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一个被视为明朝末年救国希望的大臣

北京皮肤病专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079.html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明朝的皇帝大多数都是疑心病比较重的,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到明朝末年的明孝宗,他们连自己亲手提拔的大臣都不信任。

明朝并不是因为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不思朝政,奢靡无度而导致亡国的。相反,这位皇帝却是出人意料的励精图治,他还有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来辅佐他处理朝政。

朱由检很听他的话,但是这位大臣的下场并不是很好,最终战败而死。即使有贤明勤政的君主和有才能,为国战死沙场的大臣,却依旧不能阻止明朝走向灭亡。

一、杨嗣昌从无名小卒到权倾朝野

1、皇帝欣赏杨嗣昌的忠义

杨嗣昌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便寒窗苦读,通过科举入朝为官,先后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此时宦官魏忠贤掌权,把握朝政,杨家父子不愿与魏忠贤同流合污,便返回家乡归隐山林。

宦官魏忠贤被皇帝处置之后,杨嗣昌才重新入朝为官,他的父亲也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但是却因为一次安抚流寇的失败,差点被皇帝赐死。

杨嗣昌不愿看到一心为国的父亲被处死,便三次写下血书,表达了强烈的愿意代替父亲受死的意愿。朱由检被杨思昌感动,下令赦免他的父亲,还提拔杨嗣昌出任官职。

2、杨嗣昌受到重用

杨嗣昌和朱由检两人一见如故,杨嗣昌也成为了朱由检的心腹大臣,一路提拔杨嗣昌。杨嗣昌也非常感恩朱由检的提拔,尽心尽力的辅佐朱由检处理朝中事务,朱由检经常夸赞杨嗣昌有才能,甚至多次表达与杨嗣昌相见恨晚的遗憾。

此外,杨嗣昌一心报国,大公无私,清正廉明的品格,深受朱由检的宠爱,最重要的是杨嗣昌不参与任何党争。

尤其是在魏忠贤一党被清除掉之后,朝廷的政局发生了变化,动荡不安,朱由检觉得自己无法稳定朝政。此时杨嗣昌的出现,使得朱由检有了可以信任和重用的大臣,所以对他更加偏爱。

二、一心为国的杨嗣昌却被大臣们弹劾

1、杨嗣昌的三点建议

杨嗣昌是一位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有用之臣,但是却因为向后金求和的主张被大臣们弹劾。杨嗣昌兵败身死后,世人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杨思昌向后金主动求和的主张是从国情出发,站在百姓和帝王的角度上提出的,可是当时迂腐的官员们却并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觉得主动求和,让他们失去了尊严。

杨嗣昌担任兵部尚书时,为了剿灭余匪,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为了稳定国内局势,必须先确保国家周围环境的安定,他主张向后金求和。

保证外部环境的稳定,修养生息,发展国内的经济,有了足够的实力之后,再与清军开战。其次,他主张先要发展农业,拥有足够的粮食,之后再招募青壮劳力进入军队,大量的囤积粮草和兵马。

最后,杨嗣昌建议围剿国内流寇,保证百姓的平安生活,百姓生活幸福安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杨嗣昌的三个建议并没有实现。

2、杨嗣昌被弹劾,兵败身死

杨嗣昌为了尽快结束剿匪任务,选择了招抚那些流寇,此时的明朝并没有足够的粮食物资继续与那些国内的流寇周旋,所以所以朱由检便同意了杨嗣昌的招抚策略。

但是国内的农民军并没有被安抚,反而率领军队再次杀出重围,此时的情况已经完全脱离了掌控。

其次,杨嗣昌对后金谈和的主张也受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大臣们纷纷弹劾杨嗣昌,认为他不顾民族的气节,因此朱由检被迫放弃了与清军合议的念头。

为了维持王朝的稳定,明君不得已将军队调入京城,而杨嗣昌也因为与其他将领配合好,在巨鹿兵败身死,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战。

因为所谓的民族气节,明朝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攘内安外,内部的起义军和外部的清军使明朝腹背受敌,最后走向灭亡。

杨嗣昌是一个能屈能伸,性情刚烈之人,也是一个一心为国考虑,对任何私利对结党营私的行为深恶痛绝的忠臣志士。而且他非常的熟悉军中的事物,拥有治军的才能。

因为他的忠君爱国,勤劳务实,所以和朱由检一见如故,并受到了他的重用,曾一度成为朱由检最宠爱的大臣。

但是由于在安抚流寇上的失败和对清军议和的主张,杨嗣昌受到了大臣们的弹劾,朱由检不得不派他领兵打仗,最后战败而死,曾是皇帝的宠臣,风光无两,最后却落得个身死他乡的结局,令人惋惜。

杨嗣昌在处理政务上还有敏锐的观察力,经常能够一语中的,这也是皇帝十分赏识他的原因之一。

起义军张献忠投降时,杨嗣昌认定其是假装归降,力劝朱由检直接杀死他,但是如此有能力的大臣却在抗击后金时判断失误,最后导致战争的失败。

朱由检对这位大臣的喜爱是不必多说的,朱由检一度认为他是明朝的希望,但是国家的灭亡却并不能被区区一位臣子所阻挡。

参考文献:《明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12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