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书评城市社会学专题大城市的多样

大城市的多样与有序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书评

一、前言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所探讨的问题,和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美国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其间为了解决人力过剩问题,进行了大量同质化的城市建设。雅各布斯较早地发现了这种建设行为带来的灾难,本书的成就恰恰针对这种背景,雅各布斯强调了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说,她并不反对规划,而是反对以规划师的想象而非住户需求的规划。

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抛开已有的城市规划所赋予的期待,通过仔细观察最普通的场景和事件,了解城市中人的社会行为,从而尝试发现城市所表达的基本原则,说明我们应该要的是怎样的城市,以及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城市。明白这些以后,雅各布斯在第二部分从另一个层面考察城市运转的机制,给城市的使用者提供活跃的街道和地区的经济机制——多样性。这也是本书的中心论点:城市中的普遍性原则就是城市对于一种相互交错关联的多样性的需要,这一多样性的特性在于相互支持,无论不同角度下多样性的内容如何迥异,都会以某种形式形成相互补充。一些不成功的城市区域正是缺乏这种相互支持机制的区域。第二部分从城市的经济行为出发,集中探讨多样性的实质。第三部分从城市中的人的行事角度考察衰落和更新的某些方面,第四部分建议在住宅、交通、设计和管理实践方面作出变化,最后讨论了城市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如何解决有序复杂性。

本文以《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阅读为基础,结合其他的学习经历,将大城市基本问题定义为“解决有序多样”,从有序性、多样性的概念以及层次关系角度展开讨论。

二、城市的要求:有序多样

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下,城市原有的生活复杂性为交通复杂性所取代,居住、工作、商业截然分开,建筑毫无特色,原有社区关系也有所弱化,人与人关系冷漠。可以说,传统理论面对城市问题的各种策略和方法,可能只是掩盖了问题,并未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而雅各布斯在论及城市运转及多样性实质等内容时,也早已为城市规划理论提供诸多灵感。比起解决城市问题的具体策略,更重要的价值是对城市问题的定性。

城市是一个由物理空间构成,承载着有机生命行动的复杂空间。如果关于城市的研究仅停留在把城市按照各功能过空间类别进行划分,对单项功能提出研究和规律,工于细节荒于整体,这样的话我们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发现永远有理不完的城市病。在此,城市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有序复杂性”。将这一概念分解开来,复杂性即多样性,有序性即多样性背后的统一性、共同性。

人们通常把问题想成两个极端:简单有序或者复杂无序。作为反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先锋,雅各布斯认为“城市无序的表象之下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有序。”就像生命科学一样,城市社会的生命本质是“有序复杂性”,而非“简单性问题”或“无序复杂性问题”。城市中的各要素处于这样一种情形中:诸多的变数各不相同,但同时又通过一种微妙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城市的多样性,是一种基于共同性的多样性,是一种从经济和社会角度都不断产生相互需要、相互交错、相互支持的特性。多样性的内容可大相迥异,但是它们必须以某种具体的形式相互补充。因此,城市问题表现出来的往往也不会是单独的一个问题,我们只要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分析就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这些问题表现出很多变数,但并不是混乱不堪,毫无逻辑,相反,它们互为关联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异质性、多样性与共同性、有序性之间的张力。这是城市研究中始终具有活力的主题,也是本书的核心论题。

(一)

何以有序?

城市社会秩序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有意识的、强制性力量的缔造或建构,特点是秩序生成迅速,但不一定容易维持;二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自发形成的秩序,秩序形成的时间较长但相对稳定持久。下文主要从城市生活主体的角度来讨论城市公共性秩序的生发。

1.培育公共责任感

从城市给人的的第一印象“街景”来看,有活力的街道不但能清晰划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保护城市居民的重要财富——隐私,更能提供维护城市安全所需的基本监督,人行道的作用主要在于维持安全、联系及教化小孩。

城市最基本的成功要素就是可以在街道上安全、信任地与陌生人进行接触。保持街道安全并不能靠公安,而需要人们自觉的监督。“惟有当大城市的街道具备了内在的特征,让互不相识的人能够在保持尊严和本色的文明基础上平安相处、互相包容--允许邻里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要远远深于肤色间的差别,它在高密度的大城市里是可能和正常的,但在郊区和一些伪郊区却会显得怪异--才是可能的和正常的。”

然而,可悲的却是,城市的规划者们并没有意识到,仅有空间和设备无法培育公共责任感,孩子们无法获得保护,更无法从人行道那些普通的成人身上学到这一成功的城市生活经验,城市无法培育发展的生力军。

