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写作如何搭建结构

浙江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7.html
如果说文献资料和研究数据是一篇学术性文章的血肉,结构就是它的骨骼。没有清晰的结构,文章就是一盘散沙,纵使研究数据再漂亮,文献资料再丰厚,文章也了无生气,不知所云。乐高积木在全世界都很畅销,除了孩子,成年人中也不乏资深爱好者,这既说明将散乱无章的素材转化为井井有条的成品是埋藏在人类基因中的共有特质,也说明搭建结构并非信手拈来的易事,需要智慧,需要指引,也需要训练。一、学术文章可套路套路,一般被理解为贬义。但对于学术性写作的初学者而言,学会学术性写作的套路,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所谓学术性文章的套路,就是指学术文章的经典结构TAIMRDR,即: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ology)、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和参考文献(references)。绝大多数的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论文都遵从这一经典结构,人文类文章(如哲学、艺术等)虽然更强调观点而不是方法,但也必须包括标题、摘要、引言、讨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有些初学者对这一结构嗤之以鼻,认为其八股、死板;但殊不知,这是全世界的学术共同体经过数百年的探索而形成的最高效便捷的写作范式,尽管有其机械化的一面,但却是维系学术共同体运转前进的必要制度性设计。就如同电报催生了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写作一样,学术期刊也倒逼学术写作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对话和前进。随着各类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兴建,学术性写作也要适应和符合快捷检索的需要。逐渐的,TAIMRDR结构诞生并固定下来。其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是一篇文章核心要点的凝练展示,体现着文章的菁华,在电子期刊数据库中,这三个要素也会放在最突出显眼的位置,供研究者快速知晓论文的要义。关于这三个要素的写作,笔者专门撰写了《画龙还需点睛:学术性写作标题和摘要的撰写》一文,此处不再赘言。方法和结果是一篇学术性文章最原创、最体现智力劳动之处。对于量化研究而言,方法应当可操作、可重复,结果应当可评价、可验证;对于质化研究而言,方法也应当是透明、公开的,结果经得起推敲。方法和结果于学术性写作是决定性的、是学术性写作的原点。一篇文章,纵使标题再精彩、摘要再凝练、选题再精妙,如果方法和结果有硬伤,那也丝毫没有发表的价值。因此,方法和结果的写作,要领是清晰、准确、简洁,让外行人也看得懂,而不是故弄玄虚、云里雾里。引言和讨论最能体现写作者的理论功底和写作水平。引言一般就是一篇文章的开篇,开篇决定文章的格局,并不是随随便便写写而已。一般建议初学者最后写引言,这是因为很多人准备写文章了,就打开WORD,边想边写,写写删删,结果一两个小时过去了,WORD还是一片空白。与其如此,不如先写方法、结果、文献摘要这些比较明确的部分,等文章的大架构和核心内容出来了,再好好打磨如何开篇。讨论不是对研究发现和数据结果的简单重复,很多初学者在写讨论时,就是车轱辘话来回说,同一个意思换成不同的表达。讨论是文章的升华,你的文章就好像是一小块儿拼图,撰写讨论的要义,就是要将这块儿拼图完美地嵌入到学术共同体的大幅图景中。因此,讨论需要跟经典文献对话,尤其要回答的问题是,你的研究于相关领域而言,有什么必须发表的价值。一般而言,文献综述部分的文献与结尾讨论的文献是要呼应的,行文的逻辑是:通过文献综述,你发现了学术界忽视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你通过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方法操作,得出了研究发现;通过结论和讨论,你的研究发现,可以有效回答这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并且能够推进相关理论的新解释或者产生新的适用条件等。参考文献不是一篇文章可有可无的点缀。参考文献至少有以下作用:体现文章研究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展现文章构思的轨迹和研究的线索;表明作者阅读文献的水平,以及是否能够把握相关领域的核心问题和经典文献;凸显作者所做的案头工作和理论功底;反映作者与全世界学术共同体对话的意识;方便其他人查阅等等。对于人文社科类研究而言,文献的丰厚程度,一般与作者的学术水平是呈正比的。对于初学者而言,一定不要找捷径和图省事,譬如只看了2、3篇文章,就将这2、3篇文章的所有参考文献列成自己的文献,这是有违学术诚信的。如果要引用,必须找到原始文献,认真研读后才能引用;如果实在找不到原始文献(比如一些海外的文章,尤其是非英语语言的文章),则必须要标注为转引。