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碎片游戏元宇宙与数字孪生汉
索引
一、游戏、元宇宙与数字孪生
何谓数字孪生
何谓元宇宙
流行文化中的元宇宙
不同宇宙间的生物如何理解对方
把人类意识上传到云端,然后呢
二、汉语与英语语法的逻辑结构
汉语与英语的语法一样吗
五大具体区别
语言是思维形式的外在表现
游戏、元宇宙与数字孪生
Metaverse,这是写稿的时候甲方爸爸在大纲返稿里提到的词。后面我去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去年12月甲方爸爸的终极boss还提出过“全真互联网”:“现在,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十年发展,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我们称之为全真互联网。”曾被认为虚拟的互联网将全面地、无所不包地接入现实,而“无论是从虚到实,还是由实入虚,都在致力于帮助用户实现更真实的体验。”Gamelook曾将“全真互联网”与“数字孪生”概念进行比较——何谓数字孪生关于数字孪生这一概念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在20世纪60年代NASA的“阿波罗计划”中已初见原型;也有很多人认为,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MichaelGrieves博士于年提出;亦或者是出自年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演讲等等。那究竟何为“数字孪生”?从官方定义来看,数字孪生是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简单来说,即针对物理实体在虚拟世界中1:1重建一个“数字孪生体”。这似乎和“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也很像,一个脱胎于现实,却与现实相互平行的虚拟世界。何谓元宇宙年,作家尼尔·史蒂芬森(NealStephenson)写了一本小说叫《雪崩》,在这部小说中,人类通过软件代理人,在一个虚拟三维空间中生活(这里感觉和《阿凡达》蛮像的)。史蒂芬森将这种现实世界的隐喻称为元宇宙。“这一概念指向了人类长远的发展目标,我们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宇宙,它将平行于现实世界运行、成为一个人造的维度空间。”一篇题为《机器学习、虚拟世界与元宇宙Metaverse》的长文写道,“游戏,是现阶段我们对于‘虚拟世界’进行认知与交互的最直接载体。”如果我们的算力足够强大,能够极尽详细地模拟人类世界的每一个细微的状态参数,是否能打造一个几乎和我们现实世界一模一样的虚拟世界?也有不少哲学家、物理学家和企业家认为我们正身处一个非常强大的“计算机模拟”中,我们体验到的现实只不过是该程序的一部分而已。有一种解释是,假如我们的科技不断发展,我们会逐渐地接触到我们这个世界的“边缘”,从而对置于我们之上的世界造成威胁,那么出于生存需求,上层必然会毁灭下层。人类的选择只有向下继续建造,虚拟世界就会被嵌套无数个。目前之所以我们还存在,是因为之前嵌套的无数个都选择了造自己的模拟器,否则中间有一个不这么干,这个系统就崩溃了,模拟器嵌套几乎是必然的。流行文化中的元宇宙文学影视剧中元宇宙的探讨(套娃行为)似乎已有很多:对我影响甚大的“世界之上还有世界”的概念启蒙《苏菲的世界》,女主角苏菲一直在学习哲学,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本书里的角色,而创造她的人,是一个身处伊拉克战争的上校(大概是这个军衔?);雷德利·斯科特《普罗米修斯》里的“工程师-人类-AI”三重嵌套是相当典型的“向下建造的世界”;之前听戴锦华老师提到,法斯宾德《世界旦夕之间》似乎也是这样的作品,影片根据年的长篇小说《三重模拟》改编;以及斯皮尔伯格最近的作品——《头号玩家》。以网文漫画为代表的流行文化中,这种“多重宇宙”的观念其实也早就不新鲜了,比如穿越成了书中反派(《穿书自救指南》),发现漫画作者能操控漫画主角命运的《W-两个世界》……不同宇宙间的生物如何理解对方在这些作品中,不同纬度间的“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创作者探讨的核心。我们如何面对我们的造物主?我们的造物如何接受创造出他们的我们?《机器学习、虚拟世界与元宇宙Metaverse》文章的作者再次提出一个疑问:人和其他所有的生物,包括了我们在虚拟世界里所构建出来的这些生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拥有基于激素等化学物质组成的一套感性体系。人们可以感觉到快乐,悲伤,愤怒等等情感,它们背后是一套复杂的化学物质在对我们的大脑产生作用,而这些情感确实也是我们人类智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一套体系我们是不可能在基于0和1的计算机体系里实现的,那么对于虚拟世界里的生物来说,感性是什么呢?换句话说,相对而言较高纬度的我们拥有较低维度的生物们未曾见过、甚至根本无法理解的东西/体系/部分,这或许会使它们永远也无法理解“我们”。同理,对我们来说,或许缺少了在我们之上的更高纬生物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这将使我们完全无法理解他们。这篇文章在之后还对元宇宙做了个编年史总结。把人类意识上传到云端然后呢此外,文章中还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人类最近的科学大概可以归纳为两个方向:去往云端,与去往天上。去天上,意思是朝太空、宇宙、黑洞等方面发展,探索人类在宇宙生存的可能;去云端,意思是将人类的意识复制或上传到计算机,以这样的方式获得永生。基于一个成型的Metaverse,如果我们在未来实现了意识上传,我们就完全可以在Metaverse里生活、社交、体验不同生活等等;如果暂时还不能上传意识,只能单向地生活在虚拟世界的话,真实世界的躯体只要能维持生命,就可以一直在“元宇宙”里生存。(比如98年的日漫《玲音》)。举例:年9月2日,美国作家安德鲁·卡普兰成为了首个“数字人类”。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精神活动,如学习、记忆、意识等,大部分都是在大脑中发生的纯粹的电化学过程。著名神经科学家,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ChristofKoch也提到过一种类似于机械论的描述:“意识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相信它仅建立在数学、逻辑和那些我们目前尚未理解透彻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而不是魔力或其他不属于我们世界的性质。”不仅如此,很多计算机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也认为,使用特定方式进行编程,计算机将拥有“思想”的能力甚至获得“意识”。关于将人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后,人们与其进行对话的桥段,很久以前我在一篇科幻类型的网文(其实是爱情小说)《七百年后》(作者:反舌鸟)里读到过一个类似的故事,结果让我非常意外。故事里,生活在现代的主角穿越到了年后,发现这是一个只剩下机器人的世界——整个地球只剩一下一名人类,机器人们将作为“珍稀保护动物”的地球最后一个人类好好的保护了起来,就像如今人类将大熊猫珍而重之地照顾好那样。但是,人类最麻烦的一点是他们拥有情感,而“孤独”,无法避免地出现了。为了消除这种孤独,营造出一种陪伴感,机器人们发明了一种手段,电脑可以通过存储的数据,模拟出某人的性格、回复习惯和回复内容。人类依然可以登陆电脑,在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