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索萨的ldquo完好之知r
No.5.
哲学研究
索萨的“完好之知”还不完好?
——王阳明的良知与第三个柏拉图问题
文/黄勇
摘要:索萨讨论了两个关于知识本性和知识价值的柏拉图问题,但知识不仅还涉及索萨所没有讨论的第三个柏拉图问题,而且离开了这第三个柏拉图问题,索萨所讨论的前两个柏拉图问题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这第三个柏拉图问题即知识的影响问题:一个人的知识是否具有内在驱动作用。由索萨所讲的认知能力所产生的完好适切的道德信念并不具有道德上的动力。为了解决第三个柏拉图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王阳明的良知说,考察良知的三个特性。在阳明看来,道德知识是一种引发人行动的动力之知。依此,索萨意义上的知者并不具有完好之知,因为他的知识并没有引发他做出相应的行动。
关键词:索萨;柏拉图;王阳明;良知;动力之知;完好之知
作者简介:黄勇,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级校友。
目录概览
一索萨应该面对的第三个柏拉图问题
二规范性知识
三王阳明:如何知得比“完好之知”更好
四结语
索萨(ErnestSosa)的专著《完好之知》(KnowingFullWell)讨论了两个柏拉图问题,一为知识的构成(第一章),一为知识的价值(第三章),并给出了其当代解决方案。本文引入第三个柏拉图问题,即知识的影响问题。这并非因为索萨所论及的两个问题不重要,而是因为第三个问题不仅本身很重要,而且有助于阐明前两个问题。为了解决第三个柏拉图问题,笔者将借鉴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哲学洞见。阳明认为,真知是一种引发人行动的知识。依此,索萨意义上的知者并不具有完好之知,因为他的知识并没有引发这种知识的持有者做出相应的行动。或者,如果说这样的人具有索萨意义上的完好之知,那么,王阳明意义上的知比索萨意义上的完好之知更好。
一索萨应该面对的第三个柏拉图问题
索萨讨论的第一个柏拉图问题见于《泰阿泰德》,它主要关乎知识的本性。苏格拉底问“何为知识”,泰阿泰德首先举了几个知识的例子,但苏格拉底认为它们对于界定知识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接着他提出把知识定义为知觉,但也被苏格拉底用各种理由驳倒了(诸如动物也有知觉;如果这样,没有谁会比谁聪明,因为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知觉能力;如果这样,任何人只要知觉到一种语言的表达,我们都可以认为他知道这种语言;并且有一部分知识并非依赖知觉;等等)。最后,泰阿泰德回答说知识是真信念或真判断。对此苏格拉底提出反驳说:“设想一下,一位陪审员正确地相信了某些只能通过证人而不能通过别的方式得知的东西,陪审员通过听说的方式对这些东西作了决定,并形成了真判断。那么,陪审员在没有知识的情况下作出了判断。但是,如果审判得当,他们所相信的会是正确的。”
因此,知识不仅仅是真判断。于是泰阿泰德补充道:“带有说理(logos,account)的真判断就是知识,而没有说理的真判断就是知识之外的东西。”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说理。《泰阿泰德》讨论了三种但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第一种可能是:通过由动词和名字组成的语言让自己的思想显示出来,也就是把信念投射到口里发出的气流中—就像投影到镜子或水面上。”然而,这样是不够的,因为“这是每个人迟早都能做的事,只要不是从一开始就成了聋子或者哑巴”。换言之,一个人只要有正确的判断力就可以这样做,因此正确的判断就可以成为知识本身。第二种“可能是:当被问及一个事物是什么的时候,能够列举它的诸元素从而对提问者作出回答”。这很可笑,因为要回答某个事物是什么,我们不能仅仅列出组成这个事物的所有部分,特别是当一个事物的部分可能与另一事物的部分完全相同,如字母“t”既是“Theaetetus”的部分又是“Theodorus”的部分。最后一种是“能够说出所问的事物区别于其他所有事物的某个标识”。这种说理的可能性因其多余而被排除,因为真判断必须是已经把一个东西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的判断。
《泰阿泰德》关于知识本性的结论是完全消极的:“知识既不是感觉,也不是真判断,也不是真判断附加上说理。”不过我们有理由认为,知识必定是一种真判断或真信念,即使真判断或真信念不一定是知识。因此,索萨认为这一柏拉图问题的“后盖梯尔形式”为,“一个真信念成为知识必须进一步满足何种条件,不管这种条件是附加在必须凭借能力持有信念这一点之上的,还是替代这一点的”。为了解决这一柏拉图问题,索萨通过三步来阐明他所理解的完好适切信念(fullyaptbelief)。首先,一个信念具有动物知识(animalknowledge)意义上的适切性,如果它完成其目标,也就是成真,不是靠运气而是通过运用一阶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gs/11678.html