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第二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在大外

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理论与中国声音,9月26日-27日,第二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在我校隆重召开,大连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也于26日开幕式当日正式成立。来自外交部、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机构和高校的80余名嘉宾、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重要概念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由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外交外事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及中央编译局《国外理论动态》杂志社联合举办。光明日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社、中国社会科学网、中青在线、凤凰网、搜狐网、大辽网、天健网、大连电台、大连晚报、旅顺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1关键词:开幕式致辞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主任杨雪冬

中央编译局作为主办方和论坛的倡导方,从上个世纪60年代成立以来,承担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党代会以及其他中央文件对外翻译工作,建立了一支涵盖7个语种的翻译力量,形成一套科学严格翻译流程,这些都是我国加强对外传播的宝贵财富。中央编译局先后与高校科研机构探索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如与天外共同培养高端翻译人才,与大外合作培养翻译硕士等。

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术语、概念是工程中的基础材料,也是核心要素。年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全会文件翻译实现了常态化,丰富了中央文献外译的内容。中国政治文献的对外翻译也将进入新阶段,面临新挑战。这需要对外翻译界的同仁们发挥所长,共同努力,借助此类论坛展示成果,促进交流!

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年以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提升中国话语权问题,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意味着中国将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传播、宣传自身的发展理念,而中国的翻译学界也将由此承载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央文献内涵,用好范畴、概念、术语,充分传递中文文本信息,准确反映我国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特此联合举办了本次论坛。大外愿借承办此次会议的机遇,进一步拓展与各单位学术交流渠道,继续支持翻译等相关学科发展,积极参与论坛组织的各项活动,提高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更加期待大家就如何进一步宣传中国发展理念发表真知灼见!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铭玉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以及现实的工作需要,论坛的主题在进行着有序的变换和更替,说明论坛的发展是成功的、健康的,是为社会所急需的。我从五种大观来谈本届论坛的宏观主旨和使命:一是大文化观,即习总书记对治国理政大思路的六个一概括;二是大外宣观,即“文化走出去”的对外宣传问题;三是大术语观,即要从国家中央文献、重要文献的发展,传统文化以及现当代文化的输出角度,具备大术语概念;四是大资政观,即通过外语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向国家、中央、各地党政部门提供所需要的重要资政思想;五是大人才观,人才是重点,这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博士后的培养,更有对自身人才的培养。2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们就中国重要概念的翻译策略与技巧、中国重要概念在海外的传播、中央文献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国际比较等议题发表真知灼见,为国家翻译事业的茁壮成长建言献策,为促进中国与各国的民心互通贡献心力。关键词:主旨发言卿学民(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副主任)中央编译局已经建立了一个中央文献对外多语种翻译成果的推介和发布平台,把重要政治概念译文或者表达规范化,把党多年来所积累形成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成果通过中央文献对外传播的方式介绍给国外。平台所承载的功能首先是创新的形式,传播的是我们的理论体系。其运行机制分三大块:术语筛选,审定和发布。目前,该平台已经用多语种发布中央文献政治术语近条。——《中国当代重要政治概念的对外传播:以中央文献重要术语译文发布为例》徐明强(外文出版社资深翻译)关键词,特指单个媒体在制作使用索引时,所用到的词汇,是图书馆学中的词汇。关键词选择要有针对性,要求我们第一忠实原文,且要符合对方语言习惯;第二要简明易懂,避免中国式的外语。中国关键词在翻译时尽量使用解释性翻译,而非直接的翻译,且不留注释。——《中国关键词的选择与翻译》章思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工程学术委员)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其结构,首先是术语的条目,之后是术语的释义,再加上白话译文。翻译遵循四项基本原则:第一是准确术语思想文化内涵,第二体现术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强求术语的译文唯一,第三是参考汉学家及前人满意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翻译,第四是当译意不能涵盖全部含义时可采用音译。——《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译》郑述谱(黑龙江大学辞书研究所所长)术语外译是具有学术性、历史性、文化性及政治性的工程,它是时代的召唤与责任,是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工作,应把它看作是一项文化交流的过程。它可能有中间产品,但不会有终极产品,应以更柔软、更灵活的方法进行术语外译。——《从更宏阔的视角认识术语外译》陈明明(外交部外语专家、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特色的表述怎样把它翻译成英文,对方能够接受、理解,不产生抵触情绪是翻译形象表述遇到最大挑战。因此我们总结出四个方法,第一是忠实原文翻译,第二是忠实于原文翻译和意译,第三种是不能够拘泥于原文,一定要灵活处理,第四是在极个别条件下,中国的豪言壮语是不能译的。——《领导人讲话和党政文件中形象表述翻译探讨》王铭玉(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共中央编译局、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基地有四个特点:第一是资源整合,加强科研机构实体化与人才队伍建设。第二是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立足翻译与传播两个基本点,以文化传承创新为主攻方向。第三是协同合作,提升人才培养新高度,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第四是优势互补,不断扩大对外合作交流。——《中国话语、世界表达——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工作纪实》李正栓(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毛泽东诗词具有很强的文献性,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一下几点:第一,要对创作背景进行挖掘和考察;第二,要加强对历史的研读与分析;第三,要注意其时代性,注意其风格,要注意挖掘其诗词的精神实质;第四,翻译是否优雅取决于原文,译文要随原文精神;第五,允许得意忘形,争取形神兼备,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但不搞绝对化。——《文献性文学翻译——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刘宏(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我们提出政治话语体系的建设一体化构想:第一,国家层面部委需要确定一个牵头部委统筹协调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中央文献的翻译和传播工作,这是一体化机制构想当中最重要环节;第二,要积极组织科研院所、大学智库的专家,开展中央文献政治文本译文在各国接受情况和传播效果研究;第三,在我们国家相关部委统筹下,可建立一个中央文献翻译传播及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专家人才库,各领域跨学科人才可积极参与文献翻译学术研讨及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大外将积极提供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培训平台,并努力推出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中央文献的翻译、传播及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一体化构想》叶其松(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术语系统应该是包含在学术话语体系中,并处在比较核心的地位。学术话语体系的传播基础在于认同,学术话语体系是表达系统,它的背后是一套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我们接受一个学术话语系统,我们就接受了它的知识系统或者一项理论体系。——《对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和传播的术语学思考》李学军(新华社参考消息译名室主任)要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要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翻译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外宣翻译工作核心是中央文献翻译,中央文献翻译核心是政治术语翻译。所以,加强提升政治术语翻译质量就成为我国外宣翻译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升术语翻译质量,服务对外话语体系》张晓希(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日两国外交关系的恢复,日本从政府、学界到民间都出现了研究中国的热潮,而







































白癜风研讨会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28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