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乐小史上名称地位与兴衰变迁
导言
阮,即“阮咸”,华夏古琵琶的一种。自汉代诞生以来,一直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占有一席之地。阮乐的发展,不仅是民族器乐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缩影。为了增进大家对阮乐的了解,中乐学社将陆续推出五篇推送介绍阮的方方面面。本文是系列推送的第一篇,聚焦于阮的名称和地位自秦汉至明清的变迁发展。
秦汉
阮的诞生要比“阮”这个称谓的出现早得多,它起源于秦、汉时期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国西北地区,当时名为“琵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尽管现在“琵琶”专指一种梨形曲项的弹拨乐器,但在秦汉至隋唐时期,“琵琶”一词用以统称各种采用“弹”、“挑”技法的弹拨乐器,含义极其丰富。为了与其他“琵琶”相区别,阮后来也被称为“秦琵琶”、“直项琵琶”,后世人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琵琶、四弦、汉乐也”,取其意又称之为“汉琵琶”。隐藏在阮族乐器诞生时称谓中的曲折,一般人往往并不知情,也正是因此,后人往往将昭君出塞图中昭君所持乐器画作南北朝时期传自西域的曲项琵琶,而实际上,昭君抱的恰恰是顶着“琵琶”之名的阮。这一点,最早由王仲丙先生于年指出。
左:王仲丙先生
右:书画家何大齐先生参照南朝砖刻壁画《竹林七贤及荣启期》中阮咸所持乐器所作《昭君出塞图》(摄于年)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阮族乐器得到了显著发展,被广泛运用于器乐合奏之中。故宫博物院所藏三国青釉瓷仑上,就绘有“汉琵琶”与管乐器合奏的陶塑装饰;魏晋时期流行的《相和歌》中,汉琵琶也成为主要伴奏乐器,阮乐发展的兴盛可见一斑。除了伴奏,阮乐也开始被用于独奏。傅玄的《琵琶赋》中,便有许多对阮乐独奏情境的生动描写。
除了乐器应用范围的扩大,阮乐流传于后世的正式名称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精通音律,是公认的汉琵琶名家。魏晋名士的气度风韵与阮乐相得益彰,大大推动了阮乐的传播。到唐武则天时,人们就以“阮咸”或“阮咸琵琶”正式称呼这件乐器,后人简称为“阮”。
南京博物院藏东晋末至南朝初砖刻壁画
《竹林七贤和荣启期》-阮咸(拓片)
唐宋
唐代阮乐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由庙堂入江湖”。在此之前,阮主要是上层社会中流行的乐器,身价颇高。北魏宣武帝就曾指着阮说:“名士固亦操斯器。”而到了唐代,阮,不再仅仅是上流人士的玩物,而得以在市井之中流布。阮既得其名,又得其用,达到了发展的巅峰。从初唐到晚唐的敦煌乐舞壁画上出现乐伎弹阮的图像竟有近30幅之多,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种型制的阮使用的盛况以及演奏时的千姿百态。传于日本现存奈良正仓院的唐嵌螺钿紫檀阮咸,其用料之名贵、工艺之精细、比例之协调、造型之美观,均堪称历史之最。众所周知,只有技艺的高度发展才可能促进乐器制作水平的大幅提升。将唐代视作阮乐发达的盛期,是当之无愧的。
唐嵌螺钿紫檀阮咸(奈良正仓院藏)
花边大阮-敦煌莫高窟第窟北壁(初唐)
宋承唐制,仍然处于阮乐技艺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都市的繁荣、民间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阮的流传也更加普遍了,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关于阮乐的描写数不胜数。不仅如此,宋人还重视阮谱的编创与撰集。如李昌文撰《阮咸弄谱》一卷,喻修枢撰《阮咸谱》一卷等。宋代的阮乐器制作也极为精美,据史料载:“宋之故物,天、地、元、黄此四阮为绝宝也。”
宋史·艺文志一(四库全书本)
明清
明清时期,规模庞大的宫庭燕乐及雅乐日益缩小,歌舞音乐的主流已从宫廷及上层社会中转向民间,阮也随之落入民间而广泛自由地流传。这一时期,阮的独奏艺术逐渐衰落,却在戏曲伴奏及说唱音乐中以新的面目悄然崛起。于是从阮类乐器中派生出了新品种“月琴”。
“月琴”之名始于唐武则天时,唐宋时是阮咸的别称。不过明清时期戏曲中所采用的新型“月琴”和唐宋时与阮咸同称的“月琴”不同,这种月琴大量应用于戏曲、说唱及地方音乐,为上述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汉皋竹枝词》中所说:“月琴弦子与胡琴,三样和成绝妙音”。在戏曲、说唱伴奏中与人声唱腔融为一,实在是相得益彰、妙不可言。此种月琴至今仍是京剧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三大件”之一,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也非常流行。但总体而言,清代随着拉弦乐器胡琴的发展,弹弦乐器阮在伴奏中退居二线,阮乐从乐器到技艺都明显衰落。相比唐代的阮,清代的阮不仅体型缩小,音域也变窄许多,表现力大大减弱。
尾声
源于两汉,盛于唐宋的阮乐器,在明清时期却陷入了难以避免的衰落,不禁令人唏嘘。究其原因,其他琵琶类乐器经过不断创造,吸收了许多阮的优点,地位日益提高,相应地加速了阮的衰落。
但根本上,阮乐衰落的原因在于社会艺术需求层面:一方面,刻板、缺乏艺术生命力的雅乐日趋没落,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的阮也就相应地失去了活力;另一方面,当民间音乐迎来戏曲艺术为中心的新阶段,阮又由于音量较弱、音色个性不强而难以在杂剧戏曲中得到使用,其衰落也就难以避免了。
值得欣慰的是,明清时期许多月琴的乐谱在日本民间得以留存;同时,琵琶全面继承并发展了阮古代传统的指弹演奏艺术,因此可以说阮的指弹艺术并没有失传。这就为阮乐在当代的重新发展保留了一份元气。
结语
随着朝代的推移,阮乐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看遍了阮乐的兴衰起落,阮的形制与技法又是怎样变迁的呢?请期待我们的下一篇推送……
参考文献
[1]宁勇.阮史漫话[J].交响.西安音院学报,(02):38-43.
