咨询博士高端论坛论文选
贵州乡村旅游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效应研究
——以黔西南州为例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钟君
摘要:乡村旅游被认为是西南贫困地区有效的脱贫路径。本文以贵州黔西南乡村旅游为例,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研究发现乡村旅游服务就业人员对农业发展贡献大,每增加乡村旅游服务就业人员1%,农业产值增加0.34%,贡献效应大于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但是旅游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中却发现,乡村旅游就业人员对全州旅游收入增长贡献不明显,固定资产投产对旅游业收入贡献较大,呈现边际回报递增趋势,其原因是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农民利益被边沿化,旅游服务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关键字:乡村意向;农旅融合;利益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
西南喀斯特岩溶地区是全国最为严重的两个贫困地区之一(另一个是西北的陕甘宁黄土高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11个连片特困地区,西南地区占了6个(秦巴山区、六盘山区、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而一直以来无论是学界还是公共部门都认为“造血式”的扶贫是最有效的扶贫形式。其基本的路径一是要帮助贫困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获得参与市场竞争机会;二是要依据现有条件找到贫困人口“最容易参与”,离贫困人口“最近”的产业;对贫困地区来说要根据该地区每一时点给定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所要发展的产业和所要采用的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林毅夫,)。最益脱贫产业国内学者(张萃,李小云,钟君)研究发现贵州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减贫效应较大,第二产业的减贫效应较弱。贵州省也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减贫战略,而实际效果如何呢?本文以贵州“益贫产业”发展为背景,以农旅结合纽带——乡村旅游理论为核心,分析乡村旅游服务就业人员对农业产业和旅游收入的影响,评价乡村旅游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果,为进一步优化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政策建议。
一、乡村旅游对农业发展带动理论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乡村性
乡村旅游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二战以后农业旅游成为非常大众化的旅游项目。上世纪九十年代,农业旅游在我国开始出现,年国家旅游局出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标志农业旅游正式受到国家层面的治白癜风哪里好那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1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