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今天还不是世界读书日,没有WIFI
年11月,国际出版商协会决定,以后每一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然而,在这个日子之前的60,70年代,即便没有世界读书日,一种叫做“小人书"的连环画是那个时期少年们的重要精神食粮。
总第期
你的业余时间,都是如何打发的?
玩手机?看电影?旅行?
还是逛吃?
60,70时期的少年们的业余时间,
就没有那么多选择了,
他们没有网络,没有手机,
也不是人人家里都买得起电视机,
所以他们只能聚在一起
翻花绳
用手指简单比划两下,
就可以翻转出许多的花样:
金鱼、钱包、各种网状、一朵花...
跳皮筋
弹玻璃珠
除了这些之外,
一种一毛钱甚至几分钱就能买到的“小人书”成了他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花几分钱,
租几本小人书,
坐在小板凳上,
津津有味一看就是个把小时。
父亲的故事
我的父亲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
他常常对我说,
是一本本巴掌大小的小人书,
点亮了他童年时代的梦想。
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相对匮乏的年代,
小人书是我父亲唯一的课外读物。
小人书,
在他面前打开了一道道风景优美的窗口,
让他知道了许多革命英雄故事和历史故事,
了解了许多中外名著,
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
小时候,
父亲从小家境十分拮据,
很难从爷爷奶奶手中要到钱买小人书看,
要想拥有小人书只能靠自力更生。
那时候,
每年的春夏季节,
是山村孩子最活跃的时候,
放了学,
就三五成群地带上瓶子、
筷子上山掀蝎子,
逢星期天拿到十里以外的市集卖掉,
然后用卖蝎子换来的三五元钱,
买回自己喜欢的小人书看。
那时候的小人书价格很便宜,
几角钱就能买一本不错的小人书,
什么《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
《陈毅市长》、《烈火中永生》、
《曙光》、《永不消逝的电波》、
《羊城暗哨》、《黑三角》……
卖一次蝎子总能买回三五本喜爱的小人书。
晚上回到家,父亲不顾远程疲劳,
端坐在煤油灯下孜孜不倦地看新买的小人书。
看小人书,
那是一种比过年吃猪肉、
穿新衣还要快乐的事情。
父亲的童年时代,
几乎人人都有小人书,
他们买小人书的时候有一个约定,
就是几位比较要好的同伴不买重样的小人书,
买回来后相互交换着看。
父亲那时买的所有小人书,
至今都收藏者,
90年代出生的我的童年,
无数的童年回忆,
都是父亲把我抱在膝盖上,
一边讲着那些小人书的故事,
那样的画面,
成为我最幸福的回忆。
连环画前传
小人书又叫小画书,
学名叫连环画,
它构图简洁,
语言浅显易懂,价格低廉。
中国的连环画可以追溯到汉朝,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土伯吃蛇”等故事,
以及北魏的敦煌壁画足以证明。
只不过是把画刻到了岩壁上。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宋代发明印刷术之后,
连环画的形式由画像石、
壁画向写本、图书转移。
有插图的书本大量出现。
▲宋嘉祐八年刊刻的《列女传》是最早的多幅故事插图,
连环画的形式已大致成型。
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的明代万历二十年的《孔子圣迹图》刻本,
详细描绘了孔子的一生。
▲《孔子圣迹图》
清末,
石印技术的发展给图画印刷提供了便利,
连环画也受到了更大的推广。
光绪十年,
《申报》为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出版了新闻连环画《点石斋画报》,
▲《点石斋画报》
内容涉及当时的时政新闻,随报赠送。
那个时期摄影作品少,
这些新闻图画侧重纪实,
就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的最直接的史料。
后来随着照相机的出现,
画报也就逐渐消亡了。
▲《点石斋画报》
民国时期,连环画开始迅速发展,
也出现了不同的称呼:
南方称为公仔书、菩萨书、伢伢书,
北方则多称为小人书。
但称呼多不正式,
直到年,
上海世界书局陆续出版了关于四大名著的连环画书,
才有了正式名称。
这一叫法一直使用到19世纪50年代,
才被改为“连环画”。
这个期间,
出了两个爆款,
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
▲叶浅予《王先生》
《王先生》的主角是一个平凡人,
描绘了在当时的背景下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点滴。
从年开始,
《王先生》先后在《上海漫画》、《上海画报》、《时代漫画》连载,
前后共连载了十年,
是迄今为止连载时间最长的连环画。
▲张乐平《三毛流浪记》
年,
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发表,
