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论丨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研究文献综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那个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作者:吴余青(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田卓明朱奕苇

摘要: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山水画、文学诗词以及审美意蕴时代变迁等方面,梳理了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国传统园林美学意蕴研究的相关文献,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传统园林审美意蕴的思想根本;而传统园林审美意蕴和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要求如出一辙;文学诗词的意境和传统园林审美意蕴追求的意境美大同小异;传统审美意蕴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因时而变。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传统哲学思想;山水画;文学诗词;时代变迁

DOI:10./j.cnki.issn-..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编号:19BG)。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吴余青,田卓明,朱奕苇.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研究文献综述[J].湖南包装,,35(04):7-10.

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可以从多年前殷、周时期的“囿”开始算,封建社会时期的园林专著并不多见,对于中国园林的审美观点多散见于诗歌、游记、杂文、画论和小说中,颇为知名的有《画品》《洛阳名园记》《浮生六记》和《红楼梦》等等。文人画家们从审美需求和审美意蕴分析的角度出发,零散偶发的审美观点,用词造句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而非造园角度出发的分析和体会。学界普遍认为,在封建社会时期真正意义上对中国园林有概论性审美表述的是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这是中国园林历史上第一本全面阐述造园原则与方法的著作,从相地到立基,从叠山到理水,从铺地到借景,面面俱到。同一时期与园林相关的著作还有《长物志》和《闲情偶记》,这两部书中对园林也提出了一些精辟的审美观点,包括规划、建筑、植物、室内陈设等。但,远不及《园冶》对园林审美观点表述得完整,因而,时至今日《园冶》仍然是研究古代园林审美的重要参考文献。近现代的传统园林审美意蕴和造园思想研究,以宗白华、陈从周、金学智和彭一刚等学者为主要代表,他们研究方向不同,各有千秋。宗白华先生虽然没有中国传统园林美学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但从他的不少著作中可以看到,在中西方哲学和美学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中国园林艺术美学思想研究,强调了中国园林与其他中国艺术的关联,诠释了中国园林的艺术观。陈从周先生在继承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着重从文学、绘画的角度品赏中国园林,将中国园林称为“综合艺术品”主要著作有《说园》《园林清议》和《中国名园》等。金学智先生则明确提出了中国园林是“生态艺术典范”,在真正意义上将生态意识加入了园林审美的标准之中,著有《中国园林美学》一书。彭一刚先生对于园林美学则更多地倾向从建筑学进行美学评判,且注重实践经验,有不少传统园林和现代建筑结合的创新作品,其具体分析了建筑、花木、山、水4种造园要素,为中国古代园林的修复、保存、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著作有《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和《建筑空间组合论》等著作。另外还有周维权先生的《中国古典园林史》、童雋先生的《造园史纲》和曹林娣先生的《中国园林艺术概论》等,从史学的角度阐述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园林审美的变化。因学界内已有不少研究者对他们的园林审美思想进行专题性的研究,故在此不再赘述。下文将主要从当代学界对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的研究进行文献上的梳理与概述。

1中国园林传统审美意蕴研究范围

文中提到的中国传统园林,主要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主,中国古典园林一般认为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游豫园林。“传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数,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审美: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审美,离不开“美”,“人类对美的认知是一个从表面到内涵、从感性趋理性的过程。”“只有事物内在某方面属性与人类美好意愿指向的极致相结合时,美才会产生,美感才会存在。”“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歌德曾经把把艺术作品分为3个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意蕴,认为意蕴是人从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因而,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研究范围应该包括中国世代相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园林审美相关的思想、文化和艺术。

