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日读郑保卫,赵丽君视觉符号视角下的中
郑保卫,赵丽君.视觉符号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基于西方国家主流杂志封面图片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34(12):53-60.
1.引言(本文的问题):
西方媒体通过大量报道来塑造中国复杂、多元的国家形象,这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西方受众对中国的看法。本文试图从视觉符号角度出发,分析西方国家媒体关于中国主题报道的视觉文本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并挖掘其能够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视觉符号,进而探讨中国国家形象外部建构者的主观性。
2.理论基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以内容分析为主的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从符号学角度出发,解读西方国家主流杂志关于中国主题报道封面图片所表达的意义及内涵。本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全球性主流杂志中以中国主题为封面的图片新闻报道,并从中国公众视角来解读并评估这些封面图片中的视觉符号。
3.视觉符号角度下的中国国家形象(论证方式或文章结构):
选择图片后,识别代表中国的关键图像或符号,并对各个象征符号进行归类与数据统计,制定评估的标准和框架,对封面图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
负面形象主导西方主流杂志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报道,中国形象被丑化歪曲。其中,突出军事符号的封面、以非人物形象作为图片主体形象的封面、传递“中国威胁论”的封面等大多塑造非常负面的中国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受到西方媒体青睐,但不同的视觉符号使用呈现显著差异,中国国旗被附带于军事设备中,传达暴力、强势的涵义,被赋予强烈的政治信息;传统的中国红被赋予了危险、警示的意味。龙的形象作为指代中国最重要视觉符号,在使用中更是出现巨大差异,西方媒体中更多使用西方龙的形象来代替中国龙,西方龙代表的中国通常被描绘成负面形象,中国龙代表的中国则更多地被呈现中性。
展示中国与他国力量的对比的图片中,中国通常被描绘地比其他国家更加强势,图片中主要是通过视觉形象大小的对比和“中国雄霸全球”这两种方式来来呈现国家力量之间的对比。
4.结论:
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尤其是对现代中国缺乏与时俱进的了解,同时中国缺少让外国人印象深刻的时代精神,因而出现了中国在西方的媒介形象与中国的实体形象相互割裂的现象,从而导致西方国家主流媒体用来代表中国的视觉符号,仍然停留在中国传统符号上。中国龙的符号对内具有认同功能,对外它具有标志功能,重视中国龙的传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中国在不同国别的国家形象传播应该更加均衡,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需要同时注重在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形象传播。
感想及点评:
当中国被描绘成强大的形象时,总是暗含着西方媒体故意制造恐慌的意图,继续加深民众对“中国威胁论”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的讽刺,夸张表现中国“称霸”的野心,制造中国负面形象。图片中抽象性符号的隐喻意义是多重的,在读懂图片含义的同时,更要探究绘图者的态度与意图。作者选择了四十年间西方主流杂志的封面图进行整体分析,但也许可以按年份对图片进行细分,并从中探析中外关系在这几十年间的变化轨迹。
从文中可以看出,西方并非不能发现代表中国的形象符号,只是更倾向于利用符号创造负面的、有攻击性的视觉形象,例如中国龙常常显出獠牙和巨大的身躯,虽然外表看起来是中国龙,但内里更多代表西方龙的邪恶。如何使“大熊猫”、“中国龙”不再与邪恶、侵略相挂钩,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外交问题,作者提出要注重与各个国家媒体间的互动交流,却没有说具体是以何种途径,也忽略了民众对中国形象塑造的重要性。本文从杂志封面解读中国形象,是研究中国形象的切入点之一,可以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和视觉符号研究的参考。
被引情况分析:被引6次,下载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