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忠文阅读日记是培养历史感的最好途径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文史研究所常运用的各类材料中,私密性高、吐露较为自然率直的日记和书信,是目前备受研究者青睐的两种人物史料。而以内容的丰富度与信息量而言,逐日排账记事的日记一般又更胜于书信。在近代日记大量整理见刊和影印出版的当下,如何在学术研究中合理利用这类史料,也自然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近日,安徽大学史学新讲堂第十三讲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忠文先生,在线上分享他长期整理及研究晚清人物日记的心得。讲座中谈到未刊日记整理出版中面临的问题、与史学研究如何具体结合、如何通过阅读日记培养“历史感”等议题,借用不少自己以往研究中注意到的实例,与听众分享了对日记之史料意义及其局限的体会。以下全文整理自马忠文先生发言,原题为“魅力与局限:日记史料意义的再阐释”。全文经马忠文先生审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忠文今天这个讲座是张剑老师、徐雁平老师和安徽大学策划的系列讲座之一,此前他们两位先生都做了精彩的演讲。与两位先生从文学研究的背景发论不同,今天我想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谈谈日记的史料意义,有些纯属一得之见,恳请大家批评。以下分为几个部分来讲。近年日记的刊行、整理与研究大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记和书信这类私人文献越来越受欢迎,出版界也很乐于推动它们的出版。学术界中,不光是研究史学的、文学的人,包括研究戏剧、自然科学史的学者,都开始利用日记做研究,大家都有很多心得。我想侧重于晚清人物的日记,谈谈对日记史料的认识。首先介绍一下近人日记的刊行与整理情况。近年刊行的晚清人物日记既有整理标点本,也有影印本。这里介绍的第一种日记丛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多年来已经出版40余种,是中华书局的一个品牌书。它的包装比较简朴,非常便览,从中间随便翻开一页就可以开始读,很适合作为消闲读物。还有一套是学苑出版社的《历代日记丛钞》,它以国家图书馆的稿本、抄本为基础影印出版,一共有多册,规模比较大,且未刊日记为数不少。第三种就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近年推出的《稿钞本日记丛刊》系列,由南江涛老师主持,目前已经见刊的有上海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稿钞本日记丛刊》,最近我们近代史所的《稿钞本日记丛刊》,一共31种80册,也推出面世。因为这个系列绝大部分都是未刊日记,版本珍贵,备受学界
上一篇文章: 驻泊医官制度医学生下基层,看宋代是如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gs/12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