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
本文预计阅读时间27分钟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学科的重要先驱。他是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领导者,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办人。他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本次展览展出了梁思成先生保存至今的部分遗作(近件,本文只展示了一小部分),有图纸、手稿、著作早期刊本和影像资料。呈现出先生作为学科先驱的辛劳和支撑并伴随着辛劳的心灵的无上快乐。相信曾经满满堆积一室,终被动荡年代吞噬的工作笔记,也只是先生万里奔波夤夜伏案的汗水之一捊。于是我们忆起先生曾经抚摸过的案几——摆弄相机的方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图桌,李庄的绘图板,以及先生用花瓶支撑着下巴画图时口中哼唱的小曲......
先生生平
少年求学
少年梁思成自拍像,年初
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在美国收到父亲梁启超寄来(宋)李诫著《营造法式》。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
《营造法式》(陶本)朱启钤旧藏年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梁思成宾大建筑系成绩单
林徽因宾大美术系成绩单
普林斯顿大学授予梁思成的荣誉文学博士证书
年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观音阁内十一面观音像
独乐寺观音阁西面立面图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之独乐寺观音阁断面图
年5月29日,日本学者关野贞驱车去往清东陵调查途径蓟县县城时,无意间透过车窗发现路边有一座古老的建筑,于是便停车从旁门进入。偶然来到独乐寺的关野贞,一眼便认定这是非常古老的辽代建筑。同年,中国建筑学者梁思成亦有赴蓟县考察的计划。但由于行装甫竣、时局动荡而作罢。年,梁思成到独乐寺调查的计划终于成行,调查后整理并发表的学术论文使独乐寺闻名海内外。
调查独乐寺期间的梁思成
中国营造学社独乐寺专号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剖面图
应县木塔底部三层剖面分层图(图改自陈明达《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塔。其确切建造年代无从考证,但可从其建筑风格和相关文物信息确认其建造时间在辽代,并且在金代、元代、明代和清代被多次修葺。该塔曾经历过数次大地震,并于年在军阀混战中被炮击,但塔身从未倾倒。
年,梁思成读到了一份日本学者关野贞(日本建筑史学家、中国营造学社外籍社员)于年在中国北方的一份考古报告。在报告中,关野贞说大同以南约50英里的应县城,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当地人称“应州塔”,这和流传已久的华北谚语“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相吻合,这让梁思成非常兴奋。
那时候,梁思成根本没见过木塔的样子,连一张模糊或翻印的相片也没有。关野贞也只是约略说这是一座建于11世纪的塔,并没有图片,但究竟真的是建于11世纪的木塔还是以后重修的明清建筑,这让梁思成有点捉不准。
于是,梁思成去了北京图书馆查阅了所有有关应县的资料,但是遗憾的是却看不到一张应县木塔的图片。梁思成灵机一动,他写了一封信到“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尽管梁思成不知道应县那时是否有照相馆),并在信中附上一元钱(当时一元钱已经价值不菲),请他们代照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寄来。
奇迹发生了。过了不久,梁思成果然收到山西应县XX斋照相馆(那也是当时应县唯一的一家照相馆)的来信,并寄来了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在信中,照相馆主人的索价也很新鲜,他托梁思成帮他购买一些北平的信纸和信笺作为条件。那时的信纸和信笺都是宣纸精心印制而成,宣州在长江以南,所以宣纸也称南纸。应县是边陲小城,没有南纸店,开设应县照片馆的老板是位雅士,他希望得到这些当时纳罕之物的想法也颇儒雅有趣。
年9月6日,经过一番筹备,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终于踏上了考察山西北部重镇大同以及应县木塔的旅程。
大同曾作过北魏的陪都,是北方的军事重镇,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在这里,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等人先后考察测绘了华严寺、善化寺、和云冈石窟,他们对大同这所城市的精美的艺术遗存叹为观止。
梁思成,刘敦桢《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年
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普贤阁”一节手稿
