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忏慧词人徐自华三作者读书读茶
-11-:24星期二
一部好的作品,除了要有深邃的思想、充实的内容、清晰的脉络,还应该有优美的语言。所谓优美,不是指辞藻的华丽,而是指它的凝重、清新、灵秀。流畅,又不同于白开水。意深,又不佶屈聱牙。哲理,又不故作高深,似是而非,谁也读不懂到底是什么意思。
读海鹰的这本书,我时常被她的语言表达技巧所折服,感叹江南小才女的文字功底。就是那么寻常的汉字,到了作者手中,就分外地有了灵气。这是思想、心血、积淀,对中国多姿多彩的汉文化的理解与妙用、融通,所产生的效应吧。
举例说。如,作者写徐自华接受秋瑾之革命思想影响:“在秋瑾这里,徐自华慢慢懂得了‘自由权’,懂得了‘国民义务、国民责任’。她常常真切地感受到,这个秋瑾,全身都发散着光和热,面对她,就是面对一个全新的光明的世界。她是光,是暖,令人眩晕而振奋的自由之火。面对她,仿佛再枯槁的树木,也会重新焕发生机。”比喻贴切,行文如散文诗一般。
写秋瑾被杀害以后,徐自华的状态:“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秋瑾用她年轻的头颅撞击着晚清的丧钟,而徐自华则默默立志,要用余下的全部生命延续秋瑾精神。她要化为秋瑾劫后之身,完成秋瑾的未竟之愿。丁未年的徐自华从此转身,走上一条充满传奇与光华的新女性之路。”叙述简洁,内涵丰厚。
写徐自华饯行秋瑾死后“埋骨西泠”诺言,带着义女乘船前往绍兴时的情景:“十一月二十七日,天寒大雪。江南的风雪自有一股入骨的阴冷,太阳已经隐匿了多日,风雪之势一点也不见收敛。……江面风雪弥漫,茫茫无际,惟见一舟行于江上。正是徐自华在这样的日子里,风雪渡江赴山阴,……这江上飘摇行进的一叶小舟,哪里载得动舟中人的千重悲愁?‘璿卿,我来了!’一路上,徐自华无时不在这样呼唤着秋瑾。”描写生动,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类似例子,随处可见。简言之,读这本传记。我们不仅可以接受书中主人公浩然正气、侠肝义胆、超人才情的感染,灵魂受到一次洗礼,而且能够欣赏作者的行文之美,文字之美。可以说是一种上好的视觉享受了。
七名家推介白璧微瑕-11-:51星期三
几天来,我为海鹰新著《忏慧词人徐自华》一连写了几篇文字。自知学识有限,笔力不够,难以表达其主旨、优越于万一。但它确实是我的直观感受。海鹰又是我结识数载的忘年交,读了她呕心沥血之作,不作回应,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何况,此书非彼书,真的很有读头呢。
值此,说点题外话,可能是年之愈老,精力不济,发现自己读书的劲头越来越差了。不管是什么书,翻看几页,眼睛就不那么得劲了。然而,看到海鹰的东西,还是例外,喜欢读下去。这里,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与作者熟悉等因素,还有个原因,那就是荐者的非同一般。须知:为海鹰书作序的杨天石先生,何等高人也?
查一下资料得知:杨天石,生于年,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今年年近八旬了。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及《中国哲学》编委、《百年潮》杂志主编、《炎黄春秋》特约编委等。他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尤长于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和蒋介石的研究。著有《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等二十余种。其中《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被全国31家媒体共同推选为年十大好书,并获香港书奖。
我在网上读到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竟然有拨云破雾,豁然开朗之感。当然,他的观点可视为一家之言,但毕竟有可圈可点之处。起码,让如我这样的史盲,听到了更多接近真实的声音。
言归正传。在我的系列评论即将结束的时候,要给作者提几毛钱意见了。日前,作者海鹰在我的书评后留言:“读了老兄几篇评论,谬赞之辞,愧不敢当。我都汗涔涔了,提点意见吧,别夸了!”我相信这是海鹰的心里话。作为朋友,我是应该把我看到、想到的不足之处,合盘端出的。
一是个别叙事有重复处。如,秋瑾脱下翠钏赠与徐自华,徐自华姊妹向秋瑾捐金(首饰折合);再如,吴芝英嫁与廉泉为妻,等。二是书中人物,大多有名、字、号,在向读者介绍人物时,称谓最好统一,以免造成混乱。如秋瑾丈夫王子芳,字廷钧。如果一会儿称他为王子芳,一会儿称他为王廷钧,不谙这段历史的读者,容易摸不清头脑。三是尚有几个错别字。如62页倒数8行的“并遥遵徐锡麟为统领”,其中“遵”似应为“尊”。
当然,以上瑕疵,与整体传记之美妙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作为老朋友,于此提出,仅供再版时参考。海鹰对此是能够理解的。
(全文完)
如是我闻我闻如是
如是我闻我闻如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6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