2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园林审美意蕴的深根固柢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哲学和审美思想的重要载体,受到儒家、道家和禅宗等影响。许多研究者从“天人合一”和“天道观”的哲学思想角度出发,认为园林的审美意蕴主要表现在“真善美”和“虽由人作,宛如天成”,是顺道而为、朴素自然审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结合及运用。而且,不同时期的审美意蕴具有不同的审美表象,比如不同时期提倡的“大化流行”“孔颜乐处”“栖身山水”“乐归田园”,也是儒、佛、道三家审美思想所包含的和谐共济、格物致知与适意闲心的审美意蕴。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美”,而“自然美”的渊源来自于道家美学、玄学与禅宗思想,对“自然美”的追求经历了由简单模仿自然拟形的自然美,到顺应自然、寄托情感心性的寓神的自然美,再到重在表达主体自由的神情意趣的写意自然美的过程。体现了“以情观物”以及“逍遥游”的至乐。而儒家美学思想在中国园林审美中主要表现为“仁、礼、乐”“山水比德”“隐逸出世”等审美意蕴追求,对于园林的选址、结构、布局和具体表现手法都有深刻的影响。玄学家们也主张“弃礼法而求自然”,以园林来寄托精神追求的需要。另外岭南传统园林审美意蕴中,对于儒家的“文之以礼乐”美学思想也进行了贯彻,并强调了人工的艺术制作和外在功利性。从明清园林的审美中,可以审视到道家“中隐”审美的影响,“海上仙山”“阴阳互补”“壶中天地”“物我相通”等空灵、拙老为美的审美意蕴。相关文献表明,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研究集中表现在: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礼乐精神;在布局上要体现空间美;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意境上要体现三景合一“物境、情境、意境”。虽有研究者提出审美意蕴应随着时代审美需求而变化,但在以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研究审美意蕴的文献中还未陈述变化的具体表现,或总结出相关审美评价因子及角度。

3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美学要求与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并蒂同生

“不知中国画论,难以言中国园林。”“画中寓诗情,园林参画意,诗情画意逐为中国园林之主导思想。”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山水画长期并行发展,有深刻的立意,有写意的手法,“表高尚的情操,求弦外之音韵。”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的中国山水画同样也讲究“师法自然”和“画意”,这两个关键词,也是中国古代造园所追求的审美意蕴,并得以表达。中国山水画以文人为创作主体,而文人也是园林艺术的审美者和造园活动参与者,无形之中将审美观和价值观融入到造园活动中,山水诗、山水画和园林,三者同源,相伴相生,共同发展。到了宋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完全确定了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现在仍然可以从宋代中国画中找到当时园林的空间布局特点、植物种植和建筑水景等,能看到宋代文人在园林中展开的时令活动和雅集文会等。基于画论即造园论的共识,从审美角度出发,对造园要素做出了细致的审美要求,如:山石需意境悠远,水需灵动、自然;植物需多姿多样可以人格化,可以寄托情感;建筑需因地制宜的灵活;空间需深远,宜居、宜游且宜赏。建筑、山石、植物和水体是中国传统园林和山水画共同的四大元素。从造园要素的理法特征,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园林和山水画对“诗意”和“远”的意境的共同追求。通过对景物的营建来增加空间层次从而呈现深远不尽的效果。比较中国古代造园理论和画论,认为意在笔先与相地合宜、写意和小中见大、无法之法和构园五格,所说的虽然分别是阐述造园和绘画,但具有审美同构性,两者都具有高远、宁静和幽深的品格。从元代园林题材的山水画可以看出,园林是隐逸文化和文人内心的向往,虽然是失意而隐居的文人画家借园林景观抒发情感、遣兴写愁,但“逸趣”和“逸情”表达充分,也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文人对自然和人居的观念。一山一水都是“放逸”“安逸”“清逸”“高逸”的内心情境自由抒发和精神追求。南齐画家谢赫《画品》有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融入到造园设计中可理解为:园林空间层次的“气韵生动”,水岸线和水廊的“骨法用笔”;自由式园林的“应物象形”;建筑物和植物的“随类赋彩”;园林空间布局的“经营位置”;以及对自然的“传移模写”。古代园林与山水画一样,需经营位置,合理布局。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对造园具有参考价值。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园林的范本,“如是观之,彼实为三维中国画矣。”按现代的说法,是园林的设计稿。园林与山水画的审美意蕴只是表现手法上的不同,所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皆是通过对自然山水本身的理解所折射出一种审美境界。园林与山水画在审美方面具有统一性,主要体现在意境美、朦胧美、自然美、虚实对比美、空间美、形态美、色彩美几个方面。山水画对园林还具有记载性,主要有对园林活动、园林形式、风景名胜、历代名园和旅游性风景园林的记载。山水画与传统园林具有创作者与设计者的同一性、艺术审美的同构性和表达思想的一致性的特点。