-年
林徽因对大同的各个古建筑群作简单考察后,因放心不下刚刚一岁的儿子小弟(梁从诫),便提前于9日晚坐火车返回北平。在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纪玉堂完成了对大同古建的测绘,于17日踏上了应县之行的旅途。
当时大同没有直达应县的客运汽车,要从大同去应县,必须先坐汽车绕至山阴县岱岳镇(山阴县府所在地),然后再换乘骡车前往应县(现在去应县不用绕山阴县,从大同经怀仁县即可)。梁思成他们早上七点从大同乘汽车出发,十点多到达山阴县岱岳镇。岱岳虽是山阴县府所在地,但经济相当落后,人民非常贫困,交通工具更是缺乏,他们费了两个小时才雇到一辆骡车,又忍受了六个多小时的长途颠簸之苦,头都有些发晕,到了应县已是晚上八点。
在骡车上,梁思成从距应县城20里外的地方就看到木塔,他兴奋地写道:“我到镇西五英里外时,正是落日时辰。前方几乎笔直的道路尽头,兀然间看见暗紫色天光下远远闪烁着的珍宝: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夕阳,掩映在远山之上。这座五层的宝塔从四周原野上拔地而起,高约二百英尺,天晴时分从二十英里外就能看到。由夕阳返照中见其闪烁,一直看到它成了剪影,那算是我对于这塔的拜见礼。我进入城垣时天色已黑。塔身如黑色巨人般笼罩全镇,但顶层南侧犹见一丝光亮,自一片漆黑中透出一个亮点。后来我发现,那是‘长明灯’,自九百年前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
由于一天舟车劳顿,梁思成他们都很累了,便找了一个小店休息了。
18日一早,梁思成一行就进入了破旧不堪的佛宫寺,仰望着面前这座高耸入云、雄浑古朴的木塔,一种历史沧桑感迎面扑来。梁思成不由感叹道:“今天正式去拜见佛宫寺塔,绝对的Overwbelmlng(势不可挡),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
应县木塔首层平面测稿
梁思成、莫宗江于年9月20日测绘
原件藏于清华大学档案馆
应县木塔一层剖面测稿
应县木塔二层剖面测稿
应县木塔三层剖面测稿
应县木塔四层剖面测稿
应县木塔五层剖面测稿
应县木塔塔刹高度角度测稿
发现佛光寺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年6月,梁思成与林徽因,以及两位助手莫宗江和纪玉堂前往五台山。
佛光寺远眺,图片出自梁思成著林洙整理:《古拙:梁思成笔下的建筑之美》,中国青年出版社,年1月版。
五台山佛光寺(图片来源:清华艺术博物馆)
林徽因测绘佛光寺唐代经幢(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林徽因查看佛光寺大佛(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林徽因与宁公遇塑像合影
年7月,林徽因给长女梁再冰写了一封信。此时正值卢沟桥“七七”事变期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刚刚完成了对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古建筑的测绘,于代县得知战事乍起,平汉铁路同津浦铁路已然不通,慌慌忙忙绕到大同乘火车沿平绥铁路返回。因梁再冰正在北戴河随大姑姑消夏,便有了林徽因这封洋溢浓浓母爱的家信。在信中,林徽因为梁再冰画了此次田野调查“走过的一圈路”:一行人从北平出发,经正定、太原至五台山,后从沙河经过代县、雁门关、大同,从张家口抵达北平。还刻意标注交通工具,时而坐火车,时而坐汽车,时而坐骡轿,也有时走路爬山或者骑马。
信中,林徽因写道,“我从六月二十六日离开太原到五台山去,家里给我的信就没有法子接到。我同爹爹不止接不到信,连报纸在路上也没有法子看见一张,所以日本同中国闹的事情也就一点不知道!我们路上坐大车同骑骡子,走得顶慢,工作又忙,所以到了七月十二日才走到代县,有报,可以打电报地方,才算知道一点外面的新闻。”
据此信可知,佛光寺的“发现”与测绘就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下,考察条件十分艰苦,并一度与外界失去联系。
信中,林徽因谆谆教诲女儿,家国情怀跃然纸上。她跟女儿解释“七七事变”,“现在我要告诉你这一次日本人同我们闹什么。你知道他们老要我们的“华北”地方,这一次又是为了点小事就大出兵来打我们!”她同女儿表明坚定的态度,“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等到打胜了仗再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你知道你妈妈同爹爹都顶平安的在北平,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
林徽因林至梁再冰(其女)信手稿
年7月
梁再冰提供
下面是每一页细节:
信中,林徽因为女儿手绘北平往返山西路线图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葺
杭州开化寺六和塔
六和塔,讹写为六合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年),为吴越国国王钱俶命僧人赞宁和智觉禅师延寿所建。该塔因其旁边原有六和寺而得名。相传建造该塔的目的原为镇伏钱塘江的江潮,同时珍藏佛舍利。初建时高达九层,通高50余丈。塔身外侧装有塔灯,因而可以作为钱塘江夜航船只的航标。宣和三年(年),六和塔几乎在方腊起义中被全毁。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年)该塔在原址重建,重建工程由南宋礼部、临安府和转运司共同主持。隆兴元年(年)时该塔重建完毕,塔身被改建为七层。此后该塔的外檐在元元统年间(-年)、明嘉靖三年(年)得以重修,这两次重修还重新安装了塔刹。嘉靖十二年(年),六和塔被倭寇纵火,塔外的木质结构几乎全毁。清雍正十三年(年)和光绪二十六年(年)塔的外檐得以重建,是为现存的外延结构。但塔身仍为宋代时造。