2.人与环境互构生机

街区公园并不是城市的“肺”,也不是周边房地产的“安稳剂”,我们需要抛弃这些虚假的、自我安慰的想法。“一般来说,街区公园或公园样的空敞地被认为是给予城市贫困人口的恩惠。让我们把这个想法颠倒一下,把城市的公园视为是一些‘贫困的地方’,需要生气与欣赏的恩惠。”公园之所以成为福地,是由于周围地区功能的多样化,以及由此促成的使用者及其日程的多样化。婴儿与老人可以在阳光充足的午后去公园散步,上班族可以朝时晨跑夜时散心,不同时段有不同人群给公园带来生机与活力。

而运作不良的公园不仅造成土地的浪费,也同没有人监视的街道一样危险,人们将避而远之。公园更多地遭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而非相反。公园应当首先尝试以功能的多样性吸引连续的人流,如果不可,应转向发展单一特点以吸引特定人群。总体上来说,处于空荡、危险地区的公园会加深该地区的危险性,而处于多样化的地区的公园将会为该地区锦上添花。

3.居民自我规范

城市中的住宅区是一个形式上的概念,交融性、互动性、流动性才是其精髓。雅各布斯将住宅区视作城市居民自我规范的单位:建立街道监视网,实现对当地居民同过路的外来人的保护;建立日常生活中的信任与互相规范;教化儿童,使其能够负起城市生活的责任。街道住宅区实际上无法被定义。成功的“社区”并不是彼此分开的单位,而是社会、经济的实体上的延续体。

(二)

何以多样?

城市秩序与多样化概念对立的信念促发了城市划分套路,才有了城市重建改造却导致活力枯竭的现象。城市多样性的规划本可以提供多样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促使城市得到自由发展;而正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的纯化把“新奇带来的神秘感和人们带有批判的理性精神”都清除出城市。然后,正如雅各布斯所论述,造成城市衰退的基本元素在于多样性的缺失,她论及的具体原因有:由多样化导致的城市的某部分的成功带来竞争,多样性自我摧毁;单一元素的边界切断了街道的连续性,城市边界真空具有恶性效应;人口的不稳定性导致的多样化衰竭;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不具有持续性与稳定性。

那么,关于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就是,城市如何能够综合不同的用途以生发足够多的多样性,支撑城市的文明?要生发城市的多样性,雅各布斯认为以下四个条件必须共同作用。

第一,一个住宅片区的设施必须满足不同日程、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确保人流的存在。如果单单以统计性思维对住房及人口进行分类、重组,城市不过是一张棋盘格拼图。

第二,街区要短,转角与拐弯的机会越多越好,更多街道或更小的能够深化街区的混合使用,通过使用的连续性与通行的交叉让多样性触手可及,清晰可感。

第三,必须包含不同年代、样貌、经济价值的建筑。旧建筑能为街区带来多样性与卖点,其对街区的唯一不良影响仅仅是它的“老”本身。

第四,必须包含高人口密度。城市的高密度人口不是一种灾难,而是一种财富——它带来活力与多样性,刺激市场细分。同样,人口密度也不能太高,一定程度以上的人口密度会要求建筑规范性、效率性,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当地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雅各布斯书中所渗透的人文精神和自下而上的民主意识仍打动着很多人,是她带来的影响最终憾动了那些高高在上的专业人士,使他们看到普通居民的生活应该这么丰富,一个城市,本可以更好。但雅各布斯书中的不足也显现出来。她没有探讨大型企业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她忽略了营建小而复杂的社区必将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压力。

(三)

破除迷思

多样与有序真的对立吗?单调一致的景观规划理念下,对多样化的追求只是形式上一些拙劣、新奇的表象,“用一些虚假手法体现出很有意义的视觉差异”。所谓的规范化的设计其实暗示着一种方向性混乱,混淆建筑物的功能与规模,造成街道的断裂,抑制混合多样性。在单一功能的建筑群里,并不存在真正的建筑多样性。

19世纪的乌托邦者继承了18世纪浪漫主义的自然思想而拒绝城市的社会化,最终的结果是一个像艺术品一般的简单社会。而“重复”也同时成为了城市的秩序。实际上,各种元素的混合才是城市的秩序与法则。

同样,交通阻塞也是因为工具元素的单一,“交通拥挤是由交通工具,而不是由人造成的。”只有在功能单一的地区,人们都借助汽车来达到交通的目的,才会导致交通堵塞。越是功能多样化的地区,人们越是会有多样化的出行方式,越不会有交通堵塞。

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计划不过是对19世纪的“田园”“马车”的天真的怀缅,摩天大楼与高速公路设计的结果是造成隔离与寂静,而现代城市则应该是富有活力的。汽车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如何平衡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关系。当因为汽车占用的空间越来越多——停车场、车库、交通等,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会逐渐郊区化,失去了活力与多样性。这便是对城市的腐蚀。

