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研究文献

[1]邓焱.女性主义理论下小说《金锁记》的研究[J].今古文创,(45):4-5.[2]张丽花,刘云霞,单百灵.荒原中的女性——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浅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J].牡丹江大学学报,,29(08):46-50.[3]宋声泉.在“男女”与“时代”之间——重论《金锁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9(04):-.[4]李涔.《金锁记》月亮意象的多义象征[J].文化学刊,(06):63-66.[5]郝文卿.《金锁记》中的意象描写和色彩运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3):64-66.[6]傅守祥,陈晓青.跨媒介文本《金锁记》的女性主义探析[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3(03):93-99.[7]陈思和.爱的缺失比钱的缺失更可怕——张爱玲中篇小说《金锁记》讲稿[J].名作欣赏,(10):12-16.[8]缪依蕾.黄金枷锁下的人性挣扎——论《金锁记》中曹七巧命运的悲剧性[J].汉字文化,(07):66-67.[9]倪思然.难以解开的“生命枷锁”——重读张爱玲《金锁记》[J].名作欣赏,(09):11-13+24.[10]杜雨季.幽闭空间中的爱憎与反抗——谈《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J].汉字文化,(07):43+82.[11]闵瑞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解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命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6):39-40.[12]印家甜.目的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13]林越越.张爱玲自译作品《金锁记》中的不可译现象及其转化策略[D].北京外国语大学,.[14]吴怡洁.从纽马克翻译理论看张爱玲自译《金锁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D].西南石油大学,.[15]吴倩琰.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分析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D].北京外国语大学,.[16]杨轶.《金锁记》自译的后殖民主义视角[D].北京外国语大学,.[17]卢侠郿.接受美学视域下张爱玲《金锁记》的自译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18]吴燕华.张爱玲自译《金锁记》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19]廖芬芳.从文化翻译观看张爱玲自译作品《金锁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刘敬国,项东.译者的文化意识与翻译策略的选择——析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9(04):95-98.[21]游晟,朱健平.美国文学场中张爱玲《金锁记》的自我改写[J].中国翻译,,32(03):45-50.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128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