年10月,杭州最好的深秋时节,梁思成、林徽因应当时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先生之约,到杭州商讨六和塔重修计划。
在考察钱塘江大桥北部口的选址时,曾养甫定点为古代的龙山渡口(今之江路和钱塘江大桥交叉点)位置,这是自古以来的一处交通要道。曾先生也是在这里调研时,发现边上的六和塔木构已经残破,需要重修。
在年发表的《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开篇,梁思成毫不客气地点评:“觉得六和塔的现状,实在是名塔莫大的委曲;使塔而有知,能不自惭形秽?”接着继续吐槽:“现在在钱塘江边,或自江上,远远就可以望见肥矮十三层檐全部木身的六和塔。”
可惜曾养甫不久后即调任广东,六和塔没能配合钱塘江大桥的兴建而得到重修;而随着不久后抗战的爆发,梁思成先生的热忱也只能随着这些图纸沉寂在箱底。
现存六和塔外檐主体为清朝所修。该塔平面呈八角形,现存塔身七层,塔身外的外檐为明七层暗六层,共十三层,因为清朝时重修,把“阳台”全都包起来了,还“包”成了假楼层的样式。这下外面看起来就多了六层楼。
六和塔远眺
.9.21摄于杭州
六和塔仰视
.9.21摄于杭州
六和塔顶远眺钱塘江和钱塘江大桥
.9.21摄于杭州
古人评点杭州古塔时,曾云雷峰塔如老翁、保俶塔如少女,而六和塔如将军。南宋时的六和塔,名至实归。塔长得精神抖擞。但在清朝的重修版本里,同样59.89米的塔高,每层廊的深度大约阔出去有2米左右(上层减缩)。“将军”,就显得发福了。
“将军”昔日何等英武?梁先生画在下面????六和塔复原图里了。
中国营造学社《杭州开化寺六和塔复原状图》
年3月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
六和塔复原图立面(梁思成所绘)
??????????????????????????????????????????????????????????????????????????????????中国营造学社《杭州开化寺六和塔复剖面图》
年3月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
南昌滕王阁
江西南昌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而得名。
滕王阁位于今天江西省南昌市沿江路赣江东岸。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意象之一,滕王阁屡毁屡建,最后一次重建(第28代滕王阁)是在年。年,因军阀混战而被人为焚毁。
年,梁思成和助手莫宗江考察南方古建筑时路过江西,绘制了《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一组,包括彩色透视图一幅,平面、立面及断面图七幅。梁思成、莫宗江的设计,是根据明代大收藏家项子京“天籁阁”旧藏宋画底本作为依据。因为时局动荡,一直未能重修。
年,江西省向文化部呈送《重建滕王阁意见书》,确定以年梁思成、莫宗江的设计方案为基础,重建滕王阁。但重建计划也一直迁延到年,才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成立重建滕王阁筹备委员会,年奠基重建,年完工。
中国营造学社《重建南昌滕王阁计划草图》:屋顶平面、暗层平面、地下层平面、上层地板平面
年5月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
中国营造学社《重建南昌滕王阁计划草图》:东面立面图
年5月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
重庆文庙修葺(第一步工程)图纸两幅
年8月
中国营造学社拟;纪玉堂制图;梁思成校正并标注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梁思成《曲阜孔庙之建筑及其修葺计划》
载于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一期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梁思成《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手稿)
复制年5月12日脱稿
原件藏于清华大学档案馆
《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
年3月
国立清华大学、私立中国营造学社合设建筑研究所编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梁思成论文《汉代三层建筑明器》英文打字稿
-年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城市规划
梁思成致周恩来总理信手稿
年4月10日
信中请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相关事宜
原件藏于清华大学档案馆
梁思成致聂荣臻信(手稿)
年9月19日
信中讨论北京建设规划及都市计划委员会工作
原件藏于清华大学档案馆