4文学诗词意境与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异质同构

陈从周先生认为“中国的园林与中国的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舍,研究园林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他还认为“看园看主人,即园林的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因立意构思处于诗文。”可见文学诗词的意境追求也是传统园林审美意蕴的要求。园林审美与诗词审美异质同构。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看到的中国古典园林景致的审美包括生态美、和谐美、动静美和意境美,而园林人物审美主要强调人物是园林的点睛之笔。文人和画家参与造园活动,将绘画、诗歌、雕刻、花木、建筑带入园林,借助诗词来对园林景致进行渲染,表达的范围也宽泛,用比赋、寓意和象征的手法,来画龙点睛、寓情于景、借景生情,以突出园林的主题和情趣。古诗词意境分别通过园名、植物和景亭来表达,通过时空和感知结合,让古诗词意境在园林中以物态化的形式出现,诗词意境通过园林中的空间意境塑造,让观众产生共鸣。文学诗词的意境美与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所追求的意境美同出一辙,区别仅仅在于载体的不同,而审美心理的美感度是一致的。中国传统园林是“固体的诗”,是“无字之书”,其组织结构与诗词无二,有主次之分,有跌宕起伏,同时在空间布局上与诗词创作手法一致,讲究节奏与韵律,有动有静,层次清晰,变化有序。

5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的时代变迁

中国传统园林审美的发展有一定的脉络,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园林审美意蕴以“高、大、远”为特征,晋代开始形成园林审美的“意境美”,这是中国园林对世界园林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汉代的园林“动物的美学价值”体现,将动物从狩猎对象变为欣赏对象,这也是园林审美的一个巨大进步。唐宋时期,植物审美,可从诗词中略见一斑“岁寒三友”“四君子”等等,这一时期的“园林情调”多见于诗词。唐代时期,“公众参与”造园,是我国园林美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写意”成为中国园林美学意蕴的重要评价标准。明清时期,园林的“食用”价值得到提升,计成的《园冶》是中国第一部园林专著,书中对园林主体与客体的多种审美关系等,进行了阐述,提出“假生于真,以假拟真”的审美标准。叶燮“美本乎天”“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见”。曹雪芹则从自然物的价值来评价园林的美。中国传统园林审美形成,与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可从哲学审美、自然山水审美、书画曲艺审美等主要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对植物的审美发展也经历了4个阶段:秦汉时期满足人们物质生存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满足人们早期对植物精神寄托阶段;隋唐时期对植物美的追求开始进入一个自然美、生态美、形式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元明清时期是对意境的追求阶段。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园林景致的构成由简朴到精致,设计手法由简单到复杂,由私有型到开放型,纵观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其随着当时的文化发展、历史的变迁,和人们对自身和环境的认识深入,而发生的变化,但变化的种种都没有离开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力求创造美好生活环境,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

6结语

中国的传统园林审美意蕴从哲学思想、中国绘画和文学诗词等方面,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园林艺术,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补偿了人们与大自然相对隔离而人为地创设的‘第二自然’,”也成就了中国城市“天人合一”的城市空间景致。最近20多年来,国外的设计师带着西方文化及审美意蕴逐步在改造着中国的城市景观和天际线,城市形象失去了其本该具有的审美独特性。由于引进并使用西方造园的理论成果,也使得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稍有滞后。可喜的是现在已有一些设计师开始研究、挖掘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并运用到实践中,这代表着一味模仿和拿来的阶段已经过去,城市空间和园林景观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时期。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关的美学和设计理论与之匹配,而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恰好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审美文化,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保留其优势的部分,改进其不适应时代的部分,可进一步研究其审美意蕴的评价因子,探索并建立其具有现代可行性评价体系,促使城市景观向着有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的趋势进一步发展。“美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各种人文条件下不断发展,并表现出自身鲜明的个性,所以美不断变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审美需求,对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进行梳理和研究,应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与时俱进,随时代审美需求进一步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第二自然景观里体会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特色,对提升文化自信,满足园林学科发展和推动文化的繁荣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承安.中国园林艺术词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3]吴余青.园林美学数量化评价体系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贺艳军.论老子天道观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的影响[J].太原大学学报,,11(1):38-40,47.