一个大脑袋、三根头发、蒜头鼻的男孩子很快成为当时的网红。
解放后到年,
是连环画最火的十几年,
这个阶段的连环画都是由大师级的插画师所作。
比如年丁斌曾的《铁道游击队》,
▲丁斌曾《铁道游击队》
这套连环画再版20次,一共印了万册,
这是一个至今无法超越的数字。
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一共60册
几十名当时全国优秀绘画及文本作者,
历经数年,共同完成了这套连环画的多幅图画,
成为迄今为止篇幅最多的一套连环画。
当时全套定价15.04元,平均下来2毛5一本。
按50年代一元钱可以买二十斤大米来算,
这套书,定价是现在的元,
算是绝对的奢侈品。
进入到饱受诟病的年代之后,
连环画开始停滞不前,
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
连环画才以收藏品的身份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
比如上面说到的版的《三国演义》,
如今收藏价已高达12万。
那些画连环画的人儿
70年代,出租连环画是个不错的行当。
从中外名著到重大政策,
再到民间传说,
连环画是求知少年接受知识最重要的渠道。
一本连环画就是很多孩子的天堂。
▲《水浒传》
▲《西游记》
▲《隋唐演义》
▲《鸡毛信》
《水浒传》,《西游记》,《隋唐演义》,《鸡毛信》,
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一个大学教授在当年月薪30几元,
而点灯熬油画一本连环画稿酬不过50元,
一本连环画正反面加起来超过幅,
也就是说,
画一幅插画,不超过5毛钱。
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
并不能一幅定稿,
画错一笔就要重来,
在这样的工作量之下,
一本幅的连环画往往需要一个画家花上3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程十发,
▲程十发(07年去世),代表作《孔乙己》
贺有直,
▲贺有直(16年去世),代表作《山乡巨变》
赵宏本,
▲赵宏本(年去世),代表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沈曼云,
▲沈曼云(年去世),代表作《济公传》
顾炳鑫
▲顾炳鑫(年去世),代表作《列宁在十月》
等名家,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
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之作。
而现在,他们都不在了。
其中,沈曼云因工作过度疲劳而病逝于脑溢血。
▲《侠盗罗宾汉》
《侠盗罗宾汉的》的作者陈军,
当过兵,画过大量的幻灯、国画、插图、宣传画,
画过六十多本连环画。
连环画产业衰败之后,
陈军老师试图转型,
向日本漫画学习叙事手法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
但是当时日漫盛行,
低龄读者不接受他的尝试,
只接受日漫风格,导致他无法靠漫画生活。
只好转做动画,做过策划、编剧、设计、分镜和导演;
与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美影厂合作过多部动画片:
《小糊涂神》、《飞龙天降》、《哪吒》、《快乐小勇士》等。
他内心里一直希望画漫画的,所以只能业余画。
然而,他在年也逝世。
被遗忘的连环画
如今,市场上的连环画,要么以收藏的形式出现,
要么以再版的形式出现。
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人在继续连环画的创作了。
有人说,
连环画的衰落完全是市场和社会发展决定的。
但,也有人说,就艺术水准和绘画的价值而言,
有些连环画可以狂甩日式漫画几十条街。
一段文字配一幅插图,
难就难在这里,
只用一张图把一段文字描述清楚,
这是一个高难度的艺术创作过程。
60-70年代,再到80年代初,
都是什么人在画这个?
个个都可以称得上大师级的画家。
为什么连环画会消失?
因为再没有一个大师愿意去画了。
回头去细看那些人画的连环画,
往往发现神作。
一幅画要画的传神,
观众看画就大概能猜到文字内容,
还能产生联想,
想到画面之外的内容,
想到下一幅大概的样子。
某宝上用“连环画”搜索了一下,
最多的一套连环画成交,
只有不到,
或许,除了收藏,
大家都已经慢慢遗忘原来我们中国制造的连环画,
还曾经有过如此辉煌的故事,
和那些即便不在了也在闪闪发光的大师们吧。
参考文献:
《连环画》百度词条下的部分内容
推荐阅读
《九色鹿》之后,中国再无动画片
这家自行车主题的咖啡馆,叫“永久”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依旧“小霸王”
北京城最后的一家修笔店,在无人光顾中坚守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儿童治疗白癜风哪里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nr/2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