总之,学术论文是高度结构化的,这是知识生产的一种必然的制度化安排。对于初学者而言,套路不是写作的束缚,而是写作的指引。二、先写提纲,再写文章学术写作也并不能只有套路而已。很多人对科研产生不了兴趣,就是因为套路化的文章看多了、写多了,找不到研究的兴奋感和幸福感。清华大学的写作课几乎不讲套路,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面向的大一学生基本不接触理论和方法,也没有能力自主做实验、跑田野、做问卷,想套路也套路不起来;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终归有一天会学习到自己学科写作的套路,在此之前,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写作,学会独立思考,学会驾驭自己的文字与表达。尽管我们不会要求学生按照TAIMRDR结构写作,但依然会要求学生注意结构、加强构思,让文章能够自如地流动起来。我们一般要求学生们上半个学期交一篇字左右的短文,下半个学期交一篇字左右的长文。两篇文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学生要经历报送选题、提交提纲、文献综述、撰写初稿、初稿面批、提交终稿等步骤,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写作质量控制,哪个环节不过关,都很难进入下一个环节。其中,提交提纲就是关乎结构的重要一环。初学者务必要先写提纲,再着笔写作。撰写提纲,初学者常常犯两种典型错误:一是提纲过于宽泛,比如A同学的选题是“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干预研究”,提纲就是三个大点: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干预现状、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问题、西部地区儿童的心理干预建议。这样的提纲列了等于没列,完全不能起到指引文章写作的目的,打开WORD之后,头脑还是一片空白。提纲应当好像是电子产品的使用说明,即便是傻瓜看了之后,都能够一步步按图索骥,上手操作。第二种典型错误是提纲过于细碎,不仅列了三四层标题,每个部分的写作要点也列的清清楚楚;结果写作时谨小慎微,不敢突破提纲的限制,全程写得别别扭扭。事实上,写作时随着研究的深入,或是发现了新的资料,或是突然的灵感迸发,或是出现了逻辑的问题,往往都会推翻预想,或大幅或小幅的调整修改,这时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提纲来,就很有可能削足适履。那么,既然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是不是干脆就不要提前撰写提纲更省时省力呢?当然不是。撰写提纲锻炼的是写作者的思维,只有想清楚文章的主要研究问题、研究发现和基本论证脉络,才能把提纲清清楚楚地列出来,而这是动笔写作的前提。三、让你的文章流动起来提纲也好,结构也罢,其实就是思考文章各个要素之间的搭配与排列。搭建学术文章的结构,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流动性,要让读者感到文章如同行云流水、环环相扣,读起来不会吃力,而是感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可以从头到尾始终保持阅读的兴趣。文章如何能流动起来呢?推荐几种经典搭建结构的逻辑。一是“过去—现在—未来”式,这是一种历时的逻辑。在学术性写作中,“过去—现在—未来”式,讲求的是在对历史和现状精准剖析的基础上,对未来提出建议或者预测。典型如余新忠先生的《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一书,该书创作的背景是年非典,感慨于瘟疫对社会生活的重大冲击,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历数明代万历之后的社会重大疫情,勾勒了国人与疾病的斗争史和社会史。基于史料的研究,作者对近代以来我国公共卫生制度的确立、建设与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也提出了对于抗击诸如非典之类的社会瘟疫的学者建言,在新冠疫情来袭的背景下,该书仍有阅读参考的价值。二是“现状—问题—对策”式,与“过去—未来—现在”式相反,这是一种共时的逻辑。也就是说,“现状-问题-对策”就像是在时间线上切了一刀,来剖析横截面上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现状—问题—对策”是初学者最容易想到的一种布局结构,在笔者所教的写作课上,大量学生的作品都使用这种逻辑,比如上文提到的对我国西部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再比如对我国临终关怀产业的现状分析和问题诊断,再如对中小学性教育的开展现状的分析、对性教育边缘化问题症结的讨论以及出谋划策等等。尽管“现状—问题—对策”是初学者最容易想到的结构,却是笔者最不推荐初学者写作的结构。不推荐的理由包括:第一,初学者往往无法开展实地调研,也拿不到内部数据,因此对现状和问题的分析要不隔靴搔痒,要不就带入大量的主观经验和打听到的小道消息,很难一针见血。