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今天是第期日报。
赵立平等:菌群研究走向因果,回归培养必不可少(NatureReviews年度回顾)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IF:29.]
①回顾今年3项使用细菌纯培养来阐释潜在的致病或保护性肠道细菌的作用机制的研究;②分离自人结直肠癌(CRC)组织的产基因毒素大肠杆菌菌株,能诱导与其长期共培养的人肠道类器官发生类似CRC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③小鼠的F.BP1菌株及其对应的人肠道菌H.biformis,通过产生丁酸,在CRC小鼠模型中发挥抗肿瘤作用;④通过对细菌和无菌小鼠进行遗传操作,证明了LPS-TLR4的互作是源自肥胖患者的阴沟肠杆菌B29引发肥胖相关表型的关键上游事件。
Demonstrationofcausality:backtocultures-12-21,doi:10./s---6
科赫法则是证明病原体引发疾病的金标准。其中关键的一环是,将分离出的病原体在培养基上养成纯培养,用其感染健康个体后能引发相同的疾病。在菌群研究走向因果和机制的当下,也需要用相同的思路来证实特定的肠道菌群成员与健康或疾病表型的因果关系。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最新发表了由美国罗格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赵立平主笔的年度回顾文章,重点介绍了今年发表的3项研究,这些研究都使用了细菌纯培养来阐释特定肠道细菌对宿主的致病或保护性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并指出,通过对宿主和细菌中的关键基因进行遗传操作以阐明细菌-宿主互作中的分子机制,是菌群因果性研究的重要思路。(
mildbreeze)NatureReviews:肠道屏障与IBD—年重磅研究(年度回顾)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IF:29.]
①肠道上皮屏障功能失调与多种疾病相关,特别是临床诊断的炎症性肠病IBD;②临床研究显示肠道屏障功能失调先于IBD发生,肠道通透性、血清抗菌抗体及特异性蛋白可作为疾病预判指标且先于临床诊断数年;③小鼠研究表明远端结肠中的巨噬细胞可感知肠细胞水分及真菌代谢产物的吸收,从而调节肠道屏障功能;④小鼠研究发现饮食-微生物组-肠细胞MHCII表达-上皮内T细胞IL-10生产轴的日变化,最终影响小肠屏障节律及功能。
Theintestinalbarrier,anarbitratorturnedprovocateurinIBD-12-14,doi:10./s---w
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发表的年度回顾文章,介绍了年内发表的关于IBD与肠道屏障功能的重磅研究。包含两个新颖的临床病患研究及两个小鼠的基础机制研究。文章指出肠道屏障的受损可能先于临床诊断IBD数年,因而对于发现新的调节通路以及IBD的预防和治疗都有重大意义。IBD发病的中立者还是煽动者?是时候重新审视其中肠道屏障的角色了。(
solo)NatureReviews:肠道与行为交互作用的3大发现(年度回顾)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IF:29.]
①摘取3篇本年度重大研究,以进一步理解肠道如何适应环境,控制大脑和行为;②线虫肠道菌Providencia的酪胺代谢产物章鱼胺,能靶向ASH伤害感受神经元上的OCTR1受体,调节嗅觉反应,使线虫吃进更多同种细菌;③糖分子(而非甜味剂)通过肠道内的糖感受器SGLT1将信号传至迷走神经节神经元,激活脑干孤束尾核(cNST)神经元,导致小鼠对糖的偏好;④睡眠剥夺的果蝇和小鼠因肠道活性氧积累而死亡,补充褪黑素等抗氧化剂能延长寿命。
Visceraaffectumanno:thegutbeyondeatingbehaviours-12-01,doi:10./s---2
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愉快但也最危险的活动之一就是进食。但一旦食物被吞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觉——Trustyourgut。而人类肠道含有比脊椎更多的神经细胞,但对肠道神经调节宿主行为的机制知之甚少。发表在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上的一篇年度回顾,重点介绍了年发表的3项关于肠道与宿主行为交互作用的重大研究进展,进一步表明肠道对健康的重要性。(
EADGBE)NatureReviews:乳糜泻如何影响全身健康(年度回顾)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IF:29.]
