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戏曲作者来稿注意事项
请您确定没有一稿多投,引文核查无误。
一、字号
正标题:宋体三号
副标题:宋体小四号
作者:楷体GB小四号
稿件正文:宋体五号,行距1.25倍
文中单独引文:楷体GB五号
脚注:文字为宋体小五号,序号用上标
英文:Timesnewroman,10号
二、标题、基金
1.基金项目。“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以脚注格式附在主标题后。
2.英文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都要翻译。标题中所有单词的首字母要大写,如果是著作要用斜体,人名之间用短线。
三、正文
1.称谓、纪年。
(1)涉及抗日时期、民国时期的名称称谓,不能用台湾、日本方面的称谓,要改换说法,或删去。台湾纪年需改作公元纪年。台湾的“国立”、“国父”等字样前面一律加台湾或者改为孙中山等,脚注准此。“中国台北”一律改为“台湾”,台湾之中央称谓一律加引号标示,如:台湾“中央”编译局。故宫博物院有两处,如为台湾的,前面要加“台湾”二字以示区别。
(2)“上世纪九十年代”应作“20世纪90年代”,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改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国之后”应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
(3)一般涉及单位、国家等不能省称,如国保单位,应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需省称著作、论文等,均需在该词第一次出现地方加括弧说明。
2.数字、单位。如果是以计数为表达的,一般十以内的均用大写,十以上用阿拉伯数字。如涉及古书卷数、民国期刊卷、期、号的表达,用大写。现代出版物或影印古籍的册数用阿拉伯数字。脚注准此。
单位“米”、“厘米”在正文中用“米”、“厘米”,脚注准此。
3.图表、碑刻。正文中如附有图片,图随文走,文中要有“(图1)”标记,图片下的文字说明统一注为“图1*****”。图片要用至少1兆以上,分辨率。图片须为自摄,如果是摘自其他网站、著作等,必须要在脚注中注明图片出处,如需在图下的文字说明中注明图片出处,格式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或(见徐苹芳《明清北京城图》附页)。图片需以JPG格式另行打包发来。
正文中如附有表格,表随文走,文中要有“(表1)”标记,表格下的文字说明统一注为“表1*****”。
如有碑刻,统一附于正文之后,标注“”。题名碑的人名间不加标点。碑文后需用楷体括注碑的藏处和规格,规格用高、宽、厚,单位用厘米。
例如:重修北社村佛寺碑记
正文
(注:碑高厘米,宽54厘米,侧宽11.5厘米,笏首方趺,额刻“建碑记”三字,均为楷书,多处漫漶不清,现立于大雄宝殿下。)
5.标点符号。
(1)宫调、曲牌均用“”,如果同时出现宫调和曲牌,中间加“·”。如果出现题目用书名号“《》”。多个书名号、宫调曲牌名、引号并列,之间均不加顿号,但如书名号、引号后有括号,书名号、引号后加顿号。
(2)引号内的书名号不用单书名号,如书名号内的书名号用单书名号。
(3)括号内又有括号,最外面的括号要用[]。
(4)“等”字后面不加省略号。
(5)英文缩写均用下脚点“.”,连接符均用中圆点“?”。
6.引文。引文用楷体GB。用单独引文格式,上下与其他段落隔开一行,首行缩进两字符。如果是从整部书或某个剧本中整理出来的文字用正文格式,不用引文格式。如果同一段上下引文均出自同一本书且相隔页码不多,不必重复出注,只出一个注,写明页码范围即可。同一被引著作再次出现在脚注中,要删去出版社和出版时间。
7.角标位置。引文标注角标时,引文无引号的情况标注为“①,”或“。①”,有引号的情况标注“。”①”如果是句中引号,统一为”①。例如:
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过一次关王庙①,但没有提到重修戏台。
明洪武年省入霍州,清乾隆三十七年升霍州为直隶州。①
据《道光直隶霍州志》卷十五“风俗”条:“社祭夏秋两举,率多演剧为乐,随其村聚大小,隆杀有差。犹报啬之遗也。”①
《春秋繁露·求雨篇》中提到利用青龙、赤龙、黄龙、白龙、黑龙“五龙招雨的禳灾措施”①。
8.繁简字及易错字。
一般用简体,包括引文。但注意同一个字的繁体字、简体字,在不同场合有不同意义,如钱钟书应改为“钱锺书”,“梦梁录”改为“梦粱录”,“神祗”改为“神祇”,一般统一改为。
四、文后署名
1.作者信息标注在文末,例如:(张**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副教授山西临汾)。两个作者时,中间加分号,如两个作者的单位是一个,为简略起见,省去一个地址,如:(张**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副教授;李**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讲师山西临汾)。
2.另附联系方式及地址,以方便邮寄样刊。
五、脚注注意事项及格式
著者后加冒号,不用“著”字,如为编著或编者为“***编著:”或“***编:”如为国外著者需加方括号注明国籍,统一不加朝代。转引文字需查核原处,以原文为准。如:
[韩]朴元熇主编;权仁溶、卢基植、梁钟国等校注《明史?食货志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年版,第20页。
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年版,第69页。
1.古籍
(1)未经整理的刻本、稿本、钞本,需注明版本、收藏地及索书号。示例: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
(2)整理本按一般著作规范标示。示例:
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中华书局年版,第35页。
(3)收入丛书某册的应作“第*册”。现代出版物册数均用阿拉伯数字。
毛奇龄:《古今通韵》,《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册),台北商务印书馆年版,第21页。
(4)常用古籍可不注编著者和版本,如:《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也可采用随文注方式,只注书名和篇名,可不注页码,如《孟子·公孙丑上》。
(5)民国期刊注释示例:
慕青:《演剧的全线发展》,载《新演剧》,年第一卷第四期。
2.中文著作
(1)中文著作引证注释的顺序为:责任者和责任方式—文献名(卷次)—出版者和出版时间(版次)—页码。责任方式为“著”时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能省略。示例:
A.冯积岐:《非常时期》,文化艺术出版社年版,第77页。
B.肖敏主编:《读马凯先生诗词》,文化艺术出版社年版,第页。
(2)多位责任者,可保留第一位责任者,其他责任者用“等”标示。示例:
王纯菲、宋伟等:《希腊哲学史中国现代性:理论视域与文学书写》,文化艺术出版社年版,第22页。