[2]王仲丙.王昭君与琵琶[J].乐器,(04):37.
[3]宁勇.出谷新莺咽洞泉——阮艺新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02):24-30.
[4]宁勇.中华阮乐技艺史探踪[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91-99.
主讲人简介
宁勇先生,年10月生,陕西西安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阮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19岁始习琵琶、阮等民族乐器,师从平湖派琵琶大师杨少彝先生学艺。年破格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王仲丙先生、庞玉璋先生习大阮、中阮,师从李祥霆教授习古琴。年转入恢复办学的中国音乐学院,年毕业后赴西安音乐学院任教,年起师从著名长安古乐世家余铸先生研习长安古乐并成为入门弟子。年调入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教。
发表《谈阮定弦的规范化问题》、《阮史漫话》、《中华阮乐技艺史探踪》、《系列阮艺术的开拓与发展》、《阮乐艺术事业50余年发展历程概述》等论文十余篇。
发表《新翻引令》、《蓝关雪》、《望秦川》等阮曲六十余首,成为阮专业教材的重要部分。其中《丝路驼铃》、《终南古韵》、《玉楼月》、《丝路新梦》等曲获得省级创作奖。
年编印《阮曲十首》;年与王仲丙合著《阮演奏法》;年编成整套五册阮专业教材,并制定出从音乐学院附中至大学各学期、学年阮专业学习曲目教程;年出版余铸传谱、宁勇编著的《长安古风阮曲二十首》,为阮长安风格派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继承发展和应用长安古乐做出了突出贡献,是阮长安风格派的创始人;年编著《阮技艺基础训练》;年出版《宁勇阮乐作品集》;年出版《阮演奏教程:技巧与练习》;年出版《阮族》入门、初级、中级、高级共四册阮曲作品集;年出版《中西合鸣.钢琴伴奏阮乐曲集》。
年起改革中阮与大阮,年创制高音阮及双弦高音阮,年与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合作研制成功“八七型改革系列阮”,于年通过省级鉴定,被媒界誉为“宁氏系列阮”,亦为系列阮乐队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同年参加全国“龙年龙乐音乐周”,八七型系列阮首次亮相合奏《拍鼓翔龙》,大获成功。有三项阮乐器改革成果获国家专利,五项阮乐器改革成果被载入《中华乐器大典》。
年于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创建中国第一支“小龙人”少儿弹拨乐团兼阮族乐队,任艺术总监与指挥。年应香港市政局邀请举办“宁勇系列阮演奏会”,被誉为“中国最负盛名的阮琴大师及改革者”。年赴新加坡举办学术讲座、大师班并参加“阮中情”专场音乐会,演出节目由新加坡名将音像出版社录制出版,并被誉为“孜孜不倦的阮乐大师”。年赴敦煌莫高窟参加团中央“彩虹工程·明驼万里行”大型公益活动启程仪式演出。年赴新加坡参加淡滨尼阮族乐团十周年庆典“阮韵情缘”专场音乐会,并受到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马宝山的接见。
专业教学方面,曾先后赴香港演艺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南京大学、天津音乐学院等高校讲学,已培养出众多青年阮演奏家及阮专业优秀人才,有的已在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民族乐团等音乐院校及海内外文艺团体任职。个人艺术简历被《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华当代名家大辞典》收录出版。
5月23日(周三)晚18:40理教
我们不见不散!
文案:史方正
编辑:江南雨
责编:杨明煜、杨焘玮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