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财又上报纸了这次出镜的是我们的文献馆
惊了,浙财有个文献馆上报纸了!背后默默付出的人竟然是他!
报纸上那座我们"家门里"的文献馆的背后,有一位默默无闻的老师
沈国弟老师
沈国弟老师是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守护人,正是他扎根学校,兢兢业业,一辈子,建设了全校的两个文献馆。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用来形容沈老师最合适不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图书馆是一个学校知识的来源,也几乎成为一个学校的象征。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库法耶夫曾说:“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为避免高校图书馆资源高度同质化,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活读书环境,图书馆领导决定建立校文献馆,“两奖”文献馆作为特色馆藏,可以彰显馆藏特色,也切合我校学科特色。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国际国内经济学学术成果的顶峰,建这两个专题文献馆对于推动学术研究、促进人才培养、建设文化校园意义重大。面对如此意义重大、难度也不容小觑的使命,沈老师欣然接受,开启了他在图书馆的传奇生涯。
团结制胜,统筹规划
尽管有学校重视与支持、馆领导直接参与,对这么多学术文献的系统收集、整理、校对,同时要建实物展馆和数据库,工作量依然大,不得马虎。沈老师的团队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他本人则做好协调,尽量使工作有序进行,并承担部分具体工作,免不了加班加点,但他对此并不在意,专注与协调是他们团队制胜的利器。
创新与传承
万事开头难,建设诺贝尔头经济学奖文献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是我馆第一次建专题文献馆(-年建设),没有先例可以参照,即使考察了部分兄弟高校的,但参考意义不大。但沈老师的字典里没有知难而退,他迎难而上带领团队战胜困难。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文献馆建设(-)得到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与合作,给文献馆建设提了不少建议,如增设老一辈经济学家代表人物(孙冶方、陈翰笙、薛暮桥、于光远)专柜等增加了文献馆的历史厚重感。团队自身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外界人士的精致意见相得益彰,造就了浙财特色文献馆。
投入成就非凡
坚持三分钟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在话下,但坚守一生,奉献自己却鲜有人为。当被人问到自己是如何坚持图书馆枯燥的工作的时候,沈老师打趣的说:“到那是因为“外人”不了解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内容。你不见图书馆大楼是校园最大的建筑,各大学的图书馆都建在学校的中心位置,当然这只是外表。图书馆工作不只是借借还还那么简单,图书馆是一个学术性机构,图书情报学与经济学科一样是一级学科,如果你真正投入到了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是不会有枯燥感的。如果总是一山望着那山高,那干什么工作都会是枯燥的。”这种投入正是沈老师最闪耀的人格魅力,也成就了浙财图书馆熠熠闪光的形象。
未来展望
作为图书馆最有发言权的人物,沈老师希望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文献信息保障、营造更好的阅读环境、获得更多的新体验。同时也希望学生更多地走进文献馆,多参加举办的相关活动(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学术月活动),希望文献馆成为学生们领略国际国内顶级大师学术风采、提振自己精、气、神的平台,成为自己奋发努力、养成学者气质的动力源。相信浙财学子作为有情怀的文化人,会自觉地爱护文献馆的一书一刊!
同学们参观图书馆
图书馆的成功缺少不了像沈老师这样默默付出的人,希望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7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