(3)文件类、法律法规类,马、恩、列、斯、毛、邓、江等文集类著作,以及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著作,可省略责任者和责任方式。示例:
A.《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页。
B.《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3.析出引文注释
(1)从文集中析出文献,应将文集的责任者与文集题名排在文献名之后;引用文献名后可加“载”或“见”说明析出文献出处信息,如整篇文章析出时用“载”,仅有文字片段析出时用“见”,见、载、转引,之后的著者不用冒号。示例:
元至正十六年()《洪福寺画佛记碑》,见牛诚修《定襄金石考》卷四,雪华馆民国二十一年()版,第40-42页。
马大正:《世界视野与清史纂修工程》,载陈捷先等主编《清史论集》上册,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0页。
(2)从集刊、论文集中析出文献。如:
马骕:《曲牌研究的舛误及歧途——杨栋张协状元编剧时代新证之异议》,《戏曲研究》第87辑,文化艺术出版社年版。
黄竹三:《晋冀祭祀戏剧的类同性》,载《戏曲研究新论——祝贺黄竹三先生七十初度暨戏曲研究新思路漫谈会文集》,三晋出版社年版,第页。
(3)引用国外析出文献时,注意要将书名、杂志名、剧目名用斜体,文章名不用。
(2)期刊文章,在析出文献名后直接注明期刊名以及期刊出版时间和期号,如为学报类时,学报封面题有“社会科学版”时,需加(社会科学版)。示例:
张新宝、张红:《中国民法百年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年第6期。
王志峰:《戏曲与电视结缘的过渡性命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3)报纸文章,在析出文献名后直接注明报纸名以及刊出日期,不必标示第几版。示例:
郑青原:《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人民日报》年10月21日。
4.翻译著作
翻译著作引证注释顺序为:责任者和责任方式—文献名(卷次)—译者—出版者和出版时间(版次)—页码。责任者国别用方括号“[]”标示于责任者姓名之前。示例:
[美]劳伦斯·布洛克:《睡不着的侦探》,丁世佳译,文化艺术出版社年版,第34页。
5.外文文献引文注释,一般对原始文献不作翻译,并须完整标注原始文献(根据本社实际,外文文献以英文文献居多,此处以英文文献注释规范为主,其他语种文献可参考此规范从原文)。
(1)英文著作引文标注顺序为:责任者和责任方式—文献名(卷次)—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时间(版次)—页码。责任者姓名,名排在前,姓排在后;书名用斜体,书名中首词和实词的首字母大写;用p.(用于单页)或pp.(用于多页)表示所引著作页码。示例:
ChrelesShepherdson,VitalSigns:Nature,Culture,Psychoanalysis,NewYork:Routledge,2000,p.35.
D.Schiffrin,D.Tannen&H.E.Hamilton(eds.),TheHandbookofDiscourseAnalysis,Oxford:Blackwell,2003,pp.
352-371.
(2)英文的析出文献(文章)用正体加引号,书名和期刊名用斜体。示例:
T.A.vanDijk,“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inTheHandbookofDiscourseAnalysis,D.Schiffrin,D.Tannen&H.E.
Hamilton(eds.),Oxford:Blackwell,2003,pp.352-371.HeathB.Chamberlain,“OntheSearchforCivilSocietyinChina”,ModernChina,Vol.19,No.2(April1993),pp.199-215.
6.转引文献。尽量避免使用转引文献。若确有必要,在引用文献后,应加“转引自”或“见”字样,并完整标示出转引文献信息。转引文献中如有英文等外文的情况,句末用中文句号。示例:
A.费孝通:《城乡和边区发展的思考》,转引自魏宏聚《偏失与匡正———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失真现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第44页。
B.张三:《幸福的思考》,转引自HeathB.Chamberlain,
“OntheSearchforCivilSocietyinChina”,ModernChina,vol.19,no.2(April1993),pp.199-215。
7.引用未出版刊出文献、会议资料、档案资料、学位论文等,应尽可能完整、准确、真实地说明责任者、文献名、文献时间、藏所信息等。示例:
A.杨森:《敦煌家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历史系,年,第67页。
B.章华英:《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年10月,第4页。
C.《傅良佐致国务院电》,年9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档案-。
8.音像、电子及网络资料
(1)引用音像、电子资料,应按下列顺序依次列出:责任者和责任方式—文献名—出版者—出版时间。示例:
A.黄书元(出品人):《播火者记———人民出版社历史传承录》(文献电视片),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年。
B.唐幼馨:《天天瑜伽提斯》,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年。
(2)引用网络资料,应按下列顺序依次列出:责任者和责任方式—时间—网址等信息。示例:
任仲平:《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年10月15日,见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904150.html。
9.同一文献多次引用同一文献多次引用,第一次引用时必须标注文献出处的完整信息,再次引用,要删去出版社和出版时间。如是文章,只需标注出责任者和篇名。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全书必须统一。示例:
A.段德志:《莱布尼茨哲学研究》,第页。
B.马大正:《世界视野与清史纂修工程》。
10.如责任者未直接引证某文献,但作了重要参考,可在引证注释前加“参见”。示例:
A.参见[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B.参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页。
《中华戏曲》编辑部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11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