梁思成《北京一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连载于年4月《新观察》第二卷第七、八期;这是作者成为了保护北京古城而作的面向公众的科普文章,全面陈述了北京古城杰出、伟大的价值所在。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梁思成《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辩论》(手稿)
复制年
原件藏于清华大学档案馆
没拍好
梁思成《北平文物必须整理与保存》手稿
复制年
原件藏于清华大学档案馆
梁思成批注《太原市部分建设计划大纲草案》
年10月1日复制品
太原市档案馆、太原市城建档案馆提供
????????????????????????????????????????????????????????????????????????????????梁思成《关于敦煌维护工程方案的意见》(手稿)
复制年8月9日
原件藏于清华大学档案馆
?梁思成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手稿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梁思成《北平杂稿速写笔记》
约-年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建筑与设计
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倡中等人所组的设计小组集体创作。年6月2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同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同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命令》公布。以后历次宪法都确认了该版本国徽的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征集可追溯到年6月15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随后成立的第6小组负责国家象征方案的拟定。年7月10日政协筹备会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同年8月20日截止后收到几十件方案。年8月22日召开了国旗国徽初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与会代表对征集方案并不满意,24日第三次会议决定另请专家设计。年9月25日晚,中南海召开了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的会议,会上选定了国旗和国歌。针对未征集到满意的国徽图案的情况,毛泽东建议可等待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再行决定。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国旗、国都、国歌、纪年的决议案,并决定另请专家设计国徽。
专家组共提供了三种国徽设计样式,共计7个方案:
中央美院张仃和钟灵在征集阶段提供的国徽应征图案,与现今政协会徽类似,由五星、地球、齿轮和麦穗组成,在年9月25日提交政协《国徽图案参考资料》,含五稿修正图。在该设计中,红色五角星代表共产主义,绘有红色版图的地球如同太阳升起状,表示光明和解放,地球背后的光芒代表当时的三十一个行政区,齿轮、小麦和水稻则代表工农联盟。
清华大学营建系林徽因、莫宗江于年10月23日提交了其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并由邓以蛰、王逊、高庄、梁思成提供参考意见。由大孔玉璧和五星、齿轮、嘉禾、国名组成,颜色用金、玉、红三色,国名字体用金色汉八分书。整体图案组织成汉镜的样式,象征光明。红绶象征革命,红绶穿过小瑗的结象征“革命人民大团结”,其皱褶模仿南北朝造像。
年6月10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这7个方案进行了讨论,决定采用天安门城楼图案。
6月11日,国徽小组会议讨论了前一天政协对国徽采用天安门图案的决定,梁思成在会上表达了反对意见,但有意见认为天安门代表五四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故会议原则上通过天安门图案。
6月15日,全委会第二次会议国徽组第一次会议决定梁思成设计组可将其方案外圈与天安门图案合并,张仃当日提供了其方案天安门的正立面彩色修改稿。6月17日,梁思成、林徽因带领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小组提交了第二稿设计方案,将金色五星、天安门作为主体图案,选择红、黄两色为国徽的基本色彩。
年6月20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国徽审议会议对两设计组提供的候选方案进行审议,多数代表赞同清华大学小组的设计,并决定以该方案为基础制成国徽。清华大学设计组后将此方案放大,提交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审议。
年6月23日,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国徽审查组报送的清华大学设计组国徽方案。