那么,如果城市允许所有的用途都存在是不是会有破坏作用?被认为对城市具有“破坏性”的元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垃圾场、二手停车场等用途确实无利于地区吸引力与人口集中的元素,另一类是酒吧、小型工厂、殡葬服务等这些在习惯上被认为有害,但其实并非如此的元素。这些元素不是多样性必然带来的威胁,而是恰恰是多样性的需求——乱七八糟的垃圾场往往出现在经济利用率不高且环境凋敝的地方,应该通过催生和培育有利于多样性的经济环境来解决土地用途的合理规划问题;某些营业场所、生产场所对安全、公共交往和混合用途有直接贡献,而且为其他多样性提供支持。它们在城市中扮演着具有公共性的活跃角色,代表着尊严、理想与文化。

(四)

多样与有序的层次

我们不能说那些城市设计师们在规划时仅仅考虑秩序性建设而忽略到多样性建设。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也许在于“多样性”与“有序性”的层次。因此,笔者以为,城市基本秩序是生发多样性的必要条件,但有序是建立在多样上的有序,是在保证总体环境多样性的情况下,以人为主体进行有序规划,而非以多样性的毁灭作为秩序的代价。

在现代主义的秩序规划下,城市的发展脱离了城市人,正如齐美尔的“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概念一样,脱离了诞生了它的“人”,本身成为了具有主体性的客观存在。柯布西耶的“光辉之城”就是一座空寂无人的却极其宏伟壮观的虚影,似乎没有人在其中生活,城市也能照常运作。城市来源于人,却在发展过程中失去了人,由一座座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变成了规划师们笔下的设计蓝图。这是统一性压制多样性的典型。城市是为了谁而建的?是为了某个俯瞰人类世界的神灵,还是为了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俯瞰是一个超越的视角,同时也是一个简化的视角。它似乎一览无遗,实际上却极端抽象。而人的多样性、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以及人的欲望的多样性是不言自明的。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个问题,那么城市只能是基于某种模式的复制性建造而已。

一如城中村作为城市的一块“夹缝地”,对其拆除或改建的本意为改善城市环境和城中村民的生活水平。这部分人离开城市规划者所不屑的村子之后,像积木般被安置于高楼,但是他们也许再也找不到自己的立世之处。居住环境与户籍属性的变化,并不代表从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正如早期城市社会学家沃斯所提出的经典命题,我们不可能在都市人和乡村人的个性类型之间发现突变的、断裂的变化。在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几乎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为生活方式的总体性转变,而生活心态的转变涉及背后价值系统的一整套转变。对城市的改造与规划如果缺少对心灵的关怀,可能沦落为集体性的社会工程与社会实验。

正如《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开篇所提到的北端社区,规划专家对于北端社区的现实感知及其收集到的社会统计数据都证明这一社区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氛,但从专业知识作出的判断却与事实呈现截然不同——北端必须被认为是一个糟糕的贫民区。为什么规划理论与城市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如此重大的反差?

正如福柯所言,“知识即权力”,掌握城市规划理论知识的人掌握了设计的权力,界定什么对城市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是有益的。然而,从花园城市到辐射城市的设计概念,以及城市美化运动的思想,规划者压抑了除自己的规划之外的其他规划设计,在未充分了解城市运转机制的情况下塑造城市的秩序,与此相伴而来的是城市功用愈加分离的结果。

类比孙立平在《断裂》一书中提及所提及的断裂社会与多元社会概念,来理解城市规划。断裂社会中部分群体脱离社会结构,或者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产生社会意义上的断裂。一如追求单一性功能分区的城市规划将居住、工作、商业等功能截然分离,把人作为棋子分类安排在一个个功能明确而单一的棋盘格中,棋子与棋格之间没有结构性依赖,棋格也只是机械地维持着整体棋盘的存在。如此可能造成城市生活的分裂,人们生活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周边社区不具有连续性与混合性。处于断裂式的环境中的人们,不再关心自己所身处的社区、社会、城市,把这样一种“城市权利”全盘托让于外部的规划者们。

而多元社会能形成一个整体,尽管存在着利益分化,但是多个利益群体之间能够互相承认和尊重,其利益也可以通过政治或者社会的手段进行协调。正如雅各布斯所认为的“多样性”并不只是城市总体功能的多样性,而是深入地区、街区、街道的多样性,是每一条街的多样性。有机的大城市综合体应该在多样性的基础上思考有序性,拥护人们独特的生命力以及展现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权力。一如哈佛大学教授保尔·J·蒂利克认为,“从城市的本质来说,大都市应该提供人们只有在旅行中才能得到的东西,那就是新奇。”而新奇点的发现与培育则需要城市的生活主体成为城市多样性的创造者,才能真正培育起对城市文明的尊重与热爱。

三、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格奥尔格?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录集》,涯鸿、宇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3]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Wirth,Louis.().UrbanismasaWayofLif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44(1),1-24.

文稿

19级社会学研究生黄梦婷

编辑

19级社会学研究生黄海萍

图片

来源于网络

SHNU社汇学思

学而思思而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65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