①乳糜泻患者表现出认知障碍(如更慢的反应时间),焦虑、抑郁、自残想法的比例更高;②即使近年来的乳糜泻诊疗得到显著改善,乳糜泻患者的总体死亡率仍显著高于对照(HR=1.21),死亡风险的增加与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相关;③无谷蛋白饮食治疗无法在分子水平恢复正常的肠道功能,一些微量营养素及维生素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仍较低;④未诊断/治疗的乳糜泻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升高,胃肠道外癌症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Updatesonsystemicconsequencesofcoeliacdisease-11-16,doi:10./s---0
年的一系列重要研究强调了乳糜泻是一种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样疾病,可造成长期严重的健康后果,包括胃肠道外的症状。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年度回顾文章,对年发表的几篇重要的乳糜泻系统性症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乳糜泻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认知障碍、焦虑及抑郁等风险;未接受治疗的乳糜泻患者有着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及胃肠道外癌症的风险;乳糜泻患者的死亡率显著升高。(
szx)NEJM:一文读懂食管动力障碍和胃食管反流病(综述)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IF:74.]
①硬皮病、胃癌等可导致继发性食管动力障碍,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不明;②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球囊导管成形术等可有效治疗食管失弛缓症;③缺乏其它类型的食管动力障碍的根治疗法,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硝酸甘油或莨菪碱可用于轻度患者;④GERD的常见致病原因包括下食道括约肌的短暂松弛、食管下括约肌的低压、滑动性食管裂孔疝;⑤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药物是GERD的主要药物疗法,胃底折叠术可用于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患者。
EsophagealMotilityDisordersand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11-12,doi:10./NEJMra
胃食管反流病(GERD)影响18%-28%的北美人群,并每年造成的医疗花费超百亿美元。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食管动力障碍及GERD的致病机制、诊断方式及现有治疗方法。(
szx)Lancet:一文读懂缺铁和补铁(综述)Lancet[IF:60.]
①缺铁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一大主因,常见于儿童、经期妇女及中低收入国家人群;②体内贮铁量低、炎症导致铁调素升高引起血浆缺铁时,成红血细胞及其他组织出现铁缺乏;③口服补铁虽是主要的一线疗法,但高剂量铁剂引起的铁调素升高会限制铁吸收,而静脉铁剂可快速、高效补铁,显著改良了补铁方式;④需明确潜在病因,对缺铁患者进行常规乳糜泻筛查,排查缺铁男性及绝经妇女胃肠损伤;⑤有必要在低收入国家推广铁补充项目,以达到全球营养标准。
Irondeficiency-12-04,doi:10./S-(20)-0
缺铁和缺铁性贫血是临床常见病症,对人体健康影响重大;补铁和铁吸收与饮食、肠道健康密切相关。Lancet近期发表综述,系统性阐述了缺铁的机制、治疗方法以及最新的临床科研成果,对于研究缺铁、缺铁性贫血的生物学机制、流行病学分布以及开发疗法均具有参考价值。(
周旸)Nature:一种致病真菌多糖激活炎性体,保护宿主抵抗感染和肠炎Nature[IF:42.]
①烟曲霉菌的菌丝胞壁多糖半乳糖胺半乳聚糖(GAG)是一种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能激活宿主的NLRP3炎性体,GT4C是GAG的潜在合成酶;②机制上,GAG分子中的半乳糖胺亚基能与核糖体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细胞内的蛋白质翻译,并诱导内质网应激,导致炎性体活化;③GAG诱导的炎性体活化,不仅可保护小鼠抵抗烟曲霉菌感染(表现为缺乏GAG的菌株毒力强、过表达GAG的菌株毒力弱),还通过促进IL-18生成减轻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Galactosaminogalactanactivatestheinflammasometoprovidehostprotection-12-02,doi:10./s---z
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烟曲霉菌的一种多糖组分能通过与核糖体结合,引起宿主的炎性体活化,从而保护宿主抵抗真菌感染,并减轻小鼠的实验性结肠炎。该研究说明,核糖体可能在驱动炎性体活化和抗真菌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或为治疗相关感染和结肠炎等炎症性疾病,提供新的干预思路。(
mildbreeze)Nature:新方法看清菌群中成百上千种细菌的空间分布Nature[IF:42.]
①开发一种菌群原位成像方法HiPR-FISH,能在单轮成像中对数百种细菌进行区分,获得单菌分辨率水平的菌群空间分布图;②通过基于两步探针杂交的二进制条码方案+对10种荧光团的光谱组合进行机器学习解码,HiPR-FISH最多可区分种细菌;③用该方法揭示了抗生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空间网络的破坏,以及人口腔菌斑菌群空间结构的纵向稳定性;④用HiPR-FISH结合超分辨率成像技术,揭示了人不同口腔细菌内的核糖体分布模式。
Highlymultiplexedspatialmappingofmicrobial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7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