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九叶诗派的最后一片叶子飞逝,

北京皮肤病医院在哪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index.html

           金黄的稻束             作者: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写在前面:   一、作者简介:郑敏(-.1.3),福建闽侯人,本姓王。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郑敏被称为“九叶诗派”的最后一片叶子。著有《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寻觅集》《心象》《早晨,我在雨里采花》《郑敏诗集(——)》等。   二、关键词:稻束、无数个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我们的心边、雕像、伟大的疲倦、静默、站在那儿、一个思想,等等。   三、关键句: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四、修辞及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反复、词语的搭配求新(陌生化),等等;另:引诗文本的标点符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清华主编的《郑敏的诗》的版本。   五、拓展阅读(参考文献):《国徽法》、《郑敏的诗》等。

图书实拍1

通常要理解一首诗,诗题总会是其中的关键。虽然这首诗的最初版本是《无题》,但此后都是以“黄金的稻束”为题的。因此,作为诗题的核心词“稻束”肯定是作者精心的抉择。首先,“稻束”这个词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说是一个生造词也不为过。相关词汇,我们日常用语或文学作中常用的是“稻穗”或“谷穗”,而作者舍近求远。用我们现在写新诗的新诗人来的话来说是追求词语的“陌生化”,或是“搭配求新”的通行手法。这类词汇,在本诗中还有“伟大的疲倦”、“心边”等。

可能对于北方人及城里人来说,对于水稻并不十分了解,这里需要普及一个常识。稻穗是一根,而一蔸水稻往往由一根或多根秧苗分蘖而成几根或十几根,甚至更多根禾苗组成。收获季节它们结满稻谷,远远望去一片金黄的稻田,走近就能发现它们一蔸蔸整齐地排列着,而上半部分正是一束束的稻穗。如果把这片稻田比作一个王国,那么这一蔸蔸稻子就像是一个小家庭。而这蔸蔸成熟的稻子齐刷刷低着头,站在这里就像是被泥土紧紧攥着而成的一束花。而这,应该正是“稻束”一词的来由。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联想到国徽,也使用了“稻束”的图案。而《国徽法》中明确的用词是“谷穗”。至此,“稻束”这个生词应该讲明白了,而透彻了这个词,也就算是掌握了理解这首诗的密码。接下来是“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在网上浏览了一些关于这首诗的赏析,很多都把理解这首诗的重点放在“母亲”一词上,很轻易就陷入感性阅读的层面。从而把整首诗理解为对具体的母亲或是母爱的颂歌。这一点,对于读者和现在的新诗人们都应该警惕。且网络文本的标点多有错讹。

图书实拍2

还是引用作者的话会更有说服力:“不应该将诗限在感性的花园内”!(见注1)也许作者在创作时就预见到了读者难免会受限于于此,所以在“母亲”一词之前加上了“无数个”,但由于中间隔着一个同样是感性的“疲倦”,所以还是会有读者把它忽略掉。

前面的“稻束”,再加上“无数个”,还有接下来又使用了“我们”、“你们”等词,都不断提醒读者注意是写群体而非个体。理解这一点很重要,是从感性阅读迈向带着知性思考的即思辨阅读的门槛。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有时间上的即从古到今的“无数个”,也有空间内的从南到北的“无数个”。至此,“母亲”也就摆脱了个别的“母亲”的局限,从而也才可能体会到“皱了的美丽”是沧桑之美,也是团聚之美。就像“满月”一样历经阴晴残缺,终于到了完整美满的“收获日”!

作者创作此诗是年(注2:此诗首次发表于桂林《明日文艺》,为《无题(之二)》,正是抗日战争后期。处于战乱之中的西南联大和即将在此毕业的作者,一定踌躇满志。虽饱经战火洗礼,但作者对祖国的未来依然充满必胜的信念。在作者看来,从苦难的历史中走过来的中国人民虽屡遭磨难,即使从个体来看难免身心疲倦,但从整体,从历史的长河,从世界民族之林中来看,这更是“伟大的疲倦”。

“心边”是此诗中三例搭配求新的词汇之一。读第一遍的时候,确实觉得费解。常见的身边、手边等好理解,而心字在中国文化中,更多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比如心学。即使有指心脏的含义,心边这个词也很牵强。

《金黄的稻束》赏析

从文本的字面看来,“站在那儿”是指“金黄的稻束”站在“田里”,从更深层的诗意来看,更多的是指生于斯长于斯的指“无数个疲倦的母亲”一样的普通的劳苦大众。从“疲倦”到“肩荷着伟大的疲倦”可以让我们表较清晰地体悟到这个群体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正是融入以中华民族每一分子的血液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这也正是诗中所指的这样“一个思想”的正解。

版权图片

只有在我们摆脱了哲学和情感的语境束缚,进入思辨阅读的语境中,才可能领悟:在诗中“割过的田里,高耸的树巅,远山,同样都是人格化的空间,是比艺术家创作的”雕像“”更静默“肩荷着伟大的疲倦”的“你们”,由广大优秀中华儿女团结、凝聚而成的民族魂。

这人格化的空间物来源于具体的一个个鲜活的时空,但又超越这些意象化的稻束、母亲、满月、树巅、远山,作者似乎是在不断提请读者得意忘筌、得意而忘象。进而“静默”。进而被“静默”所感染。从而在这“静默”之中,不自觉地,“远山”已然成为你的“心边”。而这辽远、神性和圣洁之境之美,会让你自觉地“站在那儿”脱口而出:“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注1:选自《郑敏的诗》之《闷葫芦之旅(代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gs/120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