年6月28日下午五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召开,会议在讨论和通过了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建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国徽图案通过后,由梁思成推荐,清华大学建筑系高庄规范并简化了国徽的几何设计图稿,于当年8月最终完成。年8月18日在政务院会议室召开的关于国徽使用、国旗悬挂、国歌奏唱办法及审查国徽图案座谈会上,高庄的修正方案被最终采用。修正后的图案在绸带、稻粒和形状上有所变更。会后高庄和徐沛真对国徽进行定型,绘制了墨线图和剖面图上报中央政府。
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高庄等制作的国徽石膏模型
年8月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国徽方格墨线图
国徽尺寸坐标图
梁思成致梁再冰手稿
年9月29日
信中谈到了参加国旗、国歌、国徽讨论会的情形,谈及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所起的作用。以及和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一起开会、用餐的趣事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根据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定,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于年9月30日奠基,年8月1日开工,年5月1日落成揭幕。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建造中,梁思成先生担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副主任及建筑设计组组长、建筑设计专门委员会召集人。
人民英雄纪念碑平面图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绘制复制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人民英雄纪念碑北立面图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绘制复制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人民英雄纪念碑甲—甲剖面图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绘制复制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看了剖面图,才知道原来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空的!(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详情,可参考参考文献6)。
扬州鉴真纪念堂
扬州鉴真纪念堂
年是鉴真大和尚圆寂周年,当时中日两国的宗教界为了纪念这位古代杰出的大师,商议决定分别在两国多地举行纪念会或法会。
中国政府决定在鉴真的故乡——扬州,建立一座纪念堂。纪念堂选址于当年鉴真传法的寺庙“大明寺”东北侧的一块空地上。由于这项工程需要极高的中国古建筑造诣,同时又事关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因此中国佛教协会邀请梁思成先生主持这项工作。
但遗憾的是,此后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纪念堂项目并未马上启动实施。
时间转眼过去了近十年,经过中日两国和平力量的长期努力,两国于年9月29日正式建交,恢复邦交正常化。这一历史性事件为鉴真纪念堂继续建造创造了条件。年3月,项目终于重新动工,并于当年11月建成。
梁思成先生已于此前的年1月9日逝世,他没有亲眼看到纪念堂的最终落成。纪念堂的技术设计和施工图绘制工作,最后是由南京工学院张致中教授和扬州建设局共同完成,在他们的努力下,梁先生的设计方案得以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
梁思成《扬州鉴真大和尚纪念堂设计方案》年8月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建筑教育
梁思成先生一手创办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建筑系,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年梁思成学成归国,即赴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任系主任,他一生的教育事业由此发轫。
梁启超致梁思成信
年5月8日
信中谈及梁思成赴东北大学建筑系任系主任事宜。此信一式两份,一份由梁启超手书,一份由梁启超之侄梁廷灿抄写。展出的是抄写版,信未三行小字为梁启超笔迹。
梁再冰提供
梁启超致梁思成信
年7月26日
信中谈及梁思成赴东北大学建筑系任系主任事宜。
梁再冰提供
年3月9日,基于对将要到来的战后重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1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