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必读丨基于对话的幼儿园哲学活动中的
哲学(philosophy)由希腊语中的philia(爱)和sophia(智慧)构成,意为“爱智慧”。从本意来看,哲学的目的是对“智慧”的探求,而不是追求某个哲学流派或哲学体系,〔1〕更不是寻求某种权威的唯一答案。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带着“有本而来”的哲学。〔2〕“有本而来”意味着幼儿园哲学活动应当展现儿童的哲学,而不是给儿童灌输一套其他哲学。〔3〕从哲学的本质来看,儿童的哲学能力只能在对话中去发现。〔4〕在儿童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中,符合辩证逻辑的“对话”是促进儿童深入思考,展现其哲学思维的有效工具与途径。“对话”包含倾听与表达,是引导儿童进行深入探索的思维工具。倾听需要理解对方的语言概念,并结合自身的哲学进行哲学反思。表达是将思想进行符号化、概念化的展现,是内隐探索外显化的过程。
哲学需要“明智”的对话。明智对话的产生与深入,离不开问题的推动。问题将人牵扯进对与周遭事物关系的思考之中。儿童对探索世界的渴求及对生活世界的敏感,使他们产生诸多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儿童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哲学问题,〔5〕也并不是所有的自发性哲学问题都能产生自为的哲学思考。哲学对话不仅需要儿童的惊讶,而且需要成人的提问来将其惊讶推向纵深,从而使儿童的自发性哲学思维逐渐转为自觉,甚至达至自为。
然而,在幼儿园哲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常常是基于现象世界的结果,如“鸟为什么能飞”“多多为什么能把被子叠的非常整齐”等。这类提问往往只能促进儿童对效果、策略、学科知识的探寻,所进行的是事实层面的反思,难以进入思维层面的反思,也难以发挥“对话”在哲学活动中的作用。从李普曼儿童哲学的理论渊源来看,儿童哲学表现为以对话的方式促进思考,思维是对话过程的核心,应当立足儿童经验来促进思维与探讨主题的相遇。〔6〕
因此,为促进儿童深入思考,幼儿园教师应当以思维为核心,对儿童进行触发哲学思考的探索性提问,展现思维过程的本土概念追问,促使观点与证据协调的解释性反问。本文对基于对话的幼儿园哲学活动中的这三类提问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教育建议,供相关人员参考。
触发哲学思考的探索性提问是指教师向儿童提出能够激发哲学思考且具有探索空间的开放性问题。基于对话的幼儿园哲学活动应当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帮助儿童聚焦哲学问题,产生探索性、反思性的哲学思考。哲学思考有助于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是儿童理性重构精神世界的最好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需要辨析什么问题是哲学层面的问题,怎样才能将问题演变成可以持续深入的对话。具体情况参见案例1。
案例1:含羞草
W老师带来一株含羞草放在活动室的植物角。小朋友对含羞草特别感兴趣,觉得非常有趣,产生了下面的对话。
儿童1:这个好有趣,它会动。你看见没?
儿童2:没动呀。
儿童1:现在它不动了,它缩起来了(儿童做出缩着脖子、用双手抱住自己的动作)。你看这些地方它是这样的(儿童做出打开双手、舒展身体的动作)。
儿童2:我伸手去碰了它,它合起来了。老师,它叫什么名字呢?
W老师:它叫含羞草。
儿童1:难怪它会缩起来,原来是因为害羞(儿童捂着嘴笑)。
W老师:含羞草会害羞吗?
儿童1:会啊。你看它缩起来了(儿童又做了一遍缩着脖子、用双手抱住自己的动作)。
W老师:有的时候我也会缩起来,但我并不是因为害羞,而是因为太冷了。这能证明含羞草缩起来是因为害羞吗?
儿童1:当然,你听它的名字“含-羞-草”。那肯定是因为它经常害羞,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
儿童2:再说,现在根本不冷。
W老师:你说的是有些道理。但是我们怎么知道给它取名字的人是真的知道它害羞呢?就像有的人小名叫小苹果,但是他并不是一个苹果。名字都是别人取的,别人并不知道我们自己的感受。
儿童1:那这样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它是什么感觉了。
W老师:你说的对,我也不知道,也许我们可以再想想。
儿童2:我想起来了,我姥爷告诉我说叶子变黄的时候,它可能就是生病了。它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它生病了。
W老师:然后呢?你接着说。
儿童2:也许含羞草缩起来就像叶子变黄一样,是在告诉我们它不好意思。
在幼儿园哲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应当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nr/11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