第二,初学者给出的建议往往都是高举高打的文件语言,基本就是微博评论或者知乎问答的水平,非常的想当然。比如,上述研究中小学性教育的同学,提出的建议一是将性教育纳入常规课程,二是培养专门讲授相关课程的老师,三是在高考中增加性教育有关的内容。这些建议不是已经在执行了,就是根本不具备可执行性。在我的写作课上,如果学生非要按照“现状—问题—对策”的结构撰写,我往往会要求他们止步于对策,能够将现状描述清楚、问题精准把握,已经是对初学者的较高要求。三是“微观—中观—宏观”式,类似新闻写作的华尔街体。华尔街体的典型结构是,开头镜头对准一个家庭或者个体,讲述小人物的故事,接下来镜头拉远,引入语境和背景,讲述时代变化的命题。“微观—中观—宏观”式也是这样,即从典型案例的剖解入手,将麻雀解剖清楚之后,提出其普遍性和代表性,再探究社会运行的规律。这种结构西方学者比较擅长,典型如薛爱华的《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该书从一个个鲜活的丝路流通品入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大唐盛世和丝路文化,也彰显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也类似,每个章节作者都是从具体细微的小故事入手,但恰恰是从西塞罗的通信簿、罗马城墙的涂鸦、咖啡馆的对话和潘恩的小册子中,人们看到了社交媒体绵亘千年的缩影,理解了大众媒体的发展规律,即今天的社交媒体是旧媒体,百年前的大众报刊反而是新媒体。四是“现象—内涵—本质”式,这是我最推荐初学者练习的结构逻辑。所谓内涵,就是对现象的理解,而这一结构最精妙之处,就是不仅要对现象有所解释,而且还要继续深挖,探究这一现象发生的本质。之所以推荐初学者练习这一逻辑结构,就是因为其符合写作训练的初衷——对思维的训练。这一逻辑结构促使研究者不断godeeper,在一个点深挖下去,而不是铺个面,夸夸而谈。比如,在笔者“健康”主题的写作课上,B同学写作的主题是女性的月经。她观察到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现象,即女生来例假往往会说“我来那个了”,或者我来“大姨妈”了,几乎很少有人会直接说,“我来月经了”。针对这个现象,她给出的解释是污名化。她指出,与疾病的隐喻类似,回避或隐瞒的行为展现的是当事人认为这件事让自己陷入“丢脸(discredited)”或“会丢脸(discreditable)”的困境,而这两种情景来源于人意识到自己身上带有与他人“与众不同”之处,这“与众不同”正是戈夫曼所称的“污名(stigma)”。于是,月经为何会被污名化,成为了她接下来顺理成章要分析的内容。B同学指出,与阴道和性的相关,是月经从古至今被污名化的原因。而这,从本质上反映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规训,渐渐地,女性也将这一套社会规范内化成自身的认知与行为。再比如,C医院建筑风格的变迁。C同学来自美院,她敏锐地发现,医院的建筑风格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千姿百态。医院,呈现出一些共通的特点,反映出时代的风貌。比如,医院建筑,大多是西式古典风格,还有些类似基督教堂,这反映的是西方文明侵入我国的进程,也折射出医务传道的历史;医院建筑,则是一种传统风格和现代建筑的混搭,这鲜明地受到了前苏联“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建筑理念的影响;医院,多采用金属复合板、玻璃等工业建筑材料,外观线条流畅,几乎没有装饰元素,玻璃窗和墙面排列整齐划一,视觉上有极强的秩序感、节奏感和工业感,这反映的是市场经济对医疗领域的入侵。医院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其本质上反映出权力对于社会生活的控制,但医院建筑的人性化趋势,医院是什么的认识变化,是西方文明,国家象征,交易场所,还是温馨家园?从消极被动地建设到积极主动设计,从对标准和形式的盲目到理性审视,实质是国人医疗理念的进步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应当说,B同学和C同学的作品,都是初学者构思文章的典范,体现出思维的质量、研究视野的宽阔和知识储备的扎实。四、结语搭建结构,化繁杂为条理,化无形为有形。刘勰的《文心雕龙》有云:夫善弈之文,则术有恒数,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也就是说,写作与下棋一样,是有套路和技巧的,如果能够掌握技巧,“按部整伍”,自然可以完成的出色。但更为精妙的是“以待情会”,如果能够投入更多的心思与情感去建构文章,那文章的义理韵味会更加的气势磅礴,写作的水平自然更上一层楼。

(作者系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中心教师)

(本文原载于《新闻与写作》年第10期,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以纸质版为准)▼点击下方文字链接,了解详细订阅方式▼

欢迎订阅年《新闻与写作》

投稿请email至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116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