[5]王彩虹.“天人合一”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追求[D].武汉:武汉大学,.

[6]陈燕.中国古典园林旅游的哲学审美:浅析老庄“天人合一”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J].商业经济,(9):95-96,98.

[7]于亮.中国传统园林的华夏文化审美底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39(21):-.

[8]韩素梅.中国士人园林的审美解读[D].济南:山东大学,.

[9]孙宗美.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心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8(4):-.

[10]张俊玲,王艳.儒学审美意识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交融[J].安徽农业科学,,44(6):-.

[11]任建灵,华海镜.儒道思想及其审美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契合[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0(3):85-88.

[12]姜智.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环境审美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13]陆琦.岭南建筑园林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9-63.

[14]于运乐.明清私家园林艺术中道学渊涵的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15]陈从周.园林清议[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6]吴余青,熊兴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审美探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3,2(12):75-77.

[17]洪丽,王崑,方伟萍.从古代文人诗画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观的形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2(6):45-49,53.

[18]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毛华松,梁斐斐,张杨珽.宋画中的园林活动与园林空间关系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7,32(2):32-39.

[20]耿菲.从宋代山水画看宋代风景审美与园林艺术[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9.

[21]李世葵.中国园林与中国绘画的审美同构性[J].社会科学战线,(4):-.

[22]徐桂香.丘园养素——明代园林题材绘画表现的文人生活与审美理想[C]//IFLA亚太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国际风景

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3]冀萍萍.元代园林题材“逸品”山水画的审美取向及后世影响[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

[24]张俊玲,韩梦琪,李文.明清山水画中的园林美学观[J].山西建筑,,41(7):-.

[25]朱松伟,张景丽.山水画审美观念影响下的园林空间[J].园林,(11):72-75.

[26]童雋.东南园墅[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9.

[27]石岩.园林与山水画[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28]王卫娜.宋徽宗造园思想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4.

[29]朱奕苇.中国山水画在明清园林设计中的运用研究综述[J].湖南包装,9,34(06):44-46.

[30]张红亮,段九菊.“尽日楼台住画中”“墨庄文囿足风流”:《花月痕》之园林审美和文学审美分析[J].广东园林,,38(2):52-55.

[31]詹红星,唐熙媛,吴永彬.不同时期的中国诗词文化与古典园林意境探究[J].现代园艺,7(15):93-95.

[32]周伶雅函.古诗词意境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7.

[33]左昕蓉.古代诗词对明清园林设计影响的研究进展[J].湖南包装,9,34(06):40-43.

[34]吴余青,熊兴耀.园林美学研究简述[J].湖南包装,,29(03):23-27.

[35]孔垂婧.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初探[J].山西建筑,,41(6):-.

(原文载《湖南包装》年第四期,知网、万方、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

点击其他阅读:

设计理论丨设计因缘视野下的特色小镇景观设计

设计理论

基于消费需求的杂粮分量式包装设计

邀您出击——《湖南包装》作品选登栏目征稿

《湖南包装》投稿须知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湖南包装》杂志简介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3-/TB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由湖南省包装总公司、湖南省包装联合会共同主办

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为设计类学术期刊

8年刊物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超星“域出版”平台全文收录期刊

入选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8年9月在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初心与荣耀—改革开放四十年期刊展”荣耀展出

9年入选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全年6期逢双月月底出版

单价30元,全年元包邮

